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学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沙学浚 | |
---|---|
出生 | 1907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地理学家 |
沙学浚(1907年 - 1998年),字道夷。地理学家。沙学浚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在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区域地理,被誉为中国政治地理之理论先驱。
192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后转入中央大学教育学系,兼修地理学,受业于当代地理大师张其昀。1930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1932年9月赴德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读地理专攻地图学。其间得地理学教授须密特之介,到莱比锡地理博物馆学地图绘制方法。后又在柏林入德国最著名之印刷学校,实习印图技术。1933年又转学到柏林大学研究地理学,并在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地理机构德国测量局制图科学习,当年在南京筹建地理学会,沙学浚加入地理学会。1934年9月,国际地理学会大会在华沙召开,沙学浚专程出席参加并赴莫斯科等地参观。1936年,沙学浚以在德课业已告结束,乃转往巴黎继续研究地理与法文,并在法国陆军测量局学习制图。沙学浚留欧,所系目标不在学位之获取,而在研究地理与制图之方法,尤重理论与实务结合,故其学习随所需选修课程,博采各家之长,在地理学之研究及对制图技巧之精进,卓然有成。
1938年8月,学成归国,由邹鲁推荐到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不久回故乡任江苏省地政局副局长,并在中央大学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沙学浚携眷直达重庆,应聘于北碚复旦大学任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战争期间,经常为《大公报》撰写星期论文,1938年曾发表"论大学教育之改造",有识之士多有同感。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苏俄入侵芬兰,12月4至6日,沙学浚于《大公报》发文"苏芬关系之地理背景",详细剖析了战争之地理因素。1940年,沙学浚以国人不重视中学地理为一大隐忧,撰文"中学地理的教材、教具与教法"发表于《教育心理研究》月刊,大声疾呼中学地理的重要性。1941年,应恩师张其昀之邀,转赴遵义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讲授中国区域地理、政治地理、地图学等课程。1942年秋,沙学浚就任重庆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兼任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沙学浚随中大复员南京,专任地理系教授,先后同事有缪凤林、胡焕庸、沈刚伯、李旭旦、李海晨、涂长望等。1947年,沙学浚兼任中央大学训导长。
1949年沙学浚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沙学浚主系期间,聘请大陆来台著名史地学者,师资阵容坚强,使师大地理系成为当时台湾首屈一指的系所。1961-1962年应聘到香港联合书院史地学系任客座教授,1964-1965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地理学系教授。1966年去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地理学会第十八届大会,宣读论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中极区域",颇获好评。 1963-1972年在师大期间,沙学浚曾先后任教务长及文学院院长,也曾在台湾大学地理学系、革命实践研究院、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国防研究院讲座。 1970年,沙学浚应德国学术研究交换处邀请,前往访问3个月。1974年自师大退休后。移居美国,20余年来,仍不时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阅读看书。70年代中日关于钓鱼台列屿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沙学浚以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旁徵博引,□集证据,先后发表"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日本虚构事实向美国诈骗钓鱼台"、"钓鱼台属中国之历史、地理与法律根据论丛"等鸿文,对日本严加驳斥,1985年的一次校友会,他给与会校友送了一份他收藏的慈禧太后的诏书影印,证明台湾及钓鱼台岛早是中国领土。 沙学浚之学术研究著重于区域地理、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因提出国防地理的新观点,被誉为中国政治地理之理论先驱,著有《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历史地理》、《怎样教地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地理学论文集》、《城市与似城聚落》等书。 1994年患巴金氏症,1998年2月16日,病逝纽约,享年92岁。[2]
学术研究
沙学浚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在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区域地理,被誉为中国政治地理之理论先驱。
主要著述
《中国地理图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城市与似城聚落》
《怎样教地理》
《我们的国家》
《地理学论文集》[3]
力证钓鱼岛属于中国
