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泰順縣隸屬於浙江省溫州市。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出瑞安縣義翔鄉56至60都和平陽縣歸仁鄉38至40都置縣,景泰皇帝賜縣名「泰順」,寓意「國泰民安、人心效順」。
泰順縣位於浙江南部,枕山近海,區位獨特,縣域總面積1761.5平方公里,現轄12鎮7鄉,總人口37.1萬人。泰順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泰順是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森林覆蓋率達76.1%,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居全省前列。現存各類橋樑970多座,古廊橋33座,15座古廊橋和「仕水矴步」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被列入國家和省市非遺名錄116項。擁有被譽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的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水寶地」「天下第一氡」盛譽的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極具文化藝術創造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泰順石等。[1]
建制沿革
泰順設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元年,朝廷派兵入境,鎮壓鄧茂七農民起義軍和葉宗留礦工起義軍的餘部。戰事過後,析出瑞安縣義翔鄉56至60都(共計5個都12個裡)和平陽縣歸仁鄉38至40都(共計3個都6個裡)置縣,設縣治於羅陽。景泰皇帝賜縣名「泰順」,寓意「國泰民安、人心效順」。設縣至清代,泰順縣隸屬於浙江省溫州府。
1911年11月,泰順宣布光復,隸屬溫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泰順隸屬之。民國3年置甌海道,泰順屬之。民國16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縣直隸浙江省。民國21年,實施行政督察區制,泰順屬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民國23年3月,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區,泰順縣一度劃歸第六行政督察區(相當今麗水地區);5月,復劃歸第五行政督察區(相當溫州地區)。
1949年8月,泰順縣隸屬浙江省第五專區。11月,第五專區易稱溫州專區,泰順隸屬不變。1981年9月至今,隸溫州市。
縣境
明清時期,泰順縣域面積1933平方公里,東至分水排(在今文成縣桂山)平陽界130華里,南至樟坑霞浦界100華里,西至黃坭隘壽寧界10華里,北至上燕景寧界100華里,東北至平溪(在今文成縣仰山)瑞安界100華里,至蟾宮埠(在今文成縣匯溪)青田界100華里,西南至東溪頭壽寧界10華里,東南至月湖垟平陽界和福鼎界170華里,西北至壽寧、景寧縣界50華里。
民國27年(1938年),福建壽寧縣第一區轄地葛藤(繩)嶺、張家垟、卓家坑、東溪頭、雙港渡等村劃歸泰順縣,劃入土地9平方公里。此後,泰順、壽寧兩縣以壽泰溪為界。
民國37年(1948年)1月,泰順縣匯溪鄉、兩岸鄉以及白雲、翁山兩鄉部分轄地劃歸新設立的文成縣,面積計180.5平方公里,即後來的文成縣匯溪、雙溪、稽洋、東龍、仰山、桂山等地。
現今縣域面積1761.5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110平方公里),最東至月湖西關村犁壁坑村,最南至龜湖交溪、南嶺尾,最西至嶺北上垟村山頭仔,最北至黃橋雙坑頭。經緯度位置處於北緯27°17'36"—27°48'34",東經119°37'09"—120°14'56",東西最大直線距離61.7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56.6公里。[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建縣後,縣城劃設承宣、太平、士林、登俊、永安、文明6個坊,城郊分東、西兩個隅,鄉村分8個都,全縣計18圖、100保,304個莊。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調整行政區劃:城內仍設6坊,城郊增設南、北隅,鄉村仍設8都(都的轄地有所調整),全縣計17圖(含四隅)、333村莊。民國初,區劃沿清舊制。民國18年(1929年),實行街村制,旋改街為里,全縣劃為4區、135村、2里,區設區公所,置區長。民國20年(1931年)改村里為鄉鎮。民國24年(1935年)6月,改為保甲制,全縣劃為4區,各設保甲巡迴督導員,下轄78鄉2鎮、438保。民國35年(1946年)擴大鄉保幅員,全縣改編為3區22鄉l鎮,計293保。
解放後,1949年9月全縣劃分為百丈、羅陽、泗溪、泰南4個區,設31個鄉(鎮)。1952年4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為7個區、109個鄉(鎮)。1958年11月,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轄9個人民公社、53個生產大隊(相當於鄉)。1961年7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全縣設6個區、51個人民公社。1984年,全縣轄9個區、58個鄉、1個縣直屬鎮。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全縣分設9個鎮、29個鄉,下轄527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
2011年末,全縣轄10個鄉鎮(其中1個畲族鎮、1個畲族鄉),包括羅陽鎮、司前畲族鎮、百丈鎮、筱村鎮、泗溪鎮、彭溪鎮、雅陽鎮、仕陽鎮、三魁鎮9鎮和竹里畲族鄉,下設11個社區、6個居民區,295個行政村。
區劃現狀
2016年末,泰順縣下轄19個鄉鎮,包括12鎮7鄉,其中1個畲族鎮、1個畲族鄉,包括羅陽鎮、司前畲族鎮、百丈鎮、筱村鎮、泗溪鎮、彭溪鎮、雅陽鎮、仕陽鎮、三魁鎮、南浦溪鎮、龜湖鎮9、西暘鎮12鎮和包垟鄉、東溪鄉、鳳垟鄉、柳峰鄉、雪溪鄉、大安鄉、竹里畲族鄉7鄉,共19個鄉級政區;下設11個社區、3個居民區、298個行政村。[3]
自然地理
生態環境
