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狗 | |
中文名: 海狗 Arctocephalinae; |
海狗(学名:Arctocephalinae;英文名:fur seals):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因其体型像狗,因此得名海狗;包括2属8种。体长150-210厘米,体重21-26千克。皮毛较浓密、光滑,又称“皮毛海狮”。体呈纺锤形。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体被刚毛和短而致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四肢呈鳍状,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在水中方向朝后,上陆后则可弯向前方,用四肢缓慢而行。 捕食鳕鱼和鲑鱼 ,也吃海蟹、贝类。白天在近海游弋猎食,夜晚上岸休息。听觉和嗅觉灵敏。除繁殖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捕猎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每年的春末夏初,进入繁殖季节,陆续返回出生地,先抵达的雄性纷纷抢占自己的地盘,划分势力范围。一周后,大群的雌海狗拥上岸边,自由婚配。 海狗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海狗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南非及南极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踪影。[1]
形态特征
海狗体形像海豹,体长150-210厘米,体重21-26千克。身体呈纺锤形。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身体被刚毛和短而致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或全身白色,四肢呈鳍状,后肢在水中方向朝后,上陆后则可弯向前方,用四肢缓慢而行。头略圆,颧骨高,眼大,耳壳甚小,口吻短,旁有长须。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尾甚短小。 海狗形似海狮,但体表多毛,也被称为“毛皮海狮”。海狗整体皮色呈白色、宗灰色或黑棕色,成熟的雄海狗,毛呈很深的褐色,肩部有一些灰色的毛。雌海狗体色较浅,呈灰褐色。头圆,眼1对,大而圆,无耳壳,口须长,颊须刚硬,鼻孔和两耳均有瓣膜,可自由启闭。前后肢均具5趾,趾端有爪,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前肢较小,后肢大,后鳍足呈扇形。体色随年龄而异,成体背部灰黄色或苍灰色,带有许多棕黑色或灰黑色的斑点;体腹面乳黄色,下领白色少斑。
栖息环境
海狗有洄游习性,冬春季节,北太平洋各岛上的海狗群就纷纷离岛向南方回游,遍布整个北太平洋海上,有的远游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有的远游到日本中部水域。一到夏季,散居各方的海狗又陆陆续续洄游到北太平洋故乡进行繁殖。这一洄游过程要用去8个月,途中它们始终与海岸保持至少10英里的距离,从不上岸,无人知晓其中缘由。 喜晒日光,多集于岩礁和冰雪上,喜群居。在不迁徙的时间里,海狗一般栖居在位于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之间的普利比洛夫群岛及科曼多尔群岛。
生活习性
海狗在陆地上前行及游泳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十分擅长游泳,出生不久后,便能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持续游5分钟,并能潜至水下240英尺。海狗在陆地上行动笨拙,但并没有真海豹那样笨拙。其原因在于,前者的鳍状肢更大些,因而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5英里。 海狗是群居动物,迁徙时也是成群结队的。太平洋北海狗每年要花费8个月时间,在白令海与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间迁徙,其间从不上岸。剩下来的4个月时间则用来交配、繁殖及养育后代。
捕食白天在近海游弋猎食,夜晚上岸休息。听觉和嗅觉灵敏。除繁殖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捕猎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一般在傍晚时捕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避开了它们的天敌(鲨鱼、鲸、北极熊等)。后者很少在这一时间段内出没;且此时光线昏暗,海狗不易被发现。 海狗是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有头足类的软体动物、东方鳕鱼、阿拉斯加鳕鱼、鳟鱼、八目鳗、狼鱼、各种海鞘等。捕食鱼类时,海狗会潜入水下,悄悄地跟在猎物的后面,随后咬住猎物。海狗无法咀嚼,因此它们不是直接吞下食物,就是把食物撕成小块后吞下。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海狗胃中常常发现石块,重量可达200-400克。很难确定这些石块在生物学上的意义。有人认为,它们吞食石头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身体平衡,石头可起到降低其脂肪浮性的作用。不过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这些石头犹如鸟素囔里的沙粒用以磨碎谷物一样, 用于磨碎食物,起帮助消化的作用。另外则有人认为,石头是用来打掉胃里的寄生虫,当寄生虫被磨致死后,还会被胃反上来吐掉。但是,在幼小的尚以母乳为食的海狗的胃中也发现相当多的石子,这就令以上学说难以自圆其说。 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分布范围
