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湖魚(朱光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湖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滿湖魚》中國當代作家朱光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滿湖魚

世界在變,無時無刻不在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當我仔細審視這個世界時,忽然發現我們丟掉了很多東西,天性中固有的安靜,眾生一體的關懷,以及安貧樂道的超然和恬淡,都隨着時光的流失而丟掉了。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必然和歸宿嗎?顯然不是,或許根本原因是我們把心丟掉了。我們的心攀緣已不知攀到哪裡去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心去了哪裡,或許我們根本就忽略了我們的真心,任由我們的妄心隨意流浪。

食物的豐盛,讓我們再也聞不到菜香;信息的發達,使我們迷失於信息的真假;微信拉進了距離,卻拉不近親情。時間都去哪兒了?既是感慨時間之快,也是描述生活的無奈。人生似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容不得人們停下思考。一切都快着,所有的人都忙着,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去了。這,真是一種生命的哀嘆。

心,既然不見了,就得有人找回。而作家就是這個世界上找心的人,他們將自己的心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描摹着這個世界,揭示着生活的真善美,進而表達出生命的特定情感,他在抒寫中,心回來了,變得空曠和澄明。

而我呢,卻少有那種心,那種寧靜致遠的空靈。作品就多了逼仄和侷促,水準便可想而知了。她像一個少女,本來五官端正,可沒有一件像樣的衣裳。或者他有點英俊,似一個渾身散發着青春氣息的帥小伙,身上的西服也很筆挺,領帶卻打得像麻繩,出門時倉促間把布鞋穿上了。

文章從落款之日,應該就畫上了句號,再議多少有點畫蛇添足。後記也大抵如是。我在想,後記該算是一種尋心吧。尋找以前的心,尋找過去的時光,尋找當初那份執着和虔誠。佛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我居然想找回當初的心,不知會不會是徒勞。即便是,也要尋,不然更迷失了。

我已迷失很久了,幾十年光陰匆匆而過,無甚作為,先前那種胡亂塗鴉的狂熱早已變成了今天空耗時光的寂寥。那時的心,充滿了對文字變成鉛字的嚮往,寫不好字的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常常顫抖,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到方格紙上,不厭其煩卻又十分心煩。煩自己的字寫不好,煩寫了不大一會兒就疼痛,煩寫着寫着就寫錯了字,於是撕碎了重來。那是在離鎮五十多里的鄉下電站,沒有商場超市,沒有郵局電腦,外出一般是騎自行車。每每一篇稿子寫好後,就騎車外出貼上八分錢的郵票,來回四個多小時。

到城裡工作後,外在條件好了,電腦也有了,可我的心卻不見了。我的心去了娛樂,去了飯局,也去了戶外。更多時候,心去了網絡聊天,去了喪志遊戲,去了一種無所事事的昏沉和頹廢。感謝那些編輯們,居然讓那個昏沉者的漢字變成了鉛字,讓我感到意外,也頓生慚愧。幼稚的文字不應該有自知之明麼?

小說《滿湖魚》寫了尋魚的心,他要找到那個魚證明自己。一個釣不到大魚的人對能釣到大魚的人是羨慕的,唯有找到才能突破,提升自己的信心和價值。《到處是蓮子》反映了思念者的心,只有傷偶的人才能體會那種心的真實,偶爾一個極細小的細節都能勾起某種回憶,除非生者的靈魂麻木,才會對逝者無動於衷。兩篇小說多少都有生活的影子,只不過進行了誇大,結局不盡人意。

《漏子》也是一篇習作,起初的心想的是,通過單位上的小事,寫出單位那種特定圈子的膠着,揭示出單位小圈子的尷尬和戲劇性。寫着寫着卻成了一個片段似的東西。幾篇小說中,我比較喜歡《我們的王婆兒真英勇》的開頭部分,感覺有嚼勁兒,像啃骨頭一樣勁道。最讓我感動的是《茅麓山輓歌》,很多次我看到最後跳進火里的一幕,都有種想流淚的感覺。