泰順縣森林覆蓋率76.1%,縣域三大水系水質全面達到或優於水環境功能區要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和縣出界水質達標率均達100%,2012年、2014年全省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考核榮獲優秀縣。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較好且保持穩定,環境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以上,2005年以來,泰順生態環境狀況連續五年全省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浙江生態第一縣。2016年泰順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4%,位列全省第二;PM2.5濃度年均值24ug/m3,位列全省第一。
地貌水文
泰順縣地處洞宮山脈東南翼,屬低中山區高丘山地地貌,境內峰巒疊嶂,山脈逶迤,有「浙南屋脊」之稱。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79座,其中白雲尖海拔1611.3米,為溫州市最高峰。大小溪流百餘條,縱橫密布,呈多干樹枝狀,分屬飛雲江、交溪、沙埕港、鰲江四大水系,主要溪流有里光溪、洪口溪、仕陽溪、壽泰溪、彭溪、會甲溪等,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2億立方米,2012年,水資源量為35.97億立方米。泰順是浙南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其中溫州的「大水缸」——珊溪水庫有2/3水域面積在泰順縣境內。
氣候特徵
泰順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夏水熱同步,秋冬光熱互補,高山雲霧瀰漫,海拔高低懸殊,地形、地貌複雜,小氣候多變明顯。冬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降溫幅度明顯,春夏季多陣雨或雷雨,以及短時強降水、颱風等災害性天氣。
由於地處山區,群山環繞,植被覆蓋率高,負氧離子濃度高,泰順縣常年空氣質量均在優良以上,被稱作「養生福地」。
據歷年整編資料(1981-2010年)顯示,泰順縣年平均溫度16.2℃,最冷1月平均氣溫6.1℃,最熱7月平均溫度25.9℃。極端最低氣溫-10.5℃,極端最高氣溫39.2℃。年平均降水量2047.5毫米,其中4—9月降水量1475.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1%。年平均相對濕度82.1%。全年日照1627.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7.2%。年平均風速1.3米/秒,最多風向為NE(東北)風。年平均蒸發量1302.3毫米,年雷暴日54.4天。主要氣象災害有颱風、暴雨、雷電、連陰雨、寒潮等。[4]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泰順縣境內已發現植物249科1098屬2495種。在浙江植物區系中,僅見於泰順的有泰順鳳尾蕨、泰順石楠、老虎刺、尖葉算盤子、海芋等57種,其中泰順鳳仙花、泰順杜鵑、浙江雪膽等是泰順特有種。此外,模式標本采於泰順的有縮羽複葉耳蕨、短葉勾兒茶、毛枝連蕊茶、尖萼紫莖、無腺野海棠、白花滿山紅、浙江柿、銀鐘花、四棱捲瓣蘭等9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銀杏、中華水韭、蓴菜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香果樹、金毛狗、八角蓮、沉水樟、閩楠、胡豆蓮等20多種。
動物資源
泰順縣境內已發現野生動物45目294科2483種(不包括水生動物)。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錢豹、黑麂、金雕、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黿、金斑喙鳳蝶(昆蟲類)等8種,占全省45%,占全國8.33%。烏岩嶺現存黃腹角雉種群數量600多隻,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白鷳、短尾猴、獼猴、穿山甲、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等41種,占全省的42.86%,占全國的15.91%。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有黑白飛鼠、鼯鼠、豪豬、果子狸、鼬獾、食蟹蒙、毛冠鹿、白額山鷓鴣等34種,占全省的66%。
石資源
泰順石資源主要分布在泰順縣龜湖鎮,其已探明可開採量為5000萬噸,理論儲量達1億噸,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單體礦,號稱「世界蠟都」。泰順石質地溫潤似玉、細膩剔透、紋理精美、色澤雅麗、軟硬適中,具有宜雕琢、宜制印等工藝美術特點,極具文化藝術創造價值和收藏價值。按質地、紋理、色彩分類,分為金石凍、華文石、東方紅、鳳黃石、虎白石、乳花石、湖藍石等七個系列200多個品種。除工藝用途之外,還廣泛應用於工、農業部門,如玻纖和陶瓷的原材料,農藥和化妝品的填充劑。[5]
旅遊資源
泰順是生態旅遊資源大縣,全縣共有旅遊聚合區10個、旅遊單體總數295個,其中五級資源單體3個、四級資源單體13個、三級資源單體66個。其「泉橋山水石」的特色資源集成,具有明顯的稀缺性、獨特性和唯一性。「泉」即「承天氡泉」,為浙江省兩個4A級溫泉之一,並且是全省唯一的主動上升泉,被譽為「神水寶地」「天下第一氡」。「橋」即泰順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傳統營造技藝列入「世界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即烏岩嶺,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峰白雲尖為溫州第一高峰,擁有浙江50%以上的動植物種,被譽為「天然生物基因庫」「綠色生態博物館」。「水」即飛雲湖,位于飛雲江中游,是浙江南部最大的湖泊,是一處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集避暑、休養、度假、觀光的旅遊勝地。「石」即泰順石,是與國內「四大名石」同等優秀的工藝葉臘石,理論儲量1億噸以上,極具文化藝術創造價值和收藏價值,旅遊文化開發前景廣闊。
區域人口
