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军入关 |
中文名称: 清军入关 发生时间: 1644年 地点: 山海关 参战方: 清军、吴三桂军队;大顺军 结果: 清军击败大顺军,攻入北京,入主中原 |
清军入关是指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1]
历史背景
明末颓势
明朝自从嘉靖后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明穆宗到神宗时期,虽然有张居正等大臣推行财政和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颓势,但是终究是昙花一现。很快明神宗又开始长期怠政。同时,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就在明神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事爆发。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加上明神宗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明神宗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 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到对明朝的革命洪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更是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的统治趋于瓦解。
就在辽东战事吃紧的时候,明神宗撒手人寰。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也死去,相继而发的"红丸案"和"移宫案"更是严重破坏了明廷的决策机制。 新即位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宦官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 明朝的内部倾轧,导致关外的后金军队更加肆无忌惮。到了崇祯时期,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明朝晚期的财政恶化也是明朝颓势的一大方面。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和矿使税监的疯狂掠夺,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明朝后期战事频繁,用度巨大,明朝廷不得不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除了"辽饷",崇祯十年(1637年),与清军和农民军两面作战的明朝廷,为了一举消灭农民军,根据杨嗣昌"因粮加赋"的倡议,再次加派。崇祯十二年(1639年),延臣议练边兵,杨嗣昌筹划,东而辽东、蓟镇,中而畿辅,西而陕西三边,共练兵七十三万。练兵需饷,遂于天下田土中,亩加赋银一分,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这宗加派称作"练饷"。此后,"练饷"又成为明朝廷的另一宗常赋。到了崇祯年间,外库内库俱空,不依靠一宗又一宗的加派,便无法维持。加派三饷是明朝廷将财政危机转嫁于小民的措施,这些措施不过是剜肉医疮,归根结底,只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农民革命
天启、崇祯年间,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经济剥削的苛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各地农民起义再度兴起,最终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最终推翻明朝的,是陕北农民大起义。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灾荒严重,澄城县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 。二月十五日,白水王二率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之后,各地农民、饥民纷纷响应。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等,相继举起义旗。其后,陕西三边固原、延绥的饥兵也纷纷哗变。那些被裁减而无法生活的驿卒,也揭竿而起。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各地暴动此伏彼起,势若燎原烈火。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起义军十三家大会荥阳。张献忠随高迎祥连破河南、江北诸县,进入安徽,克颍州,破凤阳,烧毁了皇陵。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克了洛阳,活捉并杀死了福王朱常洵,没收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粮食物资。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将孙传庭在郏县之战大败 。十月,李自成乘胜追击,在潼关击毙兵部尚书孙传庭,连破华阴、渭南、华、商、临潼,进攻西安。十月十一日,李自成攻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改元永昌。
明朝内部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特别是陕北大起义,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严重消耗了明朝处理辽东战事的实力,客观上为清军的不断做大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最终埋葬了明王朝。
满族兴起
万历、天启以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内部危机重重。满洲贵族看到明朝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政权。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 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 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又东征朝鲜, 西联蒙古, 势力日益强大。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红夷大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自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兵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入关策略
皇太极生前即已定下进攻明朝、取北京的目标,采取的是"伐大树"的战略,即"攻取燕京如同砍伐伐大树,必须从四周慢慢砍伐,达到一定程度大树就倒下。… …我们的大军四处攻掠,明朝国势日衰,我们国力日强,那么北京必将能夺取。" 皇太极去世前不久,对天下大势已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他说:"根据估计,明朝有即将灭亡的前兆。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朝内部流寇蜂起,各地爆发起义,有百万之众,攻城掠地,明朝难以遏制这个形势。明朝在关外能倚重的只有祖大寿的军队,现在合并了锦州、松山的兵马,其余还有洪承畴从关内来的援军,如今已经全部被歼灭,即使明朝招募新兵,也就是用来充数的,怎么能对外作战呢?况且明朝的官兵,非但不能抵御我们,反而抢掠自己的人民,鱼肉乡里,将领向朝臣行贿,然后将抢掠人民冒充战功;朝臣也专门钻研谄媚之道,蒙蔽了皇帝的耳目,这样的乱象,明朝怎么会不灭亡。" 在这以前,他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统兵伐明时就曾指示:"如果遇到起义的流寇,应该告诉他们是因为明朝的朝政紊乱,所以激起了民变,前来讨伐也是为了匡正明朝的朝政。并且以好言劝抚。告诫士卒,不要杀害流寇,导致和他们产生冲突。" 由此可以窥知清廷早已处心积虑利用汉族内部阶级拼搏谋取渔翁之利。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次年正月,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来告大顺军已经占领陕西 ,多尔衮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收到来信时,李自成已亲统大军向北京推进。王良智虽将清廷来信事报告了李自成,但大顺军领导人对清廷统治者急切于分享胜利果实的企图并没有给以重视。
事件起因
