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拐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拐棗 |
sha guai zao |
中文學名:沙拐棗 拉丁學名:Calligonum arborescens Litv.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蓼目 科:蓼科 屬:沙拐棗屬 |
沙拐棗為蓼科灌木。沙拐棗屬的植物均為固沙造林先鋒樹種。高50~150厘米。分枝短,開展,老枝灰白色; 一年生枝草質,綠色。葉細鱗片狀,長2~4毫米。花2~3朵簇生於葉腋,兩性,粉紅色;花梗細弱, 下部有關節; 花被5片, 卵形; 雄蕊12~16, 與花被近等長;瘦果橢圓形,頂端銳尖,基部狹窄,連刺毛直徑10毫米,長10~12毫米;肋狀突起不明顯,每一肋狀突起有3行刺毛;刺毛稀疏,刺毛叉狀分枝2~3次, 細弱而脆, 易折斷 。中國西北各省荒漠地帶都有分布,種類較多,約有20餘種,其中多數為小灌木。[1]
分布情況
產內蒙古中部西部、甘肅西部及新疆東部。生於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地、沙礫質荒漠和礫質荒漠的粗沙積聚處,海拔500-1800米。蒙古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灌木,高25-150厘米。老枝灰白色或淡黃灰色,開展,拐曲;當年生幼枝草質,灰綠色,有關節,節間長0.6-3厘米。葉線形,長2-4毫米。花白色或淡紅色,通常2-3朵,簇生葉腋;花梗細弱,長1- 2毫米,下部有關節;花被片卵圓形,長約2毫米,果時水平伸展。果實(包括刺)寬橢圓形,通常長8-12毫米,寬7-11毫米;瘦果不扭轉、微扭轉或極扭轉,條形、窄橢圓形至寬橢圓形;果肋突起或突起不明顯,溝槽稍寬成狹窄,每肋有刺2-3行;刺等長或長於瘦果之寬,細弱,毛髮狀,質脆,易折斷,較密或較稀疏,基部不擴大或稍擴大,中部2-3次2-3分叉。花期5-7月,果期6-8月,在新疆東部,8月出現第二次花果。
本種的特徵變異較大。分布於我國東部(內蒙古)者:瘦果寬橢圓形,肋不明顯,不扭轉或微扭轉,每肋通常3行刺;刺稠密,較細,易脆。分布於西部(新疆)者:瘦果窄橢圓形,肋較明顯,不扭轉、微扭轉至扭轉;每肋刺2行,往往較稀疏,少數稍密,基部有時稍擴大。產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標本,其瘦果近於內蒙古植株的特徵,但刺較稀疏,質較硬,每肋刺2行,肋中部凸起,似乎是刺3行與2行的過渡特徵。郝景盛於1934年根據采自內蒙古的標本,建立了Calligonum dielsianum Hao,他指出該新種與本種相近,其主要區別是:果實每肋刺2行;幼枝有腺毛。我們研究了此模式標本和原描述,發現幼枝發霉,不是腺毛;產內蒙古的植株中,某些果實肋也同時具有2行刺,為個體變異,故歸併。A. Los. 根據Г. Н. Потанип1877年在新疆哈密一帶所采的標本,建立的C. potanini A. Los.,它與本種的區別是:果刺2行;果肋極扭轉。此均為本種的特徵,也予以歸併。
生長環境
主要在荒漠帶並滲入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化草原。生於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或石質地,在礫質戈壁、山前沙礫質洪積扇坡地上也有生長。
主要價值
開花期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6.25%,粗脂肪2.35%,粗纖維28.10%,無氮浸出物58.35%,粗灰分4.95%,鈣 1.15%, 磷0.10%。適口性中等。夏秋季綿羊、山羊喜食嫩枝葉及果實,冬春採食較差。駱駝一年四季喜食,馬與牛不喜食。為一種先鋒固沙植物。
味苦澀,性微溫。根治小便混濁;全草治皮膚皸裂。①治小便渾濁:沙拐棗根15~30克。水煎服。②治皮膚皸裂;沙拐棗全草,研末,調油膏外塗或煎水外洗。
生態價值
沙拐棗對沙漠環境的適應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它基本沒有葉片,葉子縮小成托葉狀包裹在枝條的節間,使枝條節間很短,拐來拐去,使它們有了"拐棗"之名。葉子變形後,光合作用的功能轉交給了當年的新枝,新枝是綠色的,也有葉綠細胞,可以執行同化作用功能,這種綠色新枝也叫"營養枝"或"同化枝"。二是它的根系很發達,主根可深至3米以下,水平根系分布在淺地表,可伸長至二三十米,也就是一株沙拐棗常領有幾十、幾百平方米的面積,保證了植株的水分供應,在有水分的條件時,水平根上也能萌發出新枝來。
幾種大灌木的沙拐棗都有很強的生長勢,生根、發芽、生長都很快,在沙地水分條件好時,一年就能長高兩三米,當年即能發揮良好的防風固沙能力,而且在大風沙條件下,有"水漲船高"的本領,生長的速度遠超過沙埋的速度,即使沙丘升高七八米,它也能在沙丘頂上傲然屹立,綠枝飄揚,似乎在嘲笑風沙。因此,人們選用它作為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在新疆吐魯番盆地腹心的流動沙地上,就有幾千畝人工播種形成的沙拐棗林地,成為新疆大面積固沙造林的樣板,帶動了新疆乃至西北地區的防風治沙。它們依靠一次灌溉成林,捍衛了綠洲寧靜。而沙拐棗林地中,上百萬株沙拐棗,以不同的果實形態、先後的結果期、大量的果實,從4月到6月,在沙漠中形成特殊、美麗的景觀,吸引了大量遊人前往觀賞。人們在讚賞沙拐棗防風固沙能力的同時,也得到了莫大的眼目享受,沙漠的壯美讓人們驚嘆和留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