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5.4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9萬人,城鎮化率達47.86%。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7.24萬人,其中男性19.37萬人,女性17.8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2%和48%。全縣當年出生人口5922人,死亡人口3295人,全年淨增人口2627人,自然增長率為7.07‰。[6]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91.7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0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6.25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57.46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7:28.6:62.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669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3654美元),增長7.9%。
2017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1.43億元,比上年增長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1億元,增長9.1%;其中,地方財政稅收收入4.24億元,下降3.4%。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15億元,增長16.2%。其中,民生支出36.44億元,增長21.9%,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7%。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8.36億元,增長4.1%;林業產值0.77億元,增長13.5%;牧業產值2.43億元,下降0.7%;漁業產值0.08億元,增長3.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
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6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9%。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197公頃,增長0.5%;油料種植面積907公頃,下降8.8%;藥材種植面積1693公頃,增長2.6%;蔬菜種植面積4857公頃,增長5.1%。
全年糧食總產量4.62萬噸,比上年增長2.9%。茶葉總產量0.34萬噸,增長4.6%。蔬菜總產量8.30萬噸,增長5.4%。
全年肉類總產量0.97萬噸,比上年下降6.8%;其中豬肉產量0.72萬噸,下降9.1%。生豬年末存欄5.11萬頭,下降1.4%;全年出欄7.91萬頭,下降8.7%。家禽年末存欄45.48萬隻,增長8.5%;全年出欄124.60萬隻,下降0.3%。
年末全縣共有農業龍頭企業26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家;省級示範合作社8家,市級示範合作社42家;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3個。
全年水利建設投資1.34億元,年末擁有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58座。全縣旱澇保收面積3.66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9.53千公頃。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6.20萬千瓦,下降7.6%。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9.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3.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74億元,下降6.6%。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1.4%,高成長企業增加值增長13.9%。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32.3%,新產品產值率為18.9%;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增長4.4%,產銷率為95.5%,其中出口交貨值下降13.5%。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4.1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6%。其中工業用電1.34億千瓦時,增長8.4%;城鄉生活用電1.70億千瓦時,增長3.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19億元,比上年下降10.4%,其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44.4%和6.7%。利稅總額1.56億元,下降4.7%。年末企業資產合計11.62億元,下降3.2%;應收賬款1.76億元,下降22.3%;產成品存貨0.80億元,增長23.1%。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7.18億元,占GDP的18.7%,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6.4%。全縣擁有資質建築企業55家(未包含勞務分包企業5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10家,二級資質企業9家,三級資質企業36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2.18億元,同比增長16.8%。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139.2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1.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4.4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7.8%。全年實現利潤總額3.96億元,同比增長12.2%。
