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夏潦涨湖深更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游西湖·夏潦涨湖深更幽》是北宋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的作品之一。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 |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
” |
— [北宋]苏轼 |
绘画成就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等。
作品简介
《枯木怪石图》画中绘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话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怪石、古木并不是因物象形,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画家借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画在一起,更鲜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内心。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给人以希望之感。整个画面的意境,荒空而沉郁;石之盘旋,似乎凝聚着不平之气。古木虬屈向上,权梢冲出右边画外,突破了扭曲盘结,冲向天际。古木与怪石的巧妙结合,通过情绪表象的描绘,显现出更深层的理念。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诗文有《东坡七集》[2]等,词有《东坡乐府》。
视频
游西湖·夏潦涨湖深更幽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原来这32个成语都出自苏轼的诗词,无愧于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个人图书馆,2019-02-21
- ↑ 东坡七集,可可诗词网,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