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敦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沈敦和(1866~1920),字仲礼,浙江宁波人,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1902年5月至1906年7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督办。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政法。回国后曾任金陵同文馆教习、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吴淞自强军营机处总办、上海四明公所董事、上海总商会理事等职,署记名海关道。
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发起成立中、英、美、德、法五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被推举为中方办事总董,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历任大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常驻上海。先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医学堂、天津路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等,兼任上述各院院长。[1]
沈敦和(1865-1920),字仲礼,又字默龛。浙江四明人。早年曾肄业英国剑桥大学法政科。历任南洋大臣翻译官、金陵同文馆教习、鱼雷学堂提调、江南水师学堂提调。1894年甲午战争时任南京、镇江、江阴和吴淞四炮台提调。次年改任江南自强军营务总办。1901年后任全国路矿局提调,兼开平煤矿、建平金矿总办。后定居上海,从事实业和慈善业多年,任沪宁铁路总办、中国通商银行总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援东北战地难民,以他为首的上海慈善家,筹集钱款,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任总董等职。著有《俄罗斯国志略》《英吉利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德意志国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光绪年间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国学报》上发表了《统一方言说略》。
沈氏以恤兵博爱、救死扶伤、拯难济危为己任。日俄战争期间,领导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组建医疗队,派往辽沈一带救护伤兵难胞,被救出险者数十万人;继又散放急赈,活者甚众。宣统二年,公共租界发生鼠疫,工部局在源昌路、阿拉巴斯脱路(今曲阜路)、北山西路等地挨户检查鼠疫,其后又公布检疫章程,引起居民强烈抗议,酿成“检疫风潮”。沈氏亲自去疫地调查,筹款抚恤,联合各帮各业与工部局交涉修改检疫章程,并由中国商董在闸北创办中国公立医院,收治染疫华人,保障民命,维护防疫主权。
上海光复前后,讨袁军与北洋军在沪南、吴淞、江湾等地激战,沈氏亲自组织救护。民国4年夏,台风肆虐,浦江上覆舟甚众,沪南、闸北棚户区大批茅屋被毁,沈氏捐巨金以为首倡,又集合医疗队治疗伤者,办理善后。还创办沪南、北市防疫医院。在武昌起义、宁沪、京津、直皖、直奉诸战役以及南北各省旱涝、风火、疫疠等灾变中,沈氏都竭智尽力,进行救护,民众深受其益。
成就荣誉
沈氏服务精神和卓越贡献,深为沪上中外人士所敬重,民国建立后,政府特授予三等文虎章。
沈敦和曾任张家口洋务局督办,1901年任山西省洋务局督办,专门办理教案,负责同英人李提摩太商谈。 1902年5月,任山西大学堂督办。1906年调任上海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吴淞自强军任营机处总办、天足会董事,淞沪铁路总办,商务总会议董,巴拿马出品协会事务所名誉经理等职务。
个人著作
沈敦和长期从事洋务局工作和国际公法的研究,《俄罗斯国志略》《英吉利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德意志国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光绪年间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国学报》上发表了《统一方言说略》。
沈敦和在担任山西大学堂督办期间,与英人李提摩太商谈,筹建西学专斋,以后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合并为山西大学堂,并在上海设立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曾翻译和出版了有关高等院校、中等和师范学校的教材和名著数十种。1903年春,购侯家巷民地200亩建校,1904年9月,校舍落成,中西两斋同时移入。
沈敦和的行书中堂,内容为书写明末清初的诗人书画家吴伟业两首诗:“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钓台。桑落酒香卢橘美,扁舟斜向草堂开。”“千章乔木俯清川,高阁登临雨后天。明月笙歌红烛院,春山书画绿杨船。”落款是“吴祭酒诗”,因吴氏入清仕至祭酒,人称“吴祭酒”。作品未署沈氏自己的名、号及年月,只盖了方多字朱文印,曰:“四明沈敦和字仲礼又字默龛长乐无极”。
视频
沈敦和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往昔|中国红十字会首届会员大会 ,搜狐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