第三產業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1.12億元,比上年下降45.7%。房屋施工面積38萬平方米,下降64.6%;竣工面積26.00萬平方米,下降32.1%。商品房銷售面積12.16萬平方米,下降16.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02萬平方米,下降25.5%。
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9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按區域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59億元,增長12.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40億元,增長14.7%。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41.45億元,增長11.8%;餐飲收入額5.53億元,增長19.1%。網絡零售額10.09億元,增長4.2%。
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10.37億元,增長20.6%。限額以上四大行業銷售總額8.22億元,增長22.4%。其中,批發零售業銷售額6.32億元,增長24.9%;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90億元,增長14.9%。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5億元,比上年增長8.9%。
全年實現旅遊綜合產值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35.1%。接待國內外遊客430.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2%,其中接待入境遊客5441人次,增長40.6%。[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末全縣全日制學校55所,專任教師2748名,在校學生35395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招生908人,在校學生2015人;普通中學14所,普通高中招生1273人,在校學生4076人,初中招生3283人,在校學生9357人;小學39所,招生3243人,在校學生1986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16人,招生5人,在校學生83人。全縣有幼兒園49所,在園幼兒10066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1%,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年末各類學校校舍總面積58.81萬平方米,其中當年新建學校校舍0.93萬平方米。
科學技術
2017年末擁有科技型企業126家,其中省級科技型企業62家;專利示範企業5家,其中省級專利示範企業2家;省級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10家;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0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全年專利申請量535項,專利申請授權量283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0項。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技支出0.30億元,比上年增長0.4%。
文化事業
2017年末全縣共有文化站19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8個(含鄉鎮圖書館分館7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36個,電影放映單位3個。全年藝術團體演出1988場次,觀眾26.81萬人次;數字電影放映11785場次,觀眾61.75萬人次。年末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1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102個。年末公共圖書館藏書30.37萬冊(件),年總流通量39.57萬人次。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100%。
醫療衛生
2017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54家,其中醫院2家,衛生院36家。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706人,其中醫生761人,註冊護士609人。全縣醫療機構床位1218張,其中醫院床位數750張。全年醫療機構診療病人171.04萬人次,住院人次2.22萬人次。
體育事業
2017年末全縣共有公共體育場館3個,體育場地設施面積52.72萬平方米,獨立設置的業餘體校1所。累計建成社區健身廣場24個,健身苑點443個,籃球場224片,羽毛球場22片,門球場11片,地擲球場17片,乒乓球室50個。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1578萬元,比上年下降24.9%。
人民生活
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75元,比上年增長9.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2元,增長9.9%。
社會保障
