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南闽北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温州城市最东边。201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将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飞管委会“三区合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规划面积达263平方公里,实现了多平台叠加的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1984年4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先建立龙湾区,作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基地;1987年6月,温州市龙湾出口工业区建立,由龙湾区的状元镇和蒲州镇各划出一部分进行开发建设,开发面积逐步扩大到1.88平方公里。1992年3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龙湾出口工业区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11平方里,为全国第一批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1998年12月,省科委发文批准创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南侧,并委托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开发管理。2000年4月26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2007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启动温州市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金海园区)的规划审批、造地工程、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规划总面积18.9平方公里。根据温州市2011年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战略部署和城市东部功能区的调整,5.11平方公里状蒲园区(国批)及高新区委托温州高新区管理,温州开发区管理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瓯飞围垦部分区域,并受委托管理原龙湾区的海城、天河、沙城3个街道(加上滨海园区的星海街道,共管理四个街道),规划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23.6万人。按照温州市“一核、三片、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设环金海湖的核心区,建设统筹西部(海城、沙城、天河3个街道)、优化中部(星海街道)、拓展东部和瓯飞工程的三大功能片区,打造星海、金海、沙城、天河、海城五大生活配套组团,实现开发区从建区到造城的蝶变。201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成立。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温州瓯飞管委会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行“三区合署、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区域
2013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报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整合提升工作方案的请示》(温政(2013)74号),拟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深化整合提升,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整合吸纳瑞安经济开发区、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城、瓯飞围垦和沙城、天河、海城街道,构建“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扩大开发区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大做强虽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2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温州等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整合提升的复函》(浙政办函(2014)10号),原则同意温州整合提升方案。深化整合提升方案采取就近整合和异地整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就近整合园区3个(瓯飞园区、塘下园区生活配套区),异地整合园区1个(瑞安园区);整合后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区域总面积为262.9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23平方公里,实际可用面积187.75平方公里。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设置
2020年3月,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办字〔2020〕12号),确定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瓯飞管委会)合署办公,作为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在其管理区域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行政、社会管理职能,负责集聚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统筹管理工作,内设党政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统战和群团工作部、政法委(信访局)、经济发展局(统计局、金融办)、文化和教育体育局、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市财政局经开区分局)、人力资源局、交通和建设局、民政和卫生健康局(退役军人事务局、人武部)、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瓯飞工程建设协调办公室、动物卫生监督所)、招商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审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人大工作联络室(政协工作联络室)、机关党委、行政审批局等19个局室单位。管委会下设10个事业单位(温编办〔2020〕85号),包括行政事务服务中心、产业研究中心、招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前期管理中心、大数据和档案管理服务中心、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以及建设工程管理站。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概况
开发区辖区工业企业超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487家、高新技术企业222家、省科技型企业985家、上市企业4家、世界500强5家。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浙江省先进开发区、外贸十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奖、省级特色品牌园区、全省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等荣誉称号,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保持前1/4,入围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十佳政务机构(园区)、排名第二。2020年,“一区七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8.49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205.57亿元;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249.73亿元,增长2.1%;规上工业增加值105.27亿元,增长3.9%;财政总收入38.74亿元,增长14.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88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124.05亿元,增长4.3%;批零住餐业销售额1322.3亿元,外贸出口额97.74亿元,R&D经费支出占比达4.1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7.0%。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产业链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培育发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和时尚特色产业。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产业不断集聚,发展态势良好,汽车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已形成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如汽车产业包括了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动车制造及汽车销售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从汽车零部件生产到组装,从组装到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条。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涵盖了发动机及附件、汽车电子电器、汽车底盘及附件汽车标准件和锻压件等产品领域。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了激光与光电、食药机械、电气机械、石化机械(专用设备)等四大子产业。其中:激光与光电产业现已形成以电子元器件制造、激光器制造、光伏应用产品制造、激光设备制造等为重点的工业生产体系。食药机械产业现已形成以食品机械设备制造、制药机械设备制造、包装机械设备制造等为重点的工业生产体系。电气机械产业现已形成以变压器及辅助设备制造、电力成套设备制造、民用智能电器制造、金属复合材料加工、开关插座制造等为重点的工业生产体系天河民用电器基地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民用电器生产基地。时尚特色产业包括服装、鞋革、啤酒、饮料、水暖洁具等。
温州湾新区的概况
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温州湾新区。温州湾新区规划控制总面积约158.48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片区、龙湾二期围垦、瓯飞一期(北片)。四至范围:东至瓯飞一期东堤,南至温州市龙湾区与瑞安市交界处、滨海二十五路、瓯飞一期(北片)南堤,西至茅竹岭、瓯海大道、滨海大道,北至瓯江南堤。
温州湾新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体制架构,保持原有国家级牌子(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变,设立中共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
温州湾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将根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决策部署,完善大湾区“一环一带一通道”发展格局,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优势,坚持节约集约,统筹资源要素,突出主导产业,深化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先进制造集聚高地、浙江东南沿海科技创新高地、温州都市区产城融合新城区。
参考文献
- ↑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