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護照指的是一個國家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遊或居留時,本國發給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有着完善的護照制度,而在我國,實際上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最原始的「護照」。[1]

基本介紹

當時的中國諸侯割據,而不少國家之間,更是相互敵對,在戰爭中嚴格控制往來,這時候的中國人,就憑藉竹簡、布帛、木板、金玉或紙張做成的「封傳」、「契」、「照碟」、「過所」等證件出入邊關,其內容和如今的簽證,沒太大的區別。

而在西遊記當中,唐僧師徒四人手上拿着的那本度牒,某種概念上就可以理解為李世民親自頒發的「大唐護照」。而我國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護照,則要追溯到清朝,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是什麼樣子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最早出現在1689年,此時的康熙王朝,正在和俄羅斯帝國進行戰爭,故而清朝官員組成的外交使團,需要前往異地進行談判。在當年清政府和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第5條明令規定:兩國人民如果持有準許往來的「路票」,批准其在兩國境內往來貿易。

實際上這也是護照的一種,但是清朝往往是信函式集體發放,也就是說一本護照,成為了多人出國的憑證。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是並不方便管理,到了近代以後,出國的人越來越多,次數越來越頻繁,這種集體護照也就慢慢消失。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強迫的打開了清朝的國門,清朝政府開始學習西方,授權駐紮在中國境外的領事館或者海關,發放形式不同的護照,而新加坡作為華人聚居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設置領事的地方。

護照從「一紙多用」也變成了「單人單紙」,而種類也分為了「內地遊歷護照」與「華工護照」,而有權利發放護照的機關,除去總理衙門之外,還有駐中國各國領事館,根據不平等條約,他們無需清政府官方認證,這種情況在上海和天津租界尤為罕見。

那麼護照上刻着的什麼字呢?在最初,並非人人都有照片,因此護照上會用文字詳細描述持有護照人的長相。比如在1905年,一名叫做江驥男子前往美國的護照內容,上面就詳細介紹了他的家世背景,社會職業、財產狀況和本人相貌,特意寫到持有人「右眼角有一顆黑痣」。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國雖疾弱,護照後排的24字卻硬氣十足,上面寫道「持照到境時,立即查驗放行照約妥為保護,勿得留難阻滯。」倒也體現了大國的風範,至於效果的多少,也至於當時的人知道了。

在近代歷史上,中國的護照無疑是眾多國家中最為特殊的一種,從1899年清廷外交官伍廷芳按照權利簽發給中國某個外交翻譯官的護照來看,長87cm,寬56cm,相比其他的護照,是最大的一張紙。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