李來亨是李自成的孫子輩,當李自成戰敗被殺後,李來亨成了夔東十三家的首領,他與高夫人一道堅守在茅麓山抗擊清軍,用他的心抒寫了堅貞不屈和錚錚鐵骨。幾年前,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我等三兄弟驅車上了茅麓山,親身見到了幾百年前的炮台、瞭望哨等遺址。茅麓山位於湖北宜昌市興山縣境內,去的那天一場大雨將山勢沐浴得越發俊朗,山腳下的一座小山上興建了戰場設施,也用文字記載了李來亨抗清的歷史。山腳下,山洪爆發從狹溝里衝出,宛如千軍萬馬奔騰不息,似在述說那段悲壯的戰事。我知道,那座小山李來亨一定上去過,他一定知道那個要塞的重要,失去了它,茅麓山便失去了山下的屏障。

在過去簡陋的交通條件下,總有一些人背井離鄉,四海為家,征戰奔忙,總有一種精神支撐,哪怕戰死也毫不畏懼。李來亨和高夫人等是什麼信念支撐他們走南闖北,經受了多少苦難,我們無法得知。當清軍大軍圍困,糧草斷絕,依然投入到大火中,捨身殉國,是怎樣的一種悲壯。我想當時他們的心一定是堅定而剛毅的,是充滿不屈和血性的。於是,我讓他們跳入火中後,大雨傾盆而下,表達出一種上天的悲憫和怒吼。

梳理久遠的心,我要感謝宜昌作家群的很多老師們,胡世全是我高中時的歷史老師,是他對《滿湖魚》的首肯帶給了我信心。還有甘茂華、李華章、溫新階老師們的薰陶,以及夷陵作家元辰、黃永久、林文凱等老師們的鼓勵,讓我在創作中不覺孤單。特別要感謝胞兄朱白丹多年的蠱惑及催促,讓我如歌曲《白狐》所唱一樣,在滾滾紅塵中種下了愛的蠱,磕磕絆絆走到今天。

我知道,這盤菜還很欠火候,不是佐料使用不當,就是有的刀工不好或是方法不當。沒辦法,這廚師就這個樣,您還能指望他作出什麼山珍海味嗎?

朱光華的《滿湖魚》與尋心道場

——在朱光華小說集《滿湖魚》分享會上的發言

很高興出席國網夷陵區供電公司工會為「同台三兄弟,一門四作家」中老二朱光華舉辦的《滿湖魚》新書分享會。由衷地向重視職工成長教育、幾十年如一日關心工人作家成長、從而走出朱白丹、朱光華兩兄弟的國網夷陵區供電公司、水電公司領導表示敬意,沒有你們的重視和幫助就沒們他們今日的成就;向分享會主角朱光華表示熱烈祝賀,幾十年修心自學、業餘,終於修成白天鵝,將內心的澄淨亮麗和藝術成果展現在世人面前;向參與分享會的青年俊才們表示讚賞和欣慰,你們的愛好和堅持才是公司和文學更加美好的明天!

朱氏三兄弟從八十年代暫露夷陵文壇至今,一直在文學這方神聖的湖邊堅守,著作甚多,聲名遠揚,多家文學刊物開闢「兄弟同台」專欄,刊發三兄弟的作品,成為全國罕見的文學奇葩。老大以《滄桑百湖》《走遍湖北》《走遍宜昌》三部長篇文化散文扛鼎夷陵文壇,成為在本地加入中國作協的首位作家,並作為中國水利文聯代表團代表參加中國文聯第十一次、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老二不僅是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而且多次單獨或與兄弟聯名獲得湖北楚天文藝獎、宜昌市文藝精品工程扶持獎,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老三和老大之女亦是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多有作品發表與獲獎。這一沙坪文學現象、夷陵水電文學現象,給企業、家庭和地方文化建設提供了成功的藍本,足以載入湖北、宜昌、夷陵、中國水利、中國職工文學史冊,引起盛世文化建設的深思和研究。沙坪電站與國網夷陵區供電公司足以因此而自豪。

