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洛(拼音:luò),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水名,指洛水。也指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的北洛河。后来人们也将洛阳简称为"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洛

拼音; luò

部首; 氵

五笔; ITKJ

仓颉; EHER

郑码; VRJ

字级; 一级字(编号:1676)

平水韵; 入声·十药

注音; ㄌㄨㄛˋ

总笔画; 9

异体字; 洜、雒

统一码; 基本区 U+6D1B

四角号码; 37164

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

文字源流

形声字。从水,各声。"氵"表意,是水域、水流,汇至于江河湖海的意思,甲骨文水旁多作曲线或点状,表示字义与河或水有关。"各"表声,是各自、每个、彼此不同的意思。"氵"、"各"合为"洛",表示各个水流汇聚而成"洛"水。所以"洛"的本义为水名,指洛水、洛河。

图(3)是"洛"在"虢季子白盘"上的金文形体,而图(5)战国"上郡戈"里的金文"洛"旁的水已出现"氵"旁形,说明战国时代便已开始有隶变了。这形声字在小篆里是图(8)的形体,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汉隶和现代的楷书"洛"。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卢各切。

说文解字注 (洛)水。出左冯归德北夷畍中,东南入渭。

左冯翊三字,当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归德下,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举其源委也。左冯翊褱德下曰:洛水东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处也。许之例,举源地,不举委地。然则当云出北地归德无疑矣。今甘肃庆阳府安化合水二县,汉归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县有怀德城,汉县也。括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於山。

方舆纪要曰:洛水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於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经保安县、安塞县、甘泉县、鄜州,又南经洛川县南,中部县东,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县子午岭东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说文ࣻ�水,出北地直路西,东入洛也。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称。又南流经宜君县,过耀州,合漆水,历三原县、富平县、白水县,又东南流经澄城县、同州府,至朝邑县南入渭水。水道提纲云:旧合渭入河。自明时改流,径入河,不南入渭。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里。按水经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禹贡道渭节谓之漆沮。职方雍州其浸渭洛。小雅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之浸也。左传、国语皆云三川震。韦、杜以泾渭洛为三川。

从水各声。

卢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礼职方:豫州,其川荧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书职方解,地理志引职方正同。雒不见於诗。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职方氏文也。洛不见於左传,传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训曰:洛出猎山。据高注谓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据高注谓豫州水也。汉地理志弘农上雒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豫州川。卢氏下云:伊水,出熊耳山,东北入雒。黾池下云: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新安下云:禹贡㵎水,在东南入雒。河南谷成下云:禹贡廛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此谓豫州水也。左冯翊褱德下云。洛水,东南入渭。北地归德下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直路下云。沮水,出东西入洛。

此谓雍州水也。已上皆经数千年尚未误者。而许书水部下不举豫州水,尤为二字分别之证。后人书豫水作洛,其误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黄初元年,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此丕改雒为洛,而又妄言汉变洛为雒。以揜己纷更之咎,且自诡於复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

周礼、春秋在汉以前,谁改之乎。尚书有豫水,无雍水。而蔡邕石经残碑多士作雒。郑注周礼引召诰作雒。是今文、古文尚书皆不作洛,郑、蔡ࣃ�不擅改经文也。自魏人书雒为洛,而人辄改魏以前书籍,故或致数行之内雒洛错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贡旣改为洛矣。则上雒下曰禹贡雒水。不且前无所承乎。若郊祀志汧洛从水,后文宣帝以四时祀江海雒水,成王郊於雒邑,字皆从隹,又当时二字确然分别之证也。

广韵 卢各切,入铎来 ‖ 各声铎部

洛,水名。《书》曰:"导洛自熊耳。"《汉书》作雒。

康熙字典 古文:洜。《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各切。ࠀ�音落。《春秋说题辞》: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

又水名。《书·禹贡》:伊、洛、瀍、涧。《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怀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

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

又洛阳,地名。《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汉为郡,宋初洛阳、河南二县ࠀ�置,明属河南府。

又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洛川县,属延安府,本汉鄜延。俱见《广舆记》。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经》: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与瑶同。

又与络同。《庄子·大宗师》:洛诵之孙,闻之瞻明。注:诵,通也。苞络,无所不通也。

又《韵补》叶卢谷切。音禄。马融《广成颂》: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

《类篇》:通作雒。○按《周礼》注:汉以火德王,忌水,改为雒。魏复改雒为洛。

要"氵"窄"各"宽,顶部"氵"低,底部"各"低。 "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 "各",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的撇尖伸向"氵"下侧;撇、捺相交于横中线,罩住"口";"口"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