2017年末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1.85萬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4.7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3.45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71萬人;全縣失業保險參保1.2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5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1.72萬人。全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5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815人,全年列支低保(補助)金4728萬元。全年有3181人得到醫療救助,共發放醫療救助金1299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人數264人,集中供養率98.0%。全縣已建成社區(含村級)居家養老中心207個。全年縣慈善總會共募集善款685.8萬元,支出1340.3萬元。全年辦理結婚登記3293對、離婚登記1469對。
2017年末,全縣有殘疾人7588人,實現殘疾人全面小康進程7588人,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安置率達74%。
生態建設
全年全縣總降水量1787毫米。全縣森林面積13.5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6.6%。全縣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2處,2A景區8個,3A景區4個,4A景區3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市級森林公園9個。
成功創成省級文明縣城。全縣已建成國家級生態村256個、國家級文明村1個;省級以上文明鎮1個,文明村4個;市級文明村16個。
環境保護
全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7%,地表水水質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54.7分貝。全縣共有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3.6%;垃圾處理站1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全縣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6%。[8]
歷史文化
歷史人文
泰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造就了厚重鮮明的人文積澱,擁有廊橋文化、茶文化、泰順石文化、竹木文化、紅色文化、民俗鄉土文化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篆刻大師之一的方介堪、溫州首位狀元徐奭等都是泰順著名歷史人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順被列入國家和省市非遺名錄116項,其中「國遺」項目6項。其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順還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戲劇之鄉」「第二批浙江省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點縣」「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試點縣」等。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非常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編梁木拱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建築樣式。該技藝體系於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作。泰順境內至今較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橋,是珍貴的建築工藝遺存,被人們稱為古代木結構橋樑的活化石。
藥發木偶戲:藥發木偶戲是泰順當地著名的一種特色傳統戲劇形式,通過煙花燃放推動木偶表演動作,民間稱為「瓊花木偶」,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表演時,利用火藥衝力,將戲曲人物造型混合於煙花之中,焰光中木偶栩栩如生,凌空飛舞,做出旋轉、翻滾、竄越等動作。藥發木偶戲經常在廟會、祭祀、民間節日等慶典活動進行展演。2006年,藥發木偶戲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提線木偶戲也是一種極具泰順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古稱「傀儡戲」,始於南宋,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泰順木偶戲班至清末多達120多班,在頭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飾裝扮諸方面均獨具一格。泰順提線木偶戲題材豐富,有傳統劇、現代戲與兒童劇。演出風格多樣,提線水平精湛,表演細膩逼真,勾、挑、提、拉,雙手並用,吹、拉、彈、唱,一併俱佳。唱腔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與高腔。2007年,提線木偶戲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碇步龍:碇步龍系泰順獨具一格的民間舞龍藝術。始創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道具用竹篾編成圓形籠子,籠外蒙以布匹並繪上龍鱗圖案,節節相連,每節均裝有木手柄用來把持。舞蹈從開龍門到關龍門共六十多套動作,全部動作均可在碇步上表演。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畲族民歌:泰順畲族民歌以「對歌」(俗稱「盤歌」)應景為主要形式,每逢婚嫁喜慶,或是有客自遠方來,畲民們就要聚攏灶房或廳堂對歌,以歌對話,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泰順畲族民歌可分傳統民歌、革命山歌和新民歌三類。其中,傳統民歌具有原真性,傳承較好。傳統民歌有長篇敘事歌、小說歌和雜歌三類。泰順畲族民歌於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偶頭雕刻:泰順木偶頭雕刻技藝自南宋末年於杭州傳入,明清時期達到很高水平,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其造型特點是在頭像比例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和變形,線條明快洗鍊、舞台形象俊美,生、旦、淨、末、丑,忠、奸、賢、愚各具特性。目前,泰順木偶頭有180多種造型,臉譜近300種。泰順木偶頭雕刻主要分布在羅陽鎮,藝人以季桂芳、季天淵為代表。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重點文物