朱氏三兄弟也是我的文友我的兄弟。八十年代以來,我和他們的交往從未間斷,和他們一同成長進步,共同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這一代人的夷陵文學。他們的人生經歷、精神情操、創作成果我都比較熟悉。他們的酒席上有我的身影,他們的喜悅里有我的快樂,他們的憂鬱里有我的憂鬱,聲音、文字和心緒交織在一起。最令我欽佩的是他們都堅守慈悲心懷和文化良知,正直為人,世風變換而本心不變,世事艱難而文學愛好的初心不變,且善於學習,文學修養不斷提升,文學創作勤勤懇懇。

朱光華在本書後記中,提出「尋心」一詞,他認為食物的豐富、信息的發達、大家都像火車一樣永不停歇地奔向目標的時候,卻把人性中固有的安靜、眾生一體的關懷以及安貧樂道的超然丟掉了。心既然不見了,就得找回來。「尋心」一詞代表了他的人生理念和文學理念。這和《轉型時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一書評我的散文「人生路上的智慧尋覓」有異曲同工之妙。他以文學為修心道場,希望通過文學修心養心,把失去的人性美好找回來。我把文學當做修行悟道來尋覓自我完善的妙境。他從「尋心」理念出發,闡述了小說集中多篇小說「尋心」的寓意,使我們得以窺見作者內心的期待和激動。他感慨於憨頭兒總想釣一條大魚以獲得自信和讚譽的人生堅守,感慨於根寶對亡妻思念至祥林嫂式的瘋癲最後跌落河崖什麼也不知曉了,感慨於李來亨的鐵骨堅守和生命悲壯,遺憾於既往的創作仍然少有那種寧靜致遠的空靈。這些,是作者內心的自畫像,也是解讀《滿湖魚》了解朱光華的密鑰。譚家堯教授的序,沿着後記的心理梳理,更為詳盡揭開作品含義豐富的秘境,為我們閱讀和欣賞作品指出路徑。

文學直指人心,好作品直指人心,但非每個作家都明並能做到。許多人寫着寫着被欲望、名利吸引,迷失自我,喪失文學性,走進世俗好奇、時事解讀、技巧炫耀的樊籠,作品不僅失去養心療傷的社會功用,甚至成為新的污染。朱光華卻能清醒地堅持下來,始終嚮往人性中固有的安靜、眾生一體的關懷以及安貧樂道的超然等寧靜致遠的空靈境界。這種體認,是成為作家的根基。堅持這種根基,就還有很大提升的可能。

《滿湖魚》擺到我們面前,作者和序者也給出了解讀的密鑰和路徑,但是我們不一定能抵達作品的背後,明了作者希冀的寧靜空遠的審美境界。因為文學與哲學一樣,更多地只是構建特定的生活情節、人物命運,提出問題,奇發讀者自我思考,並不能給出固定答案,回答人心人性的具體問題。人皆自救自誤,沒有救世主和萬能藥。文學沒有具體答案,卻能啟迪人自悟自救、自我覺醒。讀《滿湖魚》當如是想。會心者見指知月,頓生明澈,積鬱於心的問題迎刃而解;修養與取向不同者,或視而未見或適得其反或不知所云;修養甚高者還能從文本出發,生髮更多聯想,引申擴大文本的影響。所以「人上一百種種色色」「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那該如何尋求自悟自救的能力,步入閱讀和寫作的正道,成為第二個第三個朱光華呢

首先,要有好的心態,有基於熱愛的自信。人生需要文學,文學也需要新生力量,自信我就是那一個,我可以終身摯愛,奮鬥不已,寫出可心可意的作品,但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提升品質完美自身。

