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洋后镇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7′—118°36′,北纬26°35′—26°43′,是延平区、古田县、建瓯市三地的交界处,东与古田县凤都镇交界,南与延平区巨口乡、赤门乡毗邻,西与延平区南山镇相连,北与建瓯市迪口镇接壤,交通便利。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1446公顷,常住人口5769人。[1]
中文名: 洋后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南平市
面 积: 11446 公顷
下辖地区: 10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 0599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5769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闽H
历史沿革
洋后镇历史悠久。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遵教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沿用明代旧制,民国23年属第四区遵教乡,民国25年属第三区,称遵教乡,民国35年属遵福乡。1949年属第二区遵福乡,1950年称洋后乡;1958年属飞跃(大凤)人民公社,称洋后管理区,1961年成立洋后公社;1984年改洋后乡;1993年撤乡建镇。镇政府驻洋后村,以驻村定名。镇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有被冠之为“小桂林”的三井风景地,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太保庙、东岳寺,有纪念1948年为中国解放事业而贡献自己生命的41位革命人士建造的革命纪念碑。
基本概况
原省道309线(也称南古线)横贯全境,距南平市区62公里,距省城福州180公里。洋后镇辖10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居民多为汉族,有少数畲族,大部分属建瓯语系,个别村属闽中、闽西语系。平均海拔290米,年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330天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资源
农林资源
洋后镇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0731亩,林地面积127319亩,其中:有林地117348亩;林木总蓄积量379417立方米,其中用材林220737立方米,防护林136722立方米,特用林12781立方米,疏林地143立方米,散生木8845立方米,四旁树189立方米。现有茶果园16670亩,毛竹近2.5万多亩,盛产油柰、雪柑、香菇、笋干等土特产品。全镇逐渐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笋竹制品加工、水电开发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镇内骨干企业汇雄钟表有限公司、松鹤板业有限公司、闽鲜食品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松木VCD架、工艺木钟、“松鹤”牌胶合板、竹胶板、清水笋罐头和小包装的苦笋、小径笋,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
矿产资源
洋后镇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王乾村、中洋村发现有铁、辉绿岩,在大演村、良坑村发现有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经地质勘探专家勘测、评价,认为洋后镇的矿产资源品位较好,且有一定的储量,具备规模开采价值。
水力资源
洋后镇素有“小水电之乡”的美誉。境内四条小溪纵贯全境,水电资源极为丰富,现已开发建成大禄电站、新田电站、三井电站、下坪洋电站、鱼跳电站、山羊坑电站、白石溪电站、桥下电站、溪边电站等九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9945千瓦,年发电量达4200万度。正在开发的有上良坑电站、良坑电站、清水溪电站,这些电站建成后,全镇装机容量可达11340千瓦,年发电量4700万度,为该镇人民生活、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节日庆祝
农历正月十三晚上,茫荡镇筠竹村村民舞起自制的独桥灯,一独特的方式庆祝一年一度的佳节。
经济发展
2006年,洋后镇以“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共建和谐新洋后”为工作思路,重点抓好水电业、竹木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竹业、果树业、畜禽业、旅店业、社会公益事业等八大产业。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0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223万元,工业总产值11277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2950万元) ,财政总收入2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5元,计划生育率92.17%。
视频
南平市洋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