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北偶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池北偶谈
|
|
|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共二十六卷,是清代笔记小说集,作者是王士禛。部分内容由作者儿辈记录整理而成,全书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
作者介绍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因钦慕唐代司空图隐居于禛贻溪的事迹,又字贻上,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殁后,因避雍正帝讳,被改名士正;乾隆时赐名士祯。十一岁时应童子试,以聪颖过人,县府道皆第一,二十二岁时会试中式,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扬州府推官。历任乡会试考官,礼部、户部主事、郎中等职。
康熙十七年(1678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并充明史纂修官、三朝国史副总裁、国子监祭酒等职,最后任刑部尚书。一生勤于著述,各类著作三十六种、二百七十卷之多。
作品评价
《池北偶谈》是一部有价值的笔记。据王士祯自序称,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又因为书库旁有石帆亭,王士祯时常和宾客在亭内聚谈,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怪传说等等,由儿辈记录整理,并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间的见闻,编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纪谈》。
全书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舘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康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巡方”条可藉以了解清初任命巡按的制度;“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阙。
记傅山父子故事和明崇祯时五十个宰相的姓名,足资参考;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粤风续九”记康熙时吴淇所辑粤中民歌,为南朝乐府《子夜歌》一类作品;又《石鼓诗“条,谓韩愈《石鼓歌》比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好,”坡诗“条说苏轼《送苏伯固》五言诗像《生查子》词,评论皆均中肯。[1]
参考文献
- ↑ 民国版宗师名作《池北偶谈》(图),网易新闻201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