其次,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決心。不只是文學要學,業務要學,生活技巧要學,優秀的經典文化更要學,通過各類優秀書籍的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既能出色工作又能堅持寫作的人,又紅又專,文理兼通,博學多能,才是現代企業和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要轉變思維,善於工作,善於學習,妥善處理工作和學習的矛盾,適應多種思維多種角色的轉換。無論本職工作或業餘愛好,都需要上心上腦,長期關注,梳理知識和技能結構,提高效率,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第四,要靜定自心。工作、學習、生活都有條有理地安排,抓緊可以利用的時間,不為浮躁的社會風氣和紛紛攘攘的世俗欲望所誘惑,也不必為一時工作任務壓頭不能讀書寫作而焦心,該幹什麼、能幹什麼就干好什麼。只要長期關注了,內心的積累豐富了,有時間可以寫作的時候,長期學習、關注的效力就會發揮出來。

第五,無論工作、愛好、生活,上正道都從學習經典開始。每一門學問和技術,每一種文章體裁,都有相應的經典理論、經典範文,讀多了自然上路。

最後,要有釘子精神。長計劃,短安排,擠時間,能讀一章絕不讀半章,能寫一千字絕不只寫一百字,積土成山,積水成河,積跬步而致千里。朱氏三兄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榜樣就在身邊,他們能你們照樣能。

回到朱光華《滿湖魚》的藝術成就和人生經驗,我們最要學習的是不失本心的毅力、定力和文學大愛的情懷。他的工作經歷、家庭狀況我相信大家是了解的,他不是沒有困難和不幸,不是沒有壓力和挫折,不是沒有困惑與迷茫,但他能堅持不斷地尋心、養心、療心,堅強自我,校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以能穿越生活的工作的時間的重重壁障,跌倒再來,受傷再來,粉碎再來,終於長成一棵樹,玉立文學之林,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艱難困苦,玉成於汝。我們只有深入了解他曾經經歷的痛苦和多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能理解他現在具有的文學境界和文學精神,才能知道一個作家必須具有的那些人生資糧。

謝謝大家!

2022年4月17日星期日

在浸潤書香 閱美四季

《滿湖魚》讀書分享會上的發言

林文楷

首先要感謝國網夷陵區供電公司、夷陵區光源水電公司合力舉辦這次讀書分享活動,感謝《滿湖魚》小說集的出版和作者朱光華先生,感謝主辦單位的盛情邀請,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

電話是昨天晚上才接到的,書這時才剛剛拿到手。前面,光華先生暢談了作品的創作過程,聽取了供電公司參加這次讀書活動同仁們對《滿湖魚》小說集首篇的全文朗讀,以及著名評論家元辰先生對本書的評介,感觸良多。

光化先生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他是我的老友也是好友,我讀過他很多作品,《滿湖魚》過去也閱讀過,雖然時隔多年,但印象尚存,儘管如此,當我拿到作品集後,心裡還是感到很興奮。光華先生是夷陵水電人,長期在水電部門工作,他的創作是從水利開始的,是中國水利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是夷陵兄弟同台,一門四作家(朱氏三個兄弟和一個女兒)中國特有文化現象的重要成員。他創作歷程長,涉獵面廣,作品豐富,小說、散文、文學評論寫的都很好。我們的認識是我調到文聯以後,過去是久聞其名不見其身。到文聯後,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漸漸熟識且心靈相通。他為人低調,很熱情,給我的獲獎長篇小說《龍脈》寫過評論,這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驚艷其評論的水評之高,曾評價他的評論比我的小說寫得更到位,獲獎的應該是他的評論而不是我的小說。這似乎扯的有些遠了,還是緊扣主題,說說今天的感受談點體會吧!

首先,我覺得區供電公司、區水電公司在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時,以贈收發行方式舉辦這個讀書分享活動十分的好,很有意義。