中国有关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坤舆全图》使用闽南语发音,称为“好鱼须”,即“钓鱼屿”)。 上世纪70年代初,旅居美国的沙学浚陆续将自己写作的《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日本虚构事实向美国诈骗钓鱼台》等一系列论文给沙姝寄来。 记者在沙姝家中读到了《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这篇论文。文中写道:“……琉璃居于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元世祖遣官诏论之,中国与琉璃之间发生外交、文化、商业的关系,起自明洪武五年。从明洪武五年到永乐元年三十一年间,两国关系相当密切。信使往返不下一百次。明史有记载,中国与琉璃之间有一条航海线,当时称为‘针路’,此因利用中国指南针航海而命名。六百年前,钓鱼岛被国人发现,由中国人命名,并有人吟诗描述,一直被中国利用为针路的指标……” 沙姝介绍,沙学浚长期关注钓鱼岛主权问题,早年他曾数度亲临钓鱼岛实地考察并绘制了《钓鱼台列屿图》,为祖国领土边界问题积累了佐证资料。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沙学浚发现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清廷慈禧太后曾颁发诏谕,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屿三岛赏与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因此征得盛家同意将该诏谕影印公布。以后又写成一系列论文,并汇印成《钓鱼台属中国之历史、地理与法律根据论丛》,严重挫败了日本当局的领土野心。盛家后裔感于沙学浚的强烈爱国心和有力的学术论证,将诏书原件赠与沙学浚,沙学浚又将之复制,与专著一并寄给大陆有关方面。为此,1979年12月27日,外交部国际条法司专函致沙学浚先生表示敬意与感谢。 沙姝也收到了沙学浚寄来的诏谕复印件。沙姝说,诏谕原件是棕红色布料,长约59厘米,宽约31厘米,上方正中印有朱色“慈禧皇太后之宝”四方形御玺。记者在复印件上看到,诏谕内容如下:“皇太后慈谕:大常寺正卿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外海的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代采药之用,其深体皇太后及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钦此。光绪十九年十月” 据查,慈禧太后在诏谕内所提及服食“甚有效验”的药丸是势石苁蓉,可以治风湿及高血压。为当时盛宣怀家族主持的广仁堂所制的一种药丸。 钓鱼岛被称为钓鱼台,台湾地区沿用此名称至今。大陆现代则称该岛为“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的名称。[4]
拒写《大英百科全书》“台湾条”
沙姝是沙学浚二哥的女儿。沙姝介绍,沙学浚是她的三叔,沙家兄弟姐妹四人,沙学浚的大姐和两个哥哥均居住在泰州。 小时候,沙姝经常听父母谈起三叔,知道三叔特别爱读书,他家距离光孝寺较近,三叔为图清净,常常去光孝寺苦读。沙姝记得,当年家中的书非常多,很多书都是三叔用过的,上面还有印记。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破四旧”,这些书都被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从中学开始,沙学浚离开泰州外出求学。193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研读地理,专攻地图学。1935年,沙学浚学成回国后,在大学任教。1942年就任重庆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1949年4月自上海南渡台北,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与教育生涯。 上世纪40年代,沙学浚时常在《大公报》、《观察》、《学原》等报刊撰写文章,从中国地理条件研讨历史问题,乃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渴望民族振兴,因应时势的主张,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传诵一时,被誉为“统观全局、贯通古今的宏观论著典范”。 沙学浚是一位坚贞的爱国仁人志士。抗日战争国共二次合作之初,重庆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当时,沙学浚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提出“国共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 上世纪70年代,中印发生边界交涉时,沙学浚虽已定居美国,但仍以专家身份向外交部提供地图及外交谈判策略,使谈判收到良好效果。 1971年初,《大英百科全书》编者邀请他撰写“台湾条”,但须按编号预定的详细纲要撰写。纲要中规定有国防、外交、政党、司法等项目,沙学浚认为这俨然是将台湾地区作为一个国家形式撰写。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婉谢邀请。 上世纪70年代,沙学浚从台湾移居美国。1991年,夫人唐厚兰逝世,沙学浚深受打击,健康状况恶化。1998年2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沙学浚跟沙姝的通信横跨了30年。记者在沙姝家中看到沙学浚寄来的信件。到了晚年,因为失明,他已经无法写字,但还是坚持给侄女写信,尽管信件字迹零乱,内容难以辨认。 “他一直非常思念家乡,我记得‘文革’后,他跟我们恢复通信,曾激动地写下‘家书抵万金’这样的句子。”沙姝说。上世纪60年代,沙学浚设法经南洋、中国香港与沙姝一家取得通信联系。“文革”开始后,为了避免连累国内亲属,沙学浚不再写信回来,“文革”后,沙姝一家主动给他去了信。之后,双方信件往来频繁,一直到沙学浚临终。 沙姝说,沙学浚在美国定居后,非常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他通过沙姝在北京工作的哥哥,向北京的有关大学赠送他的专著;又向沙姝索取上世纪70年代大陆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样本,仔细研究后,提出修改意见寄至教育部。 泰州人一直以沙学浚为骄傲。当年,沙学浚将相关著作寄到泰州市图书馆后,被该馆列入“爱国爱乡”事迹展览材料,感染和教育了一批青少年学子。 记者从泰州市文广新局了解到,2010年,沙学浚故居被确定为泰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年内将进行抢救性修缮,目前,修缮方案已经尘埃落定。 沙学浚故居现存一厅一堂,厅屋部分占地98平米,堂屋部分占地80平米。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此次修缮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全面保存延续文物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建筑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按照原有的工艺技术进行修复。此外,由于沙学浚故居周边违章搭建比较严重,修缮后,将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5]
参考资料
- ↑ 儿科专家张梦石搜狐网2017-04-03
- ↑ 沙学浚(1907-1998):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30年毕业校友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网
- ↑ 沙学浚sensagent
- ↑ 泰州沙学浚有铁证,钓鱼岛属于中国中国江苏网2012-08-18
- ↑ 泰州沙学浚有铁证,钓鱼岛属于中国中国江苏网20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