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济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济川
出生 1905年2月5日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苏苏州
母校 东吴大学
职业 化工专家
研究领域 米糠油氢化工艺和催化剂

沈济川(1905-1966),化工专家。30年代,他研究开发了多种名牌医药制剂。40-50年代,他研究成功米糠油氢化工艺和催化剂,实现了米糠油综合利用。50-60年代,他主持研究开发了合成洗涤剂及易溶大颗粒合成洗衣粉。他还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培养了大量化工人才。

人物简介

沈济川,字汝舟,祖籍浙江嘉兴,1905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沈邦 彦和母亲周如光对沈济川家教甚严。沈济川少年时就勤奋好学,热爱科学,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时,以同等学历考进设在江苏苏州的东吴大学;192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获得东吴大学同学会授予化学工程金质奖章。沈济川在东吴大学求学时期,正值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时候,民族危机日甚。他出于爱国义愤,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举行宣传抵制日货等爱国运动。当时东吴大学校长文乃斯曾上门劝阻,但沈济川不为所动。

人物生平

沈济川(1904—1966)。1924年苏州东吴大学理科毕业。在东吴大学读书时,接受革命思想,阅读进步书籍,并参加校外演说活动,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毕业后,被上海九福 制药厂聘用。由于工作认真,努力钻研业务,深得黄氏集团(即黄楚九集团)的信任。主持研究生产的“九福乳白鱼肝油”和“几经补力多”抵制了舶来品“司各脱”“鱼肝油乳剂”及“几经帕勒托”,在中国市场上影响很大。为此德国人提出诉讼,说是仿制品。在诉讼中,对方设法以金钱收买沈济川,被拒绝。几经周折,九福制药厂获得胜诉。1940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并在美国林肯电焊学校毕业。回国后,创办上海中法化工实验所,任所长。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去美国考察油脂工业。上海解放后,济川先后在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公私合营上海永星化学公司、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国营上海制皂厂等单位从事教学及科技工作,历任教授、总工程师等职。1957年起改任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和1962年全国1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广州会议,济川都出席,并参加和执笔起草了规划有关部分。

沈济川曾去苏联和比利时参观考察和出席国际会议,担任国家科委轻工组、可燃矿物组、化学工程分组的组员。曾获国家科委合成洗涤剂一等奖,合成脂肪酸二等奖,获轻工部、二机部特种甘油奖。还因解决浦江渡轮机船降温课题获上海铁路局喷汽制冷奖。还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常委,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化工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人物概况

东吴大学毕业后,沈济川在上海九福药厂工作,对该厂业务发展很有贡献。1931年10月,九福药厂扩大为九福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沈济川任厂长,又开发出补力多咳嗽糖浆及乐口福麦乳精等产品,后者至今仍为我国名牌产品。1932年11月,沈济川接受五洲药房总公司聘请,开发了人造自来血、固本肥皂等产品。1933年4月,五洲药房总公司成立设计部,聘沈济川为主任,负责装备及产品设计。在他主持下,建立了包括污水处理、制冷、粉剂及洗瓶工场等设施,于1937年研制成功真空半自动萃取机。 “七七事变”后,沈济川任上海中法药厂副厂长,并负责迁厂至汉口、重庆。1938年,沈济川得中法药厂资助,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工及冶金系留学,取得硕士学位。1940年毕业于美国林肯电焊学校。

1940年秋,沈济川学成归国,回到中法药厂任化工实验所所长,进行了治疗梅毒用药扑梅星等专用药的开发研究。同时兼任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委任沈济川为接收德国资产拜耳药厂的专员。群众对他工作积极、廉洁奉公,甚为称赞。接收拜耳药厂的任务完成后,卫生部挽留他继续在厂工作,但他鉴于很多接收大员贪污腐败严重,愤而辞职。

1947年,应独家经销美国施贵宝药厂产品的广大华行负责人卢绪章、吴雪之(均为中共地下党员)邀请,沈济川去台湾筹建分行。分行成立后,沈济川即返回上海。1948年,沈济川受上海永星化学工业公司聘请,参加筹建新厂工作,赴美国考察油脂工业技术,出席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年会,在芝加哥与伍斯德(Wurster&Sanger)工程公司合作进行甘油和硬脂酸设备的设计与采购。1949年5月初,即上海解放前夕,沈济川赶乘当时美国来华的最后一艘直航班轮,返回上海。

主要贡献

开发药品生产为维护国产药品权益而斗争20至30年代,当沈济川在大学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时,就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的武力和经济侵略,立志积极与之斗争。30年代初,沈济川曾在上海五洲药房总公司创办的《五洲》刊物上发表题为《一年来之吾国新药业》的社论中写道:“年输入新药总值为2000万元以上,其中原料药品和奎宁、碘片等1200万元,专利药品如红色补丸、阿斯匹林亦在900万元以上……新药之销路愈展开,即金钱之漏卮愈扩大……识者莫不以自制新药为当务之急。” 沈济川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先后在九福药厂开发了百龄机、补力多咳嗽糖浆、乐口福麦乳精等产品;在五洲厂开发了人造自来血、消毒剂亚林沙而、明明眼药水、的立平、乳白鱼肝油等;在中法药厂进行了扑梅星等专用药的开发研究;在正德药厂开发止咳、化痰药康福多等。1932年,美商派德公司向法院提出起诉,说“补力多”与该公司产品“帕勒托”音相近,有仿冒之嫌。沈济川为九福药厂出庭辩护,说“补力多”与“帕勒托”音韵略同,但文义各别,最终取得胜利,维护了国产药品权益。

