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泊堆積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泊堆積平原

湖泊堆積平原即「湖積平原」,是由湖泊淤積形成的平原。由於河流不斷向湖泊輸送泥沙,使湖底逐漸淤高。加之湖內水生生物殘體大量沉積致使湖盆面積日漸縮小,湖水變淺,湖底填平最終使湖泊消失,水下沉積出露地表,便成為湖和平原。它表面平坦,局部地方可能有沼澤出現。沉積物多具簿層水平層理,中部為靜水沉積物,其外圍為流水作用的粗粒沉積物,呈帶狀分布,邊緣則為河流——三角洲相沉積物。

簡介

黃河故道入海口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處於暖溫帶南緣。按照不同季節的乾燥程度和濕潤指數計算,屬於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最高年份14.6℃,最低年份12.7℃,極端最低氣溫~17℃(1969年),極端最高氣溫1976年達38.7℃。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3~5月份,冷空氣頻繁,氣溫不穩定,年際極差達3.5℃。夏季6~8月份,年際間最大極差達4.6℃。秋季9~11月份,天氣開始轉涼,10月氣溫下降快慢不一。冬季12~2月份,1月氣溫最低、月均3℃;年度極端低氣溫~11℃以下出現概率為46%。

評價

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中,侵襲區域內寒潮37次,伴有雨雪19次,占51%,乾冷的18次,占49%;伴有大風19次,占51%。1966年至1980年15年中。早霜凍47次,晚霜凍135次,最多1970年共出現15次。1959年2月8日,寒潮過境,氣溫下降到零下6.5度,普遍降雪,厚度達11厘米。1964年2月15日,極端氣溫下降到零下11.3度,普降大雪,厚度達17厘米,接着出現大凍,凍土深度達16厘米。1969年2月13日,突遭寒潮襲擊,出現7天雨雪,還出現霧淞,最大厚度達34毫米,造成越冬作物受害,電話、廣播、供電線路中斷。1977年3月19日出現寒潮,24小時降溫幅度16.5度,帶來了嚴重霜凍。1972年3月30日31日的一次寒潮,出現陣風為24/秒的東北大風,並持續24小時之久。1982年2月4日,寒潮來時,氣溫下降到零下11.4度,並伴有大雪。2006年3月1213日的寒潮對三麥的幼穗產生影響。小麥80%的田塊心葉伸長後出現片段白化現象;大麥穗頂部麥芒轉淡白色,頂部小花失水收縮。[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