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消费结构 |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目标市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反映一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习俗。大多数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特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小,而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旅游、教育等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占很大比重。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的特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我国总体的消费结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但由于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消费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少数家庭的消费已达到富裕型、比较富裕型,一部分家庭达到小康型,多数为温饱型,还有一部分家庭的消费为贫困型。消费结构的特征决定目标市场产品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经营决策。
简介
消费结构研究的是居民是随着其总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变化的,关于消费结构一词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学界对其确切定义有不同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消费行为过程中,各类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替代诸比例关系;在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各类消费资料(劳务)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人们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内部以及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的总和。这些观点为人们深入研究消费结构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定义也存在一些不足,把消费结构的概念仅仅规定为比例关系,没有反映其内涵,没有反映对质的要求及其质与量的相互协调性。消费结构应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的统一。消费结构的质包括消费品本身的质量、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相互协调状况、消费环境和消费者本人享受各种消费品的能力,也包括直接反映生活消费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程度,和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消费结构的量是各种消费对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统一。消费结构从质与量的规定性出发可定义为: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构成及其协调程度。
评价
合理的消费结构一定的消费结构,是一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一定的消费结构又转过来给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以积极的影响,或促进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或延缓着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模式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中国,当前人们公认的合理消费结构具备以下特点:消费构成要同社会的人口构成和需求构成相适应;要运用消费对生产的信息反馈,使供给结构同需求结构更加吻合;要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相适应;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消费结构是随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动。考察消费结构的合理性,还应该考察它的变动性质。消费资料的良性变动反映为: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在各种消费形式的支出中,食品比重逐步下降,衣着、用品的比重逐步上升;食品的支出比重中,主食品的比重下降,副食品的比重上升;在穿用的消费支出中,购买中档、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上升,低档品比重下降;在住房建设中,新建扩建投资比重上升,维修投资比重下降;商品性消费比重增加,自给性消费比重下降;在消费总量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上升,商品性支出比重下降;用于精神消费比重上升,用于物质消费比重下降,等等。在总的良性变动趋势中,不排除个别时期内某个局部的逆向转化。例如,由于供应条件的改善和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使食品支出增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