1936年4月,德商咪吔洋行律师致函科达西药厂,指责该厂产品“康肤沙而”与咪吔洋行代理的德国蓄美“来沙而”大药厂生产的来沙而相似,以法律诉讼相威胁,并要华商的同类产品一律停产。当时五洲厂生产“亚林沙而”,其性能同“康肤沙而”类似。沈济川为了维护五洲厂和科达西药厂的权益,联合十余家药厂,一面向商标局呈请“康肤沙而”、“亚林沙而”等产品注册;一面同有关药厂一起拒销咪吔洋行的“来沙而”。结果,迫使咪吔洋行对此事不了了之。开展油脂化工研究取得成绩油脂化工就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过化学、物理处理获得化工产品的工业。沈济川为了发展中国油脂化工,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是扩大硬脂酸原料来源。硬脂酸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可用它制化妆品、表面活性剂、橡胶助剂、防水剂、擦亮剂等。过去生产硬脂酸是用牛羊油为原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牛羊油供应不足,影响硬脂酸生产。沈济川和他的学生姚正华研究用桕油和氢化植物油制硬脂酸获得成功,扩大了硬脂酸生产用原料。二是进行米糠油综合利用。沈济川同有关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将米糠榨出的油经脱蜡除去不皂化物,所得米糠油经氢化可作为制肥皂的原料;米糠蜡经溶剂萃取精制后可作为制皮鞋油原料。上述两项研究工作及油脂加氢用的铜镍二元催化剂研制,都获得成功,均为国内首创,并应用于生产。

三是试制成功特种甘油。甘油是制肥皂的副产品。制造炸药用的特种甘油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过去生产的甘油之所以达不到特种甘油质量的标准,其原因是丙烯醛理化指标不合要求。造成这一情况是由于甘油蒸馏中局部过热。沈济川研究用三级蒸汽喷射泵代替机械真空泵,提高了真空度,降低了蒸馏时的液温;同时增添雾沫分离器;严格控制投人蒸馏甘油的质量。经工艺和设备改进后,试产的特种甘油主要理化指标都达到当时苏联炸药用甘油标准,1956年,此项成果获国防科委颁发的特种甘油奖。

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洗涤衣物用的是肥皂。制造肥皂需要用动植物油脂。动植物油脂相当部分是供人食用的,这就限制了生产肥皂用原料来源。30年代末,国外研制成功不用动植物油脂而用化工原料制得洗涤剂,经逐步改进、完善,兴起了合成洗涤剂工业。 沈济川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上海制皂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合成洗涤剂的研究工作。当时,能见到的有关制造合成洗涤剂技术资料极少,即使有一些,也是零星的、片断的,无法窥见其工艺技术全貌和内在联系,更谈不上通过到国外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在沈济川主持和参与下,摸索前进,研制成功了合成洗涤剂烷基磺酸钠和烷基苯磺酸钠。之后,在沈济川组织下,又进一步研究用它们制成洗衣粉。关键是解决配方和干燥成型问题。他们经过努力,解决了制造洗衣粉的配方后,同时在上海永星化学工业公司建造了3台箱式干燥装置,生产工农牌、上海牌、五洲牌3个牌子的洗衣粉,上市试销。初期,这几种洗衣粉为极细的粉末,在生产、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粉尘飞扬,对人的皮肤及口、眼、鼻等黏膜造成损害;同时随尾气排出大量产品,造成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生产大颗粒洗衣粉,沈济川等人采取了:(1)干燥装置采用高塔式喷液,热空气逆流进行热交换;(2)使洗衣粉成为中空球状颗粒,且表面有缺口,以便与水有较大的接触面,从而提高溶解速率;(3)热空气的温度应能使液滴首先在表面形成干燥的薄层,在下落继续加热过程中,颗粒内部水分蒸发,表面薄层使扩散受阻,内部压力升高,水蒸汽膨胀,最终形成中空、球状、表面有缺口的大颗粒洗衣粉。他们按此拟定了设计方案,由设计单位编制了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1962年7月,在上海永星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生产洗衣粉的工业装置,成功地得到了中空、球状、表面有缺口的大颗粒洗衣粉。时隔30多年,现在这套装置仍在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前身是永星化学工业公司)正常运转。

沈济川多年来任教于交通大学、东吴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曾开设化工机械、化工设计、高等化学工程等专业课程。他用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科技知识,总结出一套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许多涉及较深奥的理论和抽象内容的问题,他都能联系实际,用精辟的分析和切题的实例来逐层剖明,使学生们领悟和理解。他的记忆力惊人,有关化学、化工方面的原理、方程、公式、数据和图表,他都能脱口而出,所有听他授课的学生,以及许多在工作中曾向他请教的人很受教益,在思维方法和工作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他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才华出众的技术人才,分布在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教育岗位上,不少人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在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专家学者。学生们都尊崇他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盛赞他为教学倾注的全部心血。

个人简历

  • 1905年2月5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 1920—1924年 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毕业。
  • 1924—1932年 任上海九福制药公司厂长。
  • 1932—1937年 任上海五洲药房总公司设计部主任。
  • 1937—1938年 任中法药厂副厂长。
  • 1938—1940年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工冶金系获硕士学位,并在美国林电焊学校毕业。
  • 1940—1948年 任上海中法化工实验所所长。
  • 1943—1945年 任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 1949—1956年 先后任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兼职教授。
  • 1949—1951年 任上海永星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
  • 1951—1952年 任上海永星化学工业公司设计处主任。
  • 1952—1953年 任上海轻工业局食品油脂处技术室主任。
  • 1953—1954年 任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安全技术工程师。
  • 1954—1956年 任上海国营中国肥皂公司总工程师。
  • 1956—1966年 任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 1966年11月 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