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沅江1 |
沅江市,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於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藥山縣),1988年10月改縣為市。市西南有綿延丘崗,北部是沖積平原,東南多蘆盪沼澤,呈現「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地貌特徵。市域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寶地」的美譽。2012年,沅江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2個場。 2015年,根據沅江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2個街道,11個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沅江常住人口為567159人。沅江是全國商品糧、棉、豬、桔的重要產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同時,還盛產烏鱧、龜鱉、泥鰍、鱔魚、湘蓮、黃花、蛇類等多種農產品,是湖南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全市總面積為2019.7平方公里。沅江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有亞洲最大的濕地保護區和百里桔園風光帶,是國家最早公布的生態旅遊城市。2020年,沅江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5%。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簡介
約5000年前,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開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東周以前,沅江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春秋戰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益陽縣,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藥山縣為沅江市境置縣之初。隋改為安樂縣,因沅江在縣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縣、宋改名為喬江縣。宋乾德元年(963年),復名沅江縣。民國二十九年起(1940年),沅江縣屬於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沅江縣屬於益陽專區。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沅江縣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勢力顯著增強。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誌着地級益陽市的成立。益陽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代管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1996年,沅江市面積2071平方千米,人口約71.6萬人。轄5個街道、10個鎮、10個鄉:馬公鋪街道、山巷口街道、團山街道、慶雲山街道、凌雲塔街道、三眼塘鎮、四季紅鎮、共華鎮、陽羅洲鎮、泗湖山鎮、南大膳鎮、草尾鎮、南嘴鎮、黃茅洲鎮、新灣鎮、七子浹鄉、萬子湖鄉、大同鄉、雙豐鄉、北大鄉、白沙鄉、竹蓮鄉、志成鄉、新華鄉、熙和鄉。市府駐瓊湖路。(註:益陽市代管的千山紅、茶盤洲2農場和南灣湖軍墾農場的南半部在市境內)。
評價
2005年,沅江市原轄的27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4個:雙豐鄉、北大鄉、南大膳鎮合併設立南大膳鎮(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志成鄉、黃茅洲鎮合併設立黃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塞波嘴);熙和鄉、大同鄉與草尾鎮合併設立草尾鎮(鎮人民政府駐再附垸);七子浹鄉與陽羅洲鎮合併設立陽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陽羅洲);將淨下洲農場併入泗湖山鎮;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併設立共華鎮(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竹蓮鄉、三眼塘鎮合併設立三眼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洋海村);山巷口、馬公鋪和團山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瓊湖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腰塘基);慶雲山和凌雲塔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慶雲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衙門口)。茶盤洲鎮、新灣鎮、南嘴鎮、四季紅鎮、萬子湖鄉行政區域維持現狀不變。撤併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設立南洞庭蘆葦場。場部駐原東南湖蘆葦場駐地;漉湖蘆葦場維持現狀不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市共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