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枇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枇杷 |
中文名称:水枇杷 别称:水牛奶、红毛树、米花树、鼻涕果 界属:植物界、水东哥属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目科:侧膜胎座目、猕猴桃科 种:水东哥 性味归经:味微苦,性凉。归肺经 分布区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水枇杷,中药名。为猕猴桃科植物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DC.的根或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疏风清热,止咳,止痛之功效。用于风热咳嗽,麻疹发热,风火牙痛,尿路感染,白浊,白带,疮疖痈肿,骨髓炎,烫伤。
形态特征
水东哥又名:白饭木、白饭树、野枇杷、水浓根、山枇杷、水枇杷、饭水冬瓜。
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稀达12米;小枝无毛或被绒毛,被爪甲状鳞片或钻状刺毛。
叶纸质或薄革质,倒卵状椭圆形、倒卵形、长卵形、稀阔椭圆形,长10-28厘米,宽4-11厘米,顶端短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稀钝,叶缘具刺状锯齿,稀为细锯齿,侧脉8-20对,两面中、侧脉具钻状刺毛或爪甲状鳞片,腹面侧脉内具1-3行偃伏刺毛或无;叶柄具钻状刺毛,有绒毛或否。
花序聚伞式,1-4枚簇生于叶腋或老枝落叶叶腋,被毛和鳞片,长1-5厘米,分枝处具苞片2-3枚,苞片卵形,花柄基部具2枚近对生小苞片;小苞片披针形或卵形,长1-5毫米;花粉红色或白色,小,直径7-16毫米;萼片阔卵形或椭圆形,长3-4毫米;花瓣卵形,长8毫米,顶部反卷;雄蕊25-34枚;子房卵形或球形,无毛,花柱3-4,稀5,中部以下合生。
植物种属
猕猴桃科植物水东哥。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和山地林缘及灌丛中。
药用价值
一、
功能
疏风清热,止咳,止痛。
主治
用于风热咳嗽,麻疹发热,风火牙痛,尿路感染,白浊,白带,疮疖痈肿,骨髓炎,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根煎汤,10-15g。外用:叶适量,研末,香油调或制成药膏搽。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疏风清热,解毒止痛。”
采收加工
秋、冬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完整叶倒卵状椭圆形,稀阔椭圆形,长10-28cm,宽4-11cm;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具刺状锯齿;侧脉10-26对,下面侧脉间具1(-3)行偃伏刺毛;叶柄长1.5-4cm。气微,味苦、凉。以叶片少破碎者为佳。[2]
二、
拼音Shuǐ Pí Pá
别名水东哥
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水枇杷Saurauia tristyla DC.,以根和叶入药。
性味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止痛。用于风热咳嗽,风火牙痛。叶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3~5钱,水煎服。叶研粉调香油或用药膏外搽患处。
三、
拼音Shuǐ Pí Pá
别名水牛奶、红毛树(《广西中草药》)。
出处《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水东哥的根。秋、冬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幼枝密被锈色鳞片状粗伏毛,老时脱落。叶纸质,阔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0~28厘米,宽4~11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钝,边缘有细刺状小锯齿,侧脉海边12~20条,幼叶上面疏被鳞片状粗伏毛,叶脉上有鳞片状粗伏毛,下面更密,老时减少或无毛。聚伞花序小,具总花梗,腋生或在老枝条叶痕的腋内长出,有花数朵;花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卵形;花瓣基部合生,上部向外反折;花丝短;子房卵形,花柱上部具3~5)分枝,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有白色乳汁;种子多数,有洼孔。花期3~7月。
本植物的叶(水枇杷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溪边或林下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广西中草药》:"微苦,凉。"
功能主治
①《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咳,止痛。治风热咳嗽,风火牙痛。"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小儿麻疹,风湿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四、
拼音Shuǐ Pí Pá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Saurauia
别名水牛奶、红毛树、米花树、鼻涕果。
出处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水东哥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urauia tristyla D C.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叶,春、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水东哥 灌木或小乔木,高3-6m。小枝淡红色,粗壮,被爪甲状鳞片或钻状刺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5-4cm,具钻状刺毛,稀有绒毛或无;叶片倒卵状椭圆形,稀阔椭圆形,长10-28cm,宽4-11cm,先端短渐尖,偶有尖头,基部阔楔形,稀钝,边喙具刺状锯齿,侧脉10-26对,两面中、侧脉具钻状刺毛或爪甲状鳞片,腹面侧脉间具1行稀2-3行偃伏刺毛。聚伞花序通常具3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或老枝的叶痕腋部,被绒毛和钻状刺毛,分枝处有苞片2-3枚;苞片卵形,长1-1.5mm,被绒毛;萼片5,卵形,长3-4mm;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基部合生,长约8mm,顶部向外反折;雄蕊多数,花药顶孔开裂;子房卵形,无毛,花柱3-4,稀5,中部以下合生。浆果球形,白色、绿色或淡黄色,直径6-10mm。花期6-9月,果期12月至次年2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和山地林缘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完整叶倒卵状椭圆形,稀阔椭圆形,长10-28cm,宽4-11cm,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具刺状锯齿;侧脉10-26对,下面侧脉间具1(-3)行偃伏刺毛;叶柄长1.5-4cm。气微,味苦、凉。以叶片少破碎者为佳。
性味微苦;凉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止咳;止痛。主风湿咳嗽;风火牙痛;麻疹发热;尿路感染;白浊;白带;疮疖痈肿;骨髓炎;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根煎汤,10-15g。外用:叶适量,研末,香油调或制成药膏搽。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咳,止痛。治风热咳嗽,风火牙痛。
2.《广西药植名录》:治小儿麻疹,风湿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