泰順文化起源較早,人文底蘊深厚,是文化遺產大縣和重點文保單位。目前,泰順境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24個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8個單體,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3處,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5項,省級保護名錄15項,市級保護名錄68項。
廊橋
泰順廊橋:泰順是「中國廊橋之鄉」,古廊橋的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歷史、藝術價值都堪稱世界之最,為中國古代拱橋的代表。民間橋樑數量眾多,達900多座,宋至明清時期遺存的古橋有80座,其中北澗橋、溪東橋、三條橋、仙居橋、文興橋、薛宅橋、池源橋、城水橋、南陽橋、永慶橋、文重橋、劉宅橋、普賓橋、毓文橋、霞光橋等15座古廊橋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最為著名的是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泗溪北澗橋。泰順廊橋造型古樸,結構精巧,按類型分為編梁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伸臂梁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木廊橋等。泰順廊橋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現存廊橋的修建年代多為清代,有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仕水碇步:仕水碇步是泰順碇步中的典型代表,位於仕陽鎮溪東村仕水溪之上,始建於清乾隆60年,清嘉慶25年重修,系青石結構雙堤梁式,全長136米,有石磴223步,一字型凌波延伸,跨度長,結構精緻。每齒石磴分高低兩層,高層石材用花崗岩,低層石材用青石岩。高低兩層設計利於行人交匯,雙色石材的使用便於夜間辨認行走,碇步上下河灘基加固較為科學,井字形松木框架的使用猶為特色,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徵及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順土樓
泰順土樓:泰順土樓涵括上交垟土樓、黃沙坑土樓、東溪土樓、雙路土樓、半月坵土樓、下洋寨土樓等6座土樓,建於十九世紀中晚期和二十世紀早期之間,均為外部四面夯土合圍、內部木構的一種防禦性較強的鄉土典型風格建築。泰順最大的土樓可同時容納幾百人,最高的土樓達到六層,或沉穩如虎踞,或挺拔如孤峰,形式不一,造型古樸。泰順土樓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2013年3月5日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雪溪胡氏大院:雪溪胡氏大院位於雪溪鄉橋西村,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該院落四合院式,由門台、一進門台、二進門台、前後院、左後廂房組成。附屬建築包括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鳳壠厝、外垟厝及胡氏書齋等,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整、體系完備,具有浙南、閩北建築風格交融的鮮明特色。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岩包氏宗祠:包氏宗祠位於泗溪鎮玉岩村,肇始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曆間移至現址重建,清道光年間再次重建,咸豐七年(1857年)告竣。坐北朝南,其布局因山就勢,由照壁、牌樓、甬路、外台門、半月池、頭門、前廳、兩廂及正廳等組成,照壁位于山坡下道路的西側;牌樓木結構,面闊三間,雙落翼式懸山頂;甬路較長,沿山坡曲折而達宗祠外門台。宗祠從外門台開始地勢逐級抬升,很有氣勢。前廳、正廳均面闊五間,懸山屋頂,明間使用抬梁式結構,明間兩縫金柱間設五架梁;次間用分心柱。正廳明、次間用淨跨三間的大內額,很有特色。整組建築現保存完整,占地面積2270平方米。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順縣歌(採茶舞曲)
《採茶舞曲》由國家一級作曲家、原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周大風先生1958年在泰順東溪創作而成。採茶舞曲是採茶的人採茶的時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漢族民歌,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的風格,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又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讚美。半個世紀以來,這首具有濃鬱江南風味的歌曲,不僅全國人民耳熟能詳,還在全世界發行了100餘種唱片、磁帶和CD等,1983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亞太地區風格的優秀教材」。2005年8月《採茶舞曲》被確定為泰順縣歌。2016年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採茶舞曲》與開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無縫連接,律動了西湖夜色,驚艷了全世界。
