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能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消費能力》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消費者對所需消費品和勞務的貨幣支付能力。
在消費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取決於其貨幣收入。一般來說,兩者成正比。
在美國,扣除個人繳納的稅款和交給政府的非商品性費用(包括州立大學學費、交通罰款、公立醫院費)以後所保留的部分,個人可用於開支或儲蓄,這是消費支出的唯一重要的決定因素。
其中儲蓄部分是潛在的消費能力,其餘部分是現實的消費能力。
術語名詞
術語(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的稱謂的集合,在我國又稱為名詞或科技名詞(不同於語法學中的名詞)。術語是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科學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是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根據國際標準,「術語」一詞僅指「文字指稱」。但許多人使用此詞頗為混亂,時而指指稱,時而指概念。這可能是由於言者腦中概念漂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