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浏阳夏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浏阳夏布

浏阳又被称作夏布之乡,浏阳夏布(又叫苎麻布),是驰誉中外的传统纺织品。它是以些苎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传统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即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中反复漂洗干净,晾于河滩而成。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浏阳夏布

年代:明朝

别名:苎麻布

现状:主要产地高坪镇

简介

浏阳夏布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 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等,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

早在明朝,浏阳夏布就闻名于世,商贾争购。“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咸丰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设立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醴陵所产夏布多由布贩从民间采购,转手贩与浏阳商人漂白后,再成捆外销。在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浏阳夏布当时质量居全国第一,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奖。

随着岁月流徙,浏阳夏布“陈旧、衰老和耽于沉睡”,早呈衰微之式。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尚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气势、风光所比。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大,浏阳夏布的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由过去的家庭作坊,逐渐转入到了工厂化生产。

据地方志记载,以苎麻、大麻为原料的浏阳夏布,曾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称雄于世,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清中叶已负盛名”;更有记载:“苎布,一名夏布……浏阳、湘乡、攸县、茶陵皆出苎布,世称浏阳最佳。”当时,市场上一些弱势产品为找销路打起了假冒的歪主意,江西所产麻布“托为浏阳夏布”即是其中一宗。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浏阳夏布“战天下之商务而未尝遇敌”的从容与自信,可以找到许多历史注脚,如《中国实业志》所载“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18万匹)”的盛况;“清咸丰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的营销个案。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承载着民间精湛纺织技艺和中国农耕文化特质的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

现状

曾经有如此销售佳绩且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浏阳夏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在浏阳夏布[1]主要产地高坪镇,当地夏布厂厂长黄长根指着一匹成品夏布告诉记者:两尺左右宽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真可谓是巧夺天工。难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通志食货篇》上会有“浏阳苎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的记载。业界相传,由于织工精细,每个农户精细品一年仅能生产一匹或半匹,绝精者,两年始成一匹。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可见其珍稀之至。正是以当时品质位居全国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浏阳夏布得以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力挫群雄,捧得优奖。

这许多关于浏阳夏布的辉煌,很多只能到故纸堆去回味了。昔日以精品带动规模生产的盛况,也已成为明日黄花。现今,哪怕是对浏阳夏布情有独钟的业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夏布在浏阳,其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虽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恢弘气势相提并论了。[1]

参考文献

  1. 浏阳夏布特色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