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船屋猜想(黄廷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洋船屋猜想》是中国当代作家黄廷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洋船屋猜想
朱宗怀离开老家泾县黄田的时候,应该是十三四岁的年纪。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东边的天空泛出一片鱼肚白,层层叠叠的山岭还氤氲在一片没有褪尽的夜雾之中。黑色的山崖湿漉漉的,黑色的老屋湿漉漉的,黑色的石板路也是湿漉漉的;村口那棵古老的枫香树枯叶早已落尽,新叶还没有长出,如同一个佝偻的老人。
母亲站在枫香树下,按照当地的风俗,将一根长长的麻绳拴在朱宗怀的腰上,一道一道,拴得柔肠百转、拴得泪眼婆娑。
朱宗怀知道,一旦系上这根麻绳,他就是大人了。当地的风俗,男人在外出谋生的路上是没有退路的,要么带着这根麻绳去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要么就用这根麻绳悄悄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朱宗怀母亲的麻绳有些不一样,昨天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她将那根长长的绳子打了许多的结,每一个绳结都默默许下了她的心愿与祈祷。
朱宗怀腰间系着麻绳、背着母亲为他缝制的一只蓝色花布褡裢上了路,那只褡裢背在少年朱宗怀的肩上,大得有点夸张、有点不协调。望着儿子瘦削而稚嫩的背影,母亲心里空空荡荡,仿佛魂儿也系在儿子身上那九连环似的绳结里,所有的牵挂都装进了那只褡裢袋中。
山路弯弯,九曲回肠。朱宗怀迎着晨风走了好长一段路,回望一眼山下的村子,母亲还伫立在那棵老枫香树下;看不见她的神情,也听不见她的叮咛,只看见一只手在朝他挥着。他翻过山崖,走过故土;穿过阡陌,涉过溪水,来到一个古渡口,然后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如画,江水如流动着的翡翠。
十三四岁的朱宗怀先是在杭州、上海等地给人当伙计,后来有了自己的店铺,做茶叶、蚕丝、古董生意,而且越做越大,离家也越来越远,竟然到了海外。
从此,每个月的十五看到一轮明月从苍茫的大海上升起,朱宗怀总是想起大山褶皱里的故乡,想起故乡的那轮明月:又圆又大的红月亮挂在自己家茅屋的窗口,窗外屏风似地大山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影;潺潺的小溪从窗前流过,伴着竹叶的萧萧,田野的蛙鸣。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母亲远在千里之外,浸泡在酒杯里的相思只能遥寄那轮明月,带到母亲的床前。
也不知送走了多少个月圆月缺,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已经人到中年、成了大老板的朱宗怀对于母亲的牵挂、对于故乡的思念日复一日,日甚一日,终于熬不住那浓浓的乡情,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像一只燕子,归心似箭,一路风尘,心早已飞到了那个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的皖南小山村。
朱宗怀终于看见了村子,看见秋阳下的那棵老枫树,当他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枫树下引颈张望的时候,大喊一声“妈”,突然双膝跪了下来。村里人告诉他,自从他走后的第三个年头,他的母亲总是在这棵老枫树下眺望着——先是每逢过年过节,后来是每天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儿子的小名。
一别数十载,母亲老了,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白发。
母亲问儿子在哪里做生意,儿子说在遥远的地方,隔山隔水。
母亲又问儿子,隔山隔水是怎么回来的,儿子说坐船——一艘大洋船当年把他带到了海外,今天,又是一艘大洋船把他带回祖国,他才能回到故乡。
母亲没有见过洋船,相信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
朱宗怀说:“妈,和我一起走吧,坐着大洋船,漂洋过海,儿子如今发财了,在那个隔山隔水的地方成了家,买了房子,娶妻生子……”
母亲摇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她说,她老了,一双小脚走不出这一层层的大山;再说,就是能走得动,她也不想离开这块熟悉的土地。她对朱宗怀说:“儿啊,你现在有钱了,妈也老了,我只有一个心愿:给我做一口上等的棺材,请木匠把棺材做成那个大洋船的样子。妈这一辈子没有福气跟你坐上大洋船去漂洋过海,死后就让我把那棺材当作洋船坐上一回吧,让船头朝着东边——那里有我的儿啊。”
朱宗怀眼泪下来了。他没有给老人做棺材,而是花了一笔钱,把自己家的老屋做成了一艘大洋船的模样。房屋做好以后,朱宗怀背着母亲来到村前的山上,指着山下自家的新房子问道:“妈,你看,我们家的房子像什么?”
母亲一看,眼泪也下来了:儿子新盖的房子多像一艘大洋船啊,船头向着东方航行。
几天以后,朱宗怀走了,要去打理他的生意;从那以后,母亲每天呆在洋船屋里,不愿离开一步,直到她老去。
几十年后,同样是老态龙钟的朱宗怀回到故乡定居。他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放声痛哭,为当年不能放下生意、没能给母亲养老送终而深深自责。如今他自己也老了,才深深体会到,虽然他花钱给老人造了一座洋船屋,却无法慰籍老人那思念的心,那孤独的灵魂,那一个又一个寂寞的日子。
落叶归根,故乡是游子[永远]]的港湾。朱宗怀对自己说,这一辈子我有过太多的漂泊、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思念,如今,疲惫的心就是这艘归来的船,泊在故乡的山冲里,再也不走了……[1]
作者简介
黄廷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