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於中國四大名嶼。該嶼風景秀麗,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歷代著名詩人謝靈運、孟浩然、韓愈、陸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1]
目錄
景區簡介
千百年來文人留有嘆詠江心嶼著名詩章近800篇。嶼中名勝古蹟眾多,如宋文信國公祠、浩然樓、謝公亭、澄鮮閣及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人療養院均系省市級文保建築。現建有兒童樂園、遊樂場、情人島、盆景園、拓展園、戛納名人攝影公館、共青湖等。 溫州江心嶼介紹_溫州江心嶼簡介[2]
氣候特徵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四季分明,氣候多樣,季風顯著。一年之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18℃。如果是7至9月份前往江心嶼,當地常伴有颱風,最好注意天氣變化情況,擇日擇時。
主要景點
江心十景
江心「十景」之說載於嘉慶年間《孤嶼志》。江心嶼每年不同時節,不同地點,有其獨特的景觀,前人因此推敲提煉為「十景」。
羅浮雪影
溫州冬雪較少,人們見雪心喜,赴江心嶼賞雪。白雪覆蓋着山下的農舍,畫面極佳,為十景中第一佳景。古人題景詩云:「雪中望羅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春城煙雨
立於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煙雨如絲,正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意。前人題詩云:「是煙復是雨,東風不開束。一夜霏空瀠,染得城頭綠。」
海淀朝霞
東峰下,甌潮漲落,太陽升起,朝霞染紅潮水。有詩云:「殿角水禽鳴,曙色扶桑東,飛霞捧日寂,亦作瑪瑙紅。」
甌江月色
中秋之色,從東峰山巔遙望甌江,只見月出於東山之上。古人題景詩曰:「月出海門東,閒雲掃曉風,江長飄玉帶,人生琉璃中。」
孟樓潮韻
於浩然樓上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古人題雲「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樓上,一笑顧老僧,何如漁山唱。」
翠微殘照
從西峰山隔江遙望鹿城西門外的翠微山,夕陽西下。古人題景詩云:「倦鳥渡江回,西山夕陽催,都看一雙塔,偃臥在蒼台。」
遠浦歸帆
傍晚遠浦漁船揚帆歸來。古人題詩曰:「江路夕陽明,歸帆遙可數,五兩折輕風,欲近上戍浦。」
沙汀漁火
風尾魚的漁船燈火遍燃,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寫景詩曰:「衲子入定來,齋堂鐘磬罷,唯有漁舟燈,幾點汀洲夜。」
塔院筠風
盛暑時節,江心嶼的竹林下,是人們納涼的地方,風吹竹聲。古人題景詩云:「潔夏綠筠蔭,南熏披袂袂,人間煩暑多,此是清涼界。」
海岩泉香
龍翔寺之旁,有寒井一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們就去提水煎茶。古人題景詩云:「攜缽汲寒泉,試將松火煎,自從謁趙州,不參五味禪。」
江心寺
現存之江心寺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積約2870平方米,分前、中、後三殿。前殿為天王殿,東西有長廊,兩端置鐘鼓樓。今宋代古鐘尚存。中殿為圓通殿,最為壯觀,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江心寺為全國32所觀音菩薩道場之一。殿內檻聯匾額,琳琅滿目。正柱聯為宋王安石撰並書。後殿三聖殿,殿額與對聯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寺院大門兩邊有題為宋王十朋撰書的疊字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由書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寫。寺周古木參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為全國對外開放142座重點寺院之一。
興慶寺
興慶寺原名淨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駐蹕孤嶼時,改稱興慶。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寺兩側有琉璃泉,泉水清冽,為溫州三大名泉之一。寺牆內有橄欖一株,相傳明萬曆十五年(1587)為郡守衛承芳所植,今尚結果纍纍。建國後溫州市博物館建於此寺,常年展出歷史文物。
東塔
東塔始建於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說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曾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萬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徑8米餘,6面7層,青磚圍砌。過去外圍層層有平座、欄杆和出檐,內有扶梯直上塔頂,可俯瞰甌江澎湃,飽覽風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闢為商埠。1894年始在東塔山下建造英國駐溫領事館,次年落成。英藉口警衛工作需要,強迫溫州地方當局拆除東塔內外的飛檐走廓,留下這座中空無頂的塔身。塔頂自然生長一株100多年樹齡的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
西塔
西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一說建於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繕。塔高32米,底徑7米,6邊形,7層,中空,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建築。遠遠望去,碧水藍天,全身披綠的西峰山托着磚紅色寶塔,塔剎直入雲端,蔚為壯觀。就近處,江風吹動四十二個檐角的銅風鈴送聲,四周枝頭飛禽清脆的啼嗚,交響成趣。塔每層每面均有小佛龕,內置石雕佛像,造型精緻,神態自然,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塔周圍置青石坐凳,萬木扶疏。因塔身傾斜,曾於1982年進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風格。
浩然樓
浩然樓位於文信國公祠東側,明萬曆八年(1580)建。樓為木結構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造型別致。樓名取意文天祥《正氣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詩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嶼,易名為孟樓。光緒元年(1875)重修時,仍復名為浩然樓。登樓遠眺,甌江上往來的巨輪小帆,以及市區鱗次柿比房屋與海壇、翠微諸山,一覽無餘。
澄鮮閣
澄鮮閣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陸閣,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明萬曆十年(1591)重修時,取謝靈運詩句意,改名澄鮮閣,系二層三間木構建築。
象岩與獅岩象岩
象岩與獅岩象岩位於江心嶼的東江中,因石色潔白,鼻長似象而得名。獅岩在嶼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隻雄獅於此盤踞。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位於江心寺東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脫險來溫,留居中川寺,作《北歸宿中川寺》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義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內原有文天祥石質雕像和名人題詩碑刻,後被毀壞,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國公造像題記》碑。1981年整修,迴廊鑲嵌《正氣歌》及20塊後人憑弔詩詞碑刻,並有聯云: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祠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
凌雲橋
橋位於西塔山北向新景區,高5米,長14米,44級石階,躊跨湖而設,北上石階,猶似登塔,至塔頂,塔巔白雲,橋下水霧,飄忽相交,確有凌雲之感,顧名「凌雲橋」。臨橋仰望東西古塔,高聳入雲;俯視湖面,畢波蕩漾,石蛙待躍,雙塔倒影,雲水相映;橋下水波漣漪,游魚唼喋。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原名「溫州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前身原為龍翔寺。在東峰下,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建,名普寂禪院。宋建 炎四年高宗南渡駐蹕寺中,改名龍翔。清乾隆年間僧通溱重建。1956年7月1日,為紀念浙南地區在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在江心嶼原普寂祥院廢址上建成革命烈士紀念館。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為「二碑一館」。[3]
旅遊信息
溫州市內有公交大、中巴線路數十條。
從上海上滬杭高速,轉杭州繞城東線,轉杭甬高速,再轉上三高速,轉甬台溫高速,到七都出口下,走104國道,即可到達景區。
門票
25元,老人,小孩,學生可以免費或者打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