北海狗分布北太平洋,常栖于千岛群岛一带,于北纬35°以北的北半球海域,偶见于中国的黄海及东海。海狗分为南北两个属,海狗属仅北海狗一种,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其毛皮质量佳,中国称为海龙皮,因此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处于濒危。南海狗属种类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泛,最北到达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岛,最南到达南极和亚南极,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南部沿海都能见到。海狗喜欢群居,全世界大部分的海狗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因此这个群岛又有“海狗岛”之称。此外,在靠近堪察加半岛的科曼多尔群岛。干岛群岛和萨哈林岛附近的小岛上,也有一些海狗群居。
亚科种类
新西兰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forsteri):
亦称长鼻子海狗,黑色海狗,对跖海狗。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州。
加拉帕戈斯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
亦称加拉帕戈斯群岛海狗、科隆群岛海狗。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南极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gazella):
亦称凯尔盖朗海狗。
分布于布维岛、法国南方领土(克罗泽岛,凯尔盖朗)、赫德岛和麦当劳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游荡:南极洲、阿根廷、澳大利亚(麦格理 - 原生)、巴西、智利(胡安·费尔南德斯 - 原生)、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南非(马里昂,太子岛)。
胡岛海狗(学名: Arctocephalus philippii):
亦称胡安·费尔南德斯海狗
分布于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和秘鲁。
南澳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
亦称非洲和澳大利亚海狗,海角海狗,布朗海狗,南非海狗。
分布于安哥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维多利亚州)、纳米比亚、南非(东开普省、马里昂、太子岛、西开普省)、加蓬。
瓜达卢佩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townsendi):
分布于墨西哥的瓜达卢佩岛和美国。
亚南极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亦称阿姆斯特丹岛海狗。
分布于阿根廷、法国南方领土(阿姆斯特丹 - 圣保罗是、克罗泽岛、凯尔盖朗 - 流浪)、赫德岛和麦当劳群岛、马达加斯加、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南非(马里昂,太子岛)。
漂游:安哥拉、南极洲、澳大利亚(麦格理 - 原生)、布维岛、巴西、智利(胡安·费尔南德斯)、科摩罗、毛里求斯、纳米比亚、新西兰。
北海狗(学名:Callorhinus ursinus):
分布于加拿大、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联邦、美国、中国。
繁殖方式
海狗的繁殖十分别致,每年5月份,雄性海狗,率先来到繁殖场所抢占地盘。3-4个星期后,要生产的雌海狗才姗姗而来,进入雄海狗占有地,走近的雌海狗立即被恭候多时的雄海狗据为妻室。每只雄海狗所拥有的雌海狗数目很不一致,有的雄海狗孤零零的,仅和一只雌海狗在一起;有的雄海狗则可和50只以上,甚至100只雌海狗在一起。怀胎的雌海狗在到达后的1-5天内,便在陆地上生下它的独生仔。刚生下幼仔后,雌海狗就又开始发情,并和雄海狗进行交配。雌海狗在受精及多妻室生活的阶段结束后,便在秋季离开此地,动身前往越冬场所。受精后的雌海狗,其胚胎有时在子宫的右角发育,有时在左角,这也是为什么雌海狗能够在生产后就能马上重新交配 。
每年春季,海狗们来到位于海滩或岛屿上的群栖地进行交配并产崽。太平洋北海狗的群栖地一般在普利比洛夫群岛或指挥官群岛上。有趣的是,每只海狗都会回到自己所出生的岛屿上寻找配偶。它们通过太阳的位置与海水散发的气味,找到正确的岛屿。
雄性海狗一般在五月末到达群栖地。它们会为争夺领地而咆哮、继而打斗。如果咆哮并没能赶走对方,它们就会互相进攻、大干一场,但多半不会打斗至死。领地争端平息之后,雌性海狗就到达群栖地了,此时大约是七月初。上岸后,它们会各自加入某个雄性海狗的一雄多雌集团。这一集团中有少则3只、多则40只雌性海狗。交配后,雌海狗会在第二年产崽。
雌性海狗5岁开始具备生殖能力,此后通常每年都会生育,直至25岁。而它们的寿命却可能有四十多年。
海狗的怀孕期是12个月,但胚胎在卵子受精后的头5个月内并不发育。这确保了小海狗能在群栖地出生,而不是在海里。通常情况下雌海狗每胎产一仔,但偶尔也有一胎产两仔。刚生下的小海狗重约5-6千克,弱小无力,不会游泳。皮毛是黑色的。它们的母亲在照料它们一两天后必须下海捕食,以恢复体力。随后,雌海狗会回来照料幼崽多天,然后再度下海捕食。这一模式会持续4到6周。雌海狗是靠气味和叫声来分辨幼崽,并回到其身边的。这样过了3个月后,小海狗就能单独下海谋生了。
每年,都有大约半数的海狗幼崽在出生不久后夭折。有些是被群栖地的其它海狗踩死的,另一些死于钩虫病或其它感染。
种群现状
海狗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认定的濒危动物,全世界只有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受到联合国授权可以合理捕杀海狗,因此只有源自于纳米比亚的海狗产品才是合法的。中国的许多海狗产品都不是源自于纳米比亚,所用的是有加拿大亚海豹科动物海豹。海豹在加拿大数目庞大往往受到当地人残暴的屠杀。由于海狗和海豹外形长的比较相似,因此在国内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点,大肆将加拿大的海豹宣传成海狗牟取暴利。各大新闻已有报道,长此以往有让加拿大海豹灭绝的危险。欧盟已经禁止所有有加拿大的海豹贸易了。中国台湾地区也在大力抵制有加拿大的海豹贸易。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