母親的遺物(陸愛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母親的遺物》是中國當代作家陸愛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遺物
2007年11月20日,母親因腦溢血送入醫院進行了開顱手術,在家由我們姐弟幾個相互照看,母親最終因病情惡化與2008年2月28日駕鶴西去。
我們懷着悲痛欲絕的心情安葬了母親,雪還沒有化去,天空又淅淅瀝瀝下起了雨,仿佛在為母親送行,前來弔唁的人們失聲痛哭,鄰居們訴說着母親去世了,一位小孩的母親哭着說,是你為我摔斷胳膊的孩子接骨,到醫院照顧孤寡老人,在戈壁灘趕着毛驢車放羊,看到一位中暑的年輕人,送醫搶救的事情,人們深深哀悼為失去這樣一位好人而惋惜,追悼會上,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在念悼詞時失聲痛哭,原來母親自1961年支邊工作中多次榮立先進生產者,她在大田班工作時,為了讓職工們能吃上時鮮蔬菜,三天三夜在菜園裡澆水,衣服褲子全部濕透了,堅持勞作在一線,受到了職工群眾的一致好評。
追悼會結束後,我才知道母親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她在菜園、果園、棉花地、戈壁沙漠辛勤勞作,為團場建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在收拾母親的遺物時,我看見她捻線的陀螺,防線的小搖車映入我的眼帘,她用勤勞的雙手捻出了一大包納鞋底的線,她無私幫助農民工做布鞋,把軍墾人樂於助人的作風傳承下去。回憶母親的一生點點滴滴在心頭。
1960年父母從遙遠的江蘇蘇州支邊來到新疆,分配到米泉工作,她和職工們開荒造田,挖管溝,修防滲牆,開挖土地,種植農作物,在工作兩年後,調到130團園林隊工作,那時團場物資匱乏,父母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紅柳床,吃的是野菜、窩窩頭、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母親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深得人們稱讚。
1965年,母親在園林隊種菜班工作,她和13名女職工職工,用鐵杴、坎土曼,開挖土地,用耙子摟平土地,點上菜種,西紅柿、豆角、,由於大家齊心協力的勞作,職工們在食堂里吃上了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
1971年連里要辦養豬場,職工們都不願意干飼養養豬的工作,母親就自告奮勇報名參加養豬工作,開始飼養的是小豬仔,十分難養,母親就在露天地支上一口大鍋,為小豬煮飼料,炎炎夏日,燒柴火的煙十分嗆人,等餵好豬仔後已經下午兩點了,母親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吃完飯又奔赴工作崗位,領導看我母親太辛苦了,就讓我們一家就搬到了養豬場,那裡的條件艱苦,我們住的是土塊房子,住在磚塊上壘木板的床上,吃着定量供給的玉米面,上課離學校遠,上晚自習走夜路十分害怕,我小小年紀就要為家裡挑水,肩膀壓腫了,歪歪斜斜回到家桶里的水就剩半桶了,住在養豬場幹啥都不方便,我們只有克服困難,每當豬產仔時父母就住在豬圈裡幾天幾夜不回家,經過1年的艱苦勞作職工們吃到了農家豬肉,都伸出大拇指點讚。 母親干一行愛一行,把一生獻給了團場,她常說革命工作不分好壞,那裡艱苦那裡去,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越是艱難越要迎難而上,母親把熱愛兵團,紮根團場,融入到內心深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