傳統節慶
泰順具有豐富的鄉土民俗文化,畲鄉風情、百家宴、木偶戲、鬥牛、舞龍、舞獅等享譽甚遠。特別是逢歲時節氣,泰順民間有着鄉鎮趕集的傳統習俗,元宵節百家宴、「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畲族風情節、禳神節等傳統節慶文化,積澱了山里人「聚宗親、商族事、祈上蒼、保平安」傳統文化內涵,形成了泰順「非遺趕大集」的獨特人文景觀。近年來,泰順依託本地深厚的山水文化、茶文化、廊橋文化以及豐富的民俗文化,又相繼挖掘和舉辦了廊橋文化節、木偶文化節、泰順石文化節、「三杯香」茶文化節、古鎮文化節、紅麯酒釀製節等新興節慶活動,打響了「一鎮一節慶、月月有節慶、節節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品牌,八方遊客慕名而來,極大地帶動了鄉村文化旅遊業的興旺發展。
泰順百家宴
百家宴:泰順百家宴源於三魁鎮張宅村「祭春福」,迄今已有970多年歷史。張氏族人在每年元宵節祭祖後舉辦「祠堂飯」,舉行盛大的典禮祭拜地方神祗王乞佬、陳十四娘娘和祭祖活動,並邀請鄰村或外姓人參加,漸漸演變成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俗。舉辦「百家宴」當天,村民抬着「陳十四」神像沿村巡遊,並一路表演舞龍、舞獅、演奏民樂,夜裡燃放煙花、表演藥發木偶戲,有上千甚至上萬人參加。千百年來,每年正月十五,百里八鄉的群眾共聚一起歡度元宵節,迎春接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盈、六畜興旺。2010年元宵節,三魁、雅陽、泗溪、仕陽等鄉鎮同時舉辦百家宴,規模超過6000桌,來自本地和外來的入席客人超過6萬人,被載入吉尼斯紀錄,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福宴」。2009年,百家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月三」畲族風情節:「三月三」畲族風情節是畲族傳統節日,又稱「烏飯節」或「對歌節」。活動以畲民紀念祖先為主題,活動形式主要是唱山歌、對山歌,一些年青人則選這一節日談情說愛,用歌聲和舞蹈表達對生活的讚美,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氣氛歡快熱烈,令人陶醉。2006年開始,泰順縣內的司前畲族鎮、竹里畲族鄉、彭溪玉塔畲族村等地每年舉辦「三月三」畲族風情節。2013年,浙江省首屆畲族風情旅遊文化節暨溫州市第五屆甌越「三月三」畲族風情旅遊節在泰順縣舉行。現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廣大遊客就會紛至沓來,品畲味、聽畲歌、賞畲舞,還有萬人入席的「烏飯宴」,成為展示泰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張「金名片」,為推動山區鄉村旅遊注入了強大動力。2012年,「三月三」畲族風情節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廊橋文化旅遊節:自古廊橋遺夢處、從來泰順盛情時,「廊橋」是泰順最具特色、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金名片」。自2009年開始,泰順縣連續舉辦了六屆廊橋文化旅遊節,五屆廊橋文化論壇,利用多途徑、多渠道加大泰順的廊橋文化的宣傳推介,充分發揮廊橋等本土文化在全縣旅遊發展中的支撐作用,讓世人了解泰順、熟悉泰順,提升泰順廊橋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廊橋文化旅遊節通常在「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所在地泗溪鎮舉辦,時間安排在11月,時隔2年舉辦一次,活動內容突出泰順廊橋文化主題,組織民間民俗文化、美食小吃、特色文化展示、世界廊橋文化論壇等,推出了精彩紛呈的文化體驗活動,通過舉辦廊橋文化旅遊節、中國廊橋文化論壇、建設廊橋文化長廊等,全面拓展泰順廊橋文化知名度,塑造風情獨特的「泰順廊橋故事」。
泰順石雕
泰順石雕,全稱泰順石寫意雕刻,簡稱「泰順石雕」。是以中國畫(寫意)理論為指導,汲取工藝美術各門類藝術傳統技法和文化精髓,在長期不斷探索、實踐和創新中形成的以傳統玉石雕刻技法為基礎,富有中國寫意畫藝術內涵的一種新的泰順石雕藝術風格。是一種主題突出,比例合理,色彩豐美,雕琢與自然和諧,意境深邃,具有中國畫的大寫意和小寫意藝術特徵,由泰順青石雕、泰順印雕、泰順石寫意雕刻構成一脈相傳的泰順石雕藝術文化理論體系。[9]
名優特產
特色農產品
三杯香:泰順產茶歷史悠久,是全國和浙江省茶葉生產優勢區域之一,先後被列為全國重點產茶縣、眉茶出口基地縣、「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明崇禎六年,《泰順縣誌》記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明清時期,泰順「黃湯」「白毫銀針」等茶葉暢銷天津、上海、營口等地,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解放後,泰順炒青綠茶一直作為上海口岸公司和浙江茶葉公司出口眉茶的拼配原料,被譽為「浙江綠茶的味精」,產品銷往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泰順的「三杯香」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目前「三杯香」品牌價值達10.94億元。2016年,全縣茶葉總產量3200噸,總產值3.3億元,茶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三分之一,已成為泰順生態農業的支柱產業。
楊梅:泰順楊梅栽培歷史悠久,據記載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溫州府志》載:「楊梅,泰順尤盛」。清朝光緒年間《分疆錄》亦有記載。泰順楊梅,果實外形美觀、果大汁多;成熟最早的百丈產區在6月初就能成熟(浙江省最早),最晚的九峰產區在7月下旬落市(溫州地區最遲),上市期長達50多天。現有楊梅面積3.8萬畝,全縣楊梅產量12500噸,產值近億元。獨具特色的泰順楊梅多次榮獲「全國十大精品楊梅」「溫州名牌產品」「溫州市精品楊梅」等稱號,在市場擁有較高的信譽度與美譽度。2015年成功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是泰順縣繼「三杯香」後又一張地理證明商標的國家級「名片」。