知識是相通的,正如人心,社會是一個大系統,有着內在的相互聯繫,有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看似不搭界,其實是有着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繫,可以觸類旁通。我不是哲學家,從理論上說不清楚,可以舉實例為證,如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大文學家魯訊先生,起初是學礦業的,後改為醫學,再後來為喚醒國人覺悟從文,而成為中國近當代文學界最有影響的人物,可以說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文學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從理到文,轉換過來相對容易,其實不然,從文轉理的大師依然不乏其人,記得有一位先生,我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了,是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高材生,他是學文的,原本想對歷史研究有所建樹,新中國成立後在清華大學,由於我們國家要搞原子彈,組織上要他改學物理(供電公司副總向隆文先生插話:是學歷史的),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過去一天物理也沒學過,純粹一張白紙,國家需要,他只好服從,後來成了兩彈一星元勛。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與水電,職工業餘時間從事寫作,看似與水電工作無關緊要,或者說壓根就是兩回事,有與無都無所謂,這只是一般人的膚淺認識。區供電公司、水電公司專門組職工開展讀書活動,推介光華先生的作品,鼓勵大家讀自己作者的優秀作品,我認為在這方面與別人比明顯是高出了一頭。這種活動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對鼓勵職工養成讀書習慣,關心身邊的事情,記錄水電系統發生的事件,改善系統內部的人文環境,協調幹部職工之間的良好關係,提高職工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作效能,無疑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夷陵水電朱氏兄弟同台的產生,正是這種人文關懷效果取得,最現實的例證。

其二,回到《滿湖魚》本身,我覺得這本小說集也有幾好。

題目好。 《滿湖魚》是一篇小說的題目,又是這部中短篇小說集的書名,它好就好在「滿湖」,「滿湖」兩字帶水,加上「魚」,魚是水中之物。「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光華先生是水利人,他是一尾水中之魚,水利人言水利事,是水電系統的文學之魚。「文學是時代的證詞。」水電人的家國情懷,水電人的喜怒哀樂,水電系統所發生有生命意義的事件,需要用文學的形式表達,功在當今,留傳後人。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的起點。光華先生是樂天溪鎮上人,生在水邊長在水邊,參加工作後又從事水電,可以說對水有着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感知和認識,喜怒哀樂寄情於水,有心思了在水邊坐坐,有要說的話向水述說,心中的淤結也會隨之化解,從事水電文學創作更是如魚得水得心應手。水處下而不爭,這也像他的性格,他行事低調,為人謙遜和藹,從不張揚,比如今天的讀書會,本來是他小說集出版的發行會,可以高調一番,可他硬是去掉了發行這一說,只是在大家力薦中用了分享二字,有好事與大家分享,自己成功了與大家分享。這是他的性格和修為,也是廣大水電人的性格和修為。水是通透靈性的,滋育萬物,潤物無聲,就如今天的讀書分享會,供電公司的領導向總親自來參加,水電公司的領導韓總親自來參加,還有眾多的青年文學愛好者,大家一道來分享喜悅,活動有聲有色,按說這樣的場合,兩位領導最該發言講話,可兩位領導硬是不講,完全當觀眾,把暢想喜悅的機會全給了作者和讀者,滋潤大家心靈啟發大家心智作用大家感知,其巨大的作用尤如水之潤物,「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種領導處下的風範也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光華先生在談創作經歷時,講述《滿湖魚》小說的創作,當時他就在沙坪電站工作,其動念就是因了這座沙坪水庫,因了自己母親的不幸過早離世而沉浸於極大的痛苦之中,他懷念母親,一個人默默地從水庫的上游步行到下游,看着清靜的湖水,遊動的魚兒猶似一個孤兒,觸景生情傷感萬分,從而產生靈感,何不寫成小說?水給了他靈感,縱觀《滿湖魚》小說集,除了本篇之外,《到處是蓮子》《漏子》《教你三天會游泳》《長江大峽呂紫劍》等,都與水關聯密切。水提綱揳領,統領全書,是這部小說集的靈魂。

