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紫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葉紫樹一般指雲南藍果樹,是藍果樹科藍果樹屬植物,大喬木,高25-30米,胸徑約l米;樹皮深褐色,常現小縱裂;小枝粗壯。葉厚紙質,橢圓形或倒卵形,稀長橢圓形,長15-22厘米,寬8-12厘米。花單性,異株,由葉腋或葉已脫落的葉痕腋芽生出;雄花多數成傘形花序,花梗長約3毫米,被絨毛。核果幼時綠色,乾燥後紫褐色,長卵圓形或近橢圓形;總果梗長2厘米,被黃綠色微絨毛;種子稍扁,外殼上有7條縱溝紋。花期3月下旬,果期9月。 [1]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生長於西雙版納海拔500-1100米的山谷密林中。
雲南藍果樹是中國熱帶北緣的特有種,對於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木材堅重,為優良的建築用材。
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25-30米,胸徑約l米;樹皮深褐色,常現小縱裂;小枝粗壯,直徑5毫米,微呈稜角狀,當年生枝密被黃綠色微絨毛,二年生以上枝被宿存的黃褐色微絨毛;皮孔顯著,近圓形或橢圓形,淡白色或淡黃白色;冬芽錐形,鱗片鑷合狀排列,密被黃綠色絨毛。
葉厚紙質,橢圓形或倒卵形,稀長橢圓形,長15-22厘米,寬8-12厘米,頂端鈍尖,具短尖頭,基部鈍形或近圓形,稀楔形,邊緣全緣或微呈淺波狀,上面深綠色,乾燥後橄欖色,下面除葉脈深黃色外其餘部分淡綠色,乾燥後灰綠色,密被黃綠色微絨毛,葉脈上更密,中脈在上面微下凹,在下面凸起,側脈14-18對,與中脈成40度的角開展,上部略向內彎曲;葉柄粗壯,長2-3厘米,近圓柱形,上面微呈淺溝狀,密被黃綠色微絨毛。
花單性,異株,由葉腋或葉已脫落的葉痕腋芽生出;雄花多數成傘形花序,花梗長約3毫米,被絨毛,總花梗粗壯,圓柱形,長2-2.5厘米,密被黃綠色微絨毛,單生於葉腋或葉已脫落的葉痕內側;花托盤狀;花萼有萼片5,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0.5毫米;外面被微絨毛,花萼下有小苞片4,卵形,密被絨毛;花瓣5,近長橢圓形,長2毫米,寬1毫米,外面被疏柔毛;雄蕊10,排列成2輪,長2-3毫米,生於花盤周圍,花絲鑽形,無毛,花葯淡黃色,橢圓形;花盤肉質,微現裂痕。雌花未詳。核果幼時綠色,乾燥後紫褐色,長卵圓形或近橢圓形,長2厘米,寬1厘米,直徑5毫米,被微絨毛,無果梗,通常4-5枚成頭狀果序,果實下邊有矩圓形小苞片4枚;總果梗長2厘米,被黃綠色微絨毛,生於葉腋或葉已脫落的葉痕內側;種子稍扁,外殼上有7條縱溝紋。花期3月下旬,果期9月。
生長環境
雲南藍果樹喜濕熱氣候,生長在海拔500-1100米的山谷密林潮濕處、山坡、陰處、溝底、陰處、密林中、路旁等生境。分布地氣候類型為熱帶北緣季風氣候。
生長區年平均溫20-21.7℃,極端最低溫2℃,極端最高溫40℃,年降水量100-1500毫米,多集中於6-10月,年平均相對濕度82%。土壤為山地黃壤或磚紅壤。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南起勐罕鎮北到景洪市與普洱交界地段,德宏州南起瑞麗市及其支流南畹河北至盈江縣勐典河三級站大壩之間的地段,西起芒允鄉雪梨村附近地段東至盈江縣及其支流大盈江。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於8-9月採種,洗淨果皮雜質後隨即播於苗床,但以濕沙層積過冬,來春播種效果較好。該樹種移栽後較難成活。
主要價值
觀賞:雲南藍果樹在新葉萌發及深秋落葉時變紅色,而其果實成熟時又呈現美麗的深藍色,觀賞價值很高。可大力發展這一優良的鄉土樹種,以創造更豐富的植物景觀。
研究:雲南藍果樹是中國熱帶北緣的特有種,對於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
經濟:木材堅重,為優良的建築用材。
近種區別
該種與華南藍果樹相近,但本種的葉系橢圓形,下面有微絨毛,小枝、葉柄和果梗均較粗壯並有微絨毛,易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