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游兰州水车园(乔进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兰州水车园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游兰州水车园》中国当代作家乔进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游兰州水车园

提起黄河水车园,恐怕没有兰州人会说不知道。10月3日上午,四舅作向导,我们一行5人乘坐兰州BRT快速公交,不一会儿,就到达位于“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的兰州“水车园”。

兰州有句老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古老的水车悠悠转”。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座旱塬上的城市本该荒凉萧瑟,但奔腾的黄河水染绿了城市的山梁和空地,兰州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资源,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两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打造出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园就是“黄河风情线”的一个景点。它东临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像,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处在黄河风情线的中心位置。

一进水车园大门,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抬头仰望河边矗立的高大水车正缓慢地转动。这个水车轮辐大的有20米左右,最小的也有10米以上,可提水15米—18米。它悠悠地将黄河水汲入水斗,然后又不紧不慢地升入云端,将水倾入木槽中,那水流就像瀑布一样欢快地向四周弥漫开来。我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黄河水滴落在身上、脸上和手指上。这个酷似古战车的车轮,又像时钟的齿轮缓慢地前行。两百多年的劳作,使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政府的修缮和保护下,依然完好无缺。

兰州的水车,当地人又叫“天车”、“灌车”、“翻车”或“老虎车”。最早源于一个叫段续的人。据资料记载,明代以前,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的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任湖广参议时,见当地竹木所制的筒车,利用水力激轮旋转,提水灌田,功效显著。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绘制图样,求教工匠学习制造方法。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 制成了具有北方特点的粗犷雄浑的兰州水车。段续首次创建的一轮水车,后人称之为“祖宗车”。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简朴适用的榆木槐木柳木,他的水车没有像南方龙骨水车需要人力车水,而是利用黄河水冲击力,昼夜不停的自动车水。正是如此,当地农民争相仿制,迅速在黄河沿岸推广普及。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在水车广场有一尊高大的雕塑,他就是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正默默地眺望远方。

我情不自禁地站在这尊雕像前,双手合十,进行膜拜。段续因地制宜,创制水车,造福桑梓,他的名字被兰州人民所传颂。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转动,不仅有观赏性,也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妈,我跟表哥去玩水车!”女儿的喊声把我从沉思中拽出来。原来四舅已领上孩子们走进展示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我连忙走过去。

水车园内水车种类很多,有手推的,手摇的,脚踏的,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浓缩的水车,造型独特,有的像车轮,有的像磨盘,有的像锅盖一个个呈现在主题公园,且动静结合。虽然没有当年水车那样壮观,但也玲珑可爱。伴着孩子们的手摇或脚踏,水车都在鲜活的水流中转动,水花跳跃,水车吱吱,唱出古老的歌谣。女儿和表哥时而玩手摇水车,时而玩滚筒水车。他们在玩手摇水车时,一人握一个木柄,齐心协力,水车转动起来了。黄河水注入水槽,水槽中的水流又带动水车将水运进水池中,形成了多变的喷泉。在玩滚筒水车时,他俩在滚筒上飞快地跑,水车就快速转动起来,水花落在水车旁大大的水池里,溅起层层涟漪。正值假期,游人如织, 整个公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成了流水和水车转动的世界,也成了老兰州人回味和寻找水车情结一个平台。

随着时代发展,兰州水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化的提灌工具所替代,但这些古老的提灌工具,保留着原始面貌,走进了兰州水车园,成了游人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见多识广的四舅告诉我,他来水车园好多次了,水车园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者的工匠精神。比如让水车园内所有水车都保留完整的功能,让靠近黄河水的水车向园区的水道供水,这样轻而易举的为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我真佩服四舅的用心,同时也对兰州水车园设计者高超的技艺表示敬意!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尽情玩耍,也可以体验500多年前机械的工作原理,更能感悟古人的智慧。

我和老公漫步在水车园,发现除了大量的水车相关的展品和景观外,还有许多民俗生活的铜像,比如牛肉面拉面制作摊子、老兰州的烧饼贩儿和兰州红枣茶摊子等,这些雕像前都配有镶嵌着红字说明的白色黄河石标牌。栩栩如生的经典人文景观,浓厚的生活气息,既增添了游人游玩的乐趣,又软化了水车呆板的形象。

如果段续老人家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慨万千,自己精心研制的兰州水车,500年后仍运行在黄河边,被一代又一代兰州人传承,并吸引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来品味兰州,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远处,有一个水车磨坊和碾子,一些游人在玩,我也想跃跃欲试。等几个孩子走后,我便上去。望着水车磨坊,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多年前家乡的磨坊。那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加工都用碾子,碾盘和碾滚都有规则的纹理,深深的碾子沟,净洁的磨盘,那沉重的碾滚随着人的脚步,围着木轴在碾盘上作圆周运动,碾滚下的谷子就变成小米,麦子和玉米就变成面。

眼前的这个水磨坊,长长的木头手柄,磨盘和碾滚都是木头制的,一定很轻便吧。老公让我试一试。我便抱着碾棍使劲地推,仿佛在家乡的石磨上碾粮食。只是在这里跑得越快,木头磨盘转得越快,流出的水就越大。看来,兰州人的生活与黄河水息息相关,他们对黄河,对这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支黄河谣……”忽然想起兰州野孩子乐队的《黄河谣》,这是一首直击人心的西北民谣。2006年10月,当野孩子乐队所有的成员颇具仪式感地背起手,齐刷刷地唱起《黄河谣》,那一刻,西北风刮起,让年轻的我,泪目。他们唱出了对家乡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就像今天的这个水车园,让人动情。 [1]

作者简介

乔进波,女,网名紫衣人,山西忻州市代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