早在李自成起义军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之时,满洲贵族就已经意识到,先让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然后再举兵入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满洲贵族认识到入主中原的机会已经到来。
此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清朝投降。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事实上,清朝对此早有准备。范文程在清朝问鼎中原的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明朝灭亡前夕,清朝便决定派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统兵伐明,企图再次大掠中原。而几乎在李自成进京的同时,清廷重臣范文程便察觉到明朝将亡,便奏请清廷占领中原。
李自成进京十五天后(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入盛京讨论明亡之后的对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点(如肆意刑讯拷问明朝大臣、强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赃、贪图子女玉帛等), 断言"可一战破也",极力鼓吹说:"中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衅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 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而多尔衮本来就有入主中原打算,在范文程的鼓动下,清朝当局立即下令连日急骤兵马,十多万八旗精锐迅速涌向中原。
事件结果
大顺灭亡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率领经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率领经河南进攻潼关。同时,肃亲王豪格率领的一部清军业已占领河南、山东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铎在潼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率主力连夜撤回西安。潼关为清军所占,入陕门户洞开。阿济格部清军进入陕北后,以一部分兵力围攻据守榆林、延安的李过、高一功部大顺军,自己领兵南下西安。自此,李过、高一功部被切断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弃陕北,取道汉中,由四川入鄂。在清军两路重兵合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转入湖广襄阳。
占领西安后,清廷命多铎部东进南京,摧毁弘光政权,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此时,50万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遂而瓦解。其余部30余万后来在李过、李来亨等领导下与南明政权联合,继续抗清,最后于康熙三年(1664年)失败。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由于地处四川一隅,对全局无太大影响,所以清廷在摧毁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割据一方的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军由陕西入川,征讨"大西"政权。十一月,清军对张献忠在西充的大营发动了凌厉的攻势,农民军兵败如山倒,张献忠也在此役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权随之瓦解。其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领导下南走云贵,逐步走上联明抗清的轨道,成为永历朝的军事支柱。后来孙可望投清,李定国继续斗争,坚持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最后失败。
清军南下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在面临战争这个关系命运存亡的问题上,也是举足失措。他们天天讲"讨贼"、喊"中兴",报君父之仇,把主要危险和敌人看成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以全力防御。其实他们对北方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还看不到威胁南明存亡的已不是农民军,恰恰是清政权。六月间,史可法在《款清灭寇疏》中,还强调:"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事实是,农民军已被清、吴军击败,退到陕西后,一蹶不振了。而清已据有北京及其畿辅地区,正在准备南下。史可法及南明决策人还不以为意,说:"但清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其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他们把清入京看成是帮助明朝复仇的友好举动,主张继续借用清兵全歼农民军。与清议和,实行"联虏击寇"的方针,是举朝一致的意见,已成为南明一项国策。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辛未,清军围攻江北重镇扬州。督师江北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军,最终扬州在被围五天后沦陷。清军攻破扬州之后进行了十天屠杀,史称"扬州十日"。五月初八己丑,清军自瓜洲渡江。清军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五月二十二日癸卯,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丙午,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 。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南明灭亡
弘光政权覆灭后,东南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两个明政权。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张肯堂、黄道周、郑芝龙等旧明官僚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是为隆武政权。次日,张国维、张煌言等另一批旧明官僚拥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是为鲁王政权。两政权都占有一定地盘,拥有一定兵力,但政治腐败、内部分裂,相互间不能协同作战。
顺治三年 (1646年)正月,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南下浙、闽。五月,清军趁天旱水浅之机渡过钱塘江,鲁王江上诸军皆溃。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逃往台州。不久,浙东政权军事统帅方国安以及马士英等降清,宁波、温州、义乌等地失守,清军据有浙江大部。鲁王逃往海上,先后依靠郑彩、张名振、张煌言、郑成功等保护。顺治八年 (1651年)九月,浙东政权的最后根据地舟山岛被清军攻占。鲁王往依郑成功。顺治十年 (1653年)自去"监国"号,浙东政权结束。博洛攻占浙江后,立即挥师南下,分兵两路经衢州、广信(今江西上饶)扑向福建的隆武政权。金声桓部清军则开始攻赣州,进迫福建,切断唐王与湖广的联系。同时,隆武政权掌握兵权的郑芝龙暗中降清,"尽撤关隘水陆诸防",使清军从容越过福建的门户--仙霞岭,八闽望风瓦解。朱聿键由延平急奔汀州。清赵布泰军经崇安进占福州,郑芝龙率11万军队投降。接着,清军攻占漳州、泉州、兴化(今福建莆田)等地。隆武帝又为清兵追骑捕获,押回福州处死。隆武政权覆灭。福建、江西尽为清军所占。
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丁魁楚、瞿式耜等支持下在肇庆称帝,是为永历政权。清军占领湖南、两广后即部署云贵战事,但是在顺治九年至十三年(1652年至1656年)间,永历政权在西南以大西军为主,在东南以郑成功、张煌言为主,举行东征和北伐,迫使清廷对云贵的军事行动中断了四五年之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李定国在磨盘山(今云南腾冲、龙陵间)伏击清军失败,被迫退走边境。永历帝见大势已去,遂入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自腾越发兵,分两路追击逃缅明军,南明军受到重大打击。十二月,永历帝被缅人交出,翌年,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不久,李定国病逝于勐腊。南明政权至此彻底灭亡。清军从入关到消灭南明政权花了18年的时间,入关战争遂告结束,清朝终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