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壺天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泰山壺天閣位於泰山斗母宮北,是一座城門樓式建築,跨盤道而建。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原名升仙閣,這裡西有九峰山,東有十峰領,北臨山巒,四周擁翠接天,腳下僅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更名壺天閣,因道家稱仙境為「壺天」而得名。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清嘉慶六年即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翠微。」清嘉慶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泰安知府廷璐於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門洞有雙柏自牆內橫生,盤旋而上,堪稱奇景,奇偉壯觀。1979年重建閣樓。[1]
簡介
壺天閣海拔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位於泰山中路四槐樹北,回馬嶺下。閣樓建於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門樓建築,九脊歇山黃琉璃瓦頂,前廊式。[2]
門洞有雙柏自牆中橫生,東西對峙,盤旋而上,宛如守護山門的雷祖、真武二將軍,堪稱奇景。
西北是回馬嶺坊;西為依山亭;東有乾隆皇帝御製摩崖詩刻3首《壺天閣詩》。
泰山中天門位於壺天閣北,又名二天門。此處 高嶺攔壑,土色黃赤,名黃峴嶺,為中溪發源地。
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下層為石築,由12層條石砌成,東西寬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門洞,高3.1米,寬3.5米,總進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後拓展而成。拱腳角上施仰覆蓮墀頭石,東西有石階通上層。台上建 殿閣3楹,面闊10米,進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檁前廊式,重梁起架,黃琉璃瓦九脊 歇山頂。柱下施 覆盆式柱礎,柱子、檁梁及檐子、扒磚等均為水泥預製件。正間開門,裝六抹 隔扇門四扉,次間開窗裝四隔扉窗,其上裝支窗(上亮窗)。正間後面開一拱形門,兩次間後面各開一拱形窗。
門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內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虛拈,右手握棒,象徵着混沌世界的無極狀態; 靈寶天尊手捧 半黑半白的圓形陰陽鏡,象徵着從無極狀態延伸到太極;道德天尊手持一把 陰陽魚扇子,象徵着從太極生化出來的 兩儀。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圖。[3]
閣北有元君殿3間,內置元君銅像建在高0.8米的 台基上, 坐北朝南,面闊11.5米,進深7.2米,高7.46米,四柱五架梁,七檁前後廊式。正間柱下有石鼓柱礎,前面檐柱和老檐柱下覆蓮式柱礎, 筒瓦五脊 硬山頂,檐檁、闌額上飾 墨線小點金彩繪。正間開門,裝四扇六抹隔窗;次間裝四扇四抹隔扇窗。正間內 須彌座神台 上供元君銅坐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