竹製品:泰順擁有豐富的竹資源,是全省、全市的竹資源大縣,目前全縣竹林總面積23.3萬畝,立竹量5701萬株,年產竹材242萬支。近年來,泰順大力推進竹產業轉型發展,竹產品從傳統的餐具、工藝品、板材等製品向竹炭、竹活性炭、竹纖維等新型環保材料發展,形成竹餐具、竹工藝品、竹膠板、竹炭等產品200多種,銷往歐美10多個國家。竹產品註冊商標6個,各類專利技術60個。
獼猴桃:泰順獼猴桃生長地區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高,晝夜溫差大,形成有利於獼猴桃生長的小氣候條件。現有獼猴桃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鮮果7000餘噸、年銷售額近億元,帶動1400餘戶6000多人從業。註冊商標70多枚,已取得浙江著名商標2枚、浙江名牌產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等綠色認證20餘項。主栽品種有華特獼猴桃和布魯諾獼猴桃,其中華特獼猴桃是本地選育的新品種,具有高維生素C、易剝皮、耐貯藏、品質優異等特點;布魯諾獼猴桃是僅適宜泰順主栽30多年的老品種,其他地方極少種植,具有風味濃郁、糖度高、果肉翠綠等特點。
葡萄:泰順系國家生態縣,獨特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了風味獨特的泰順葡萄。泰順葡萄栽培面積960畝,產量700噸,產值1000萬元。品種有寒香蜜(珍珠葡萄)、醉金香、宇選1號、美人指、巨玫瑰、夏黑、陽光玫瑰、信農笑、紅提、黃蜜等10多個品種,成熟期從7月上旬到9月初,主要分布在司前、羅陽、泗溪、三魁等地,其中司前鎮葡萄栽培面積占全縣的70%,產量和產值占全縣的80%。泰順葡萄依託當地獨特的溪流小盆地氣候條件和砂質土壤,成熟早、糖度高、香氣濃郁、味道清純,深受市民喜愛。泰順縣紅月亮葡萄專業合作社和左溪葡萄專業合作社有300多畝葡萄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月亮紅」葡萄和「畲鄉明珠」葡萄分別獲得2014和2017浙江精品果蔬展銷會金獎。
泰順小吃
泰順小吃獨具特色,源遠流長。多數採用當地新鮮食材,講究本色原味,是名副其實的「山珍野味」。泰順小吃遍布街頭巷尾和農家小院,大多是滋味厚重的民間土菜——土豆煎餅、地瓜絲團、泥鰍湯等;有的製作方法簡單,有的做工講究,比如米麵層、煙熏臘兔、綠豆腐、藥膳燉雞鴨等,都是最草根的美味。品嘗泰順小吃,味蕾滿足的同時,難忘的是濃濃的鄉愁。來到泰順,千萬別讓美食擦肩而過,徜徉美麗山水之間,更要任性享受泰順小吃在舌尖上酸甜苦辣的跳躍。
泰順方言
蠻講話:蠻講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廣大地區,目前約18萬人講蠻講。內部有一定的差異。從語言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蠻講可分北蠻講和南蠻講。筱村鎮、下洪鄉、南院鄉及以北為北蠻講,以南為南蠻講。北蠻講因受吳語影響很大,語音上與南蠻講已有較大的不同。
羅陽話:羅陽話原只限城內居民使用,後逐漸擴散到附近村落。分布在司前、竹里、黃橋和碑排等鄉鎮的司前話和羅陽話同是麗水話的分支。二者雖稍有差異,但內部較為統一。目前約5萬人講羅陽、司前話。
莒江話:莒江話具體分布在東北部的莒江、新浦、包垟、連雲、翁山、百丈、峰門、筱村(部分)、洪口(部分)和橫坑(部分)等鄉鎮。莒江話區東接文成話區,語言深受文成話影響。目前近五萬人講莒江話。
彭溪話:彭溪話俗稱平陽話,屬閩南語。具體分布在東南角的彭溪鎮、峰文鄉、月湖鄉和西南部垟溪鄉。另外,散居在仕陽鎮的個別村落也講閩南話。目前近3萬人講閩南話。
畲話:境內畲族人使用漢語,他們講的漢語叫做畲話,又叫少姓話。畲話只在畲族內部通行,屬客家話系統,含有閩語成分。境內畲族人一般能講一種以上別的方言,因此畲話受周圍方言影響很大,一些畲族年輕人已不會畲話。目前約1.6萬餘人講畲話。因為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境內畲話的內中也有較大的分歧。
汀州話:汀州話來源地是閩南,方言特點介於閩南話和客家話之明。講汀州話的地方有:上排村(許氏)、林垟村(賴氏)、大崗背(賴氏)、下塔村(賴氏)、秀溪邊(邱氏)和碗窯村(江氏、楊氏、華氏)。目前能講汀州話的僅屬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估數為2000人。
百丈口話:百丈口話屬方言孤島,是變了調的文成話,俗稱「下路話」。它受周圍莒江話的影響很大,有被莒江話同化的趨勢。[10]
風景名勝
廊橋文化園
泰順廊橋文化園位於泰順縣泗溪鎮,總體規劃面積1.09平方公里,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優美,以展示廊橋文化歷史為主要發展定位,體現浙南地域風情和民俗特徵,打造小橋流水、良田炊煙的世外桃源景象。園區內有北澗橋、溪東橋、陳十四娘娘廟、宋代十八學士舊址、湯氏宗祠、林家大院等多處人文景觀,以及險峻高聳的將軍山、泗水洄瀾等自然景觀。2014年底,廊橋文化園創成國家4A級景區,實現了泰順縣4A級旅遊景區零的突破。
氡泉景區
氡泉景區坐落於泰順縣雅陽鎮承天村會甲溪峽谷中,是浙南著名的溫泉治療、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的勝地,總面積5.71平方公里,距同三高速分水關出口20公里。景區最著名的景點就是「承天氡泉」,為國內罕見的高熱含氡礦泉,氡泉表露水溫54-62℃,含氡量21.4埃曼,具有4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極為顯著的醫療、美膚和養生功效,先後榮獲「神水寶地」「天下第一氡」「溫州四大王牌景區」「溫州十大避暑勝地」等美譽,氡泉國家4A級景區創建通過省級評估。
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原生態系統完整、山嶽風光絢麗,森林植被結構完整、典型,山峻地廣、複雜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構成了獨特多樣的自然景觀,被譽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烏岩嶺還是世界唯一的黃腹角雉保種基地和科研基地,被命名為「中國黃腹角雉之鄉」。烏岩嶺現存黃腹角雉種群數量600多隻,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2012年創成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6年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