構思好。構思好是說這篇代表性小說構思奇特。文學原於生活,我過去曾經讀過這篇小說,今天聽了他的創作談再來讀它,認識上就更進了一層,小說的表象講的是一個釣魚的故事,主人翁憨頭兒因喜歡魚,看別人釣魚,想釣魚,自己釣魚,十來年又老是釣不到大魚被人戲謔,而他又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他不服氣,性格倔犟而執着,對生活充滿希望,總想改變自己。如果順着常理推測,小說的結尾應該是釣到一尾特大的魚而成為皆大歡喜的喜劇,如果這樣,也就沒有什麼好了,作者沒有這樣設計,他不按常理出牌,結局出乎意料,憨頭兒不僅沒有釣到一尾大魚,而是預想的大魚變成了一條被人丟棄水裡的衛生巾。張愛玲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蚤子。」熱愛生活不等於生活的圓滿,事物往往是背離人們的期望而不完滿的,你努了很大的力不一定有你預想的結果,總有着這樣那樣的缺憾,這才是生活,這就是人生,我們努力作為,享受的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缺憾美。缺憾美才是美。缺憾美能激發人們不斷追求不斷進取和不斷探索,這才有了生活的原動力,才是生命真正有趣有意義地方

小說中出現了五個人物,主人翁憨頭兒,狗子,竹子和收網的王老頭兒,還有娘。憨頭兒是個悲劇性人物,憨厚樸實,受人嘲弄又心有不甘。狗子一直圍繞在憨頭主人翁周圍,給小說作鋪墊,竹子和王老頭兒在關鍵的時候出來了一把,娘的出現不在現場只是提及。割豬草的竹子讀者可以設想她是自己的鄰里女孩,和自己青梅竹馬,是心中的另一生活希望。娘沒有正面出現,說明了作者對娘親的深深眷念,暗示她永遠回不了現實生活中來了,只能活在作者心底。收網的王老頭去找過娘,大有他意,這不能用欺負和不懷好意簡單地去理解作者的用意,從他的語氣中可以看得出來,王老頭對憨頭兒有不在意的一面,又懷有一種莫名的愛和憐憫,這是人性之美,人性的善良之處。魚、水、退去褲衩子下水游泳抓魚,到衛生巾的出現,不難看出,作者構思另有深意,一條隱秘的線路藏在其中。母親離已而去,心中充滿悲傷和沉重,但生活還得繼續,母親偉大的,生命是神聖的,作者懷念母親,他熱愛生活崇拜生命,對生命進行歌曰禮讚,用生命的意識在解構生活的意義。這也就使作品更加據有了張力和欣賞價值。

描述好。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個基本功,小說與散文的區別更多地是靠描述,寫好描述除構成情節外要靠語言,一篇小說儘管你的構思情節很好,如果表達不出來,或者表達得不到位,依然是不會成功的。光華先生這方面是很強的,前面參會的眾多讀者傾情朗讀了《滿湖魚》原文,每人分讀一個自然落段或幾個自然斷落,通篇聲情並茂,整體效果超人的好,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作者語言功夫的了得,簡明、通順、得體、深刻,每節都緊扣讀者心弦。

譚家堯先生是這麼評價的,《滿湖魚》整個意境的造設局限在一湖之類,對憨頭兒的心理刻畫與對湖面的偶起的波瀾形成原生態的逐夢效果的描寫,讓我想起了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翠翠。翠翠「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憨頭兒的追求,不過是「對魚有着極強的奢望」。前者塑造內心向上的形象,後者塑造內心追求初心的形象,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思想的原生態,追求的自然性。沈從文先生被譽世界鄉土文學之父,譚家堯把朱光華與之相比,可見其描述語言的獨特性。

光華先生語言的獨特性,獨就獨在用鄉村語言寫鄉村事,這種語言不是直接拿來,是千錘百鍊加工過的。我們可以任意挑選一段出來看一看,「狗子見此情景很快脫了衣服,只留了條褲衩準備下水。一旁的憨頭沉不住氣了:'快下水捉啊!』狗子說:'再等會兒。』正說着,大魚一個正轉身,轉了轉,又潛入了深處,憨頭兒氣不過,說:'你咋不下去啊?』狗子不耐煩地講:'你下去也不一定捉到。前兩天竹子在河裡捉一條受傷的魚,還遊了一截兒,魚還不是跑啦!你以為蠻好捉?』憨頭兒說:'你再不下水,我可就下啦!』」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有環境描寫,有事件陳述,有人物對話,有新人物引出,這眾多的轉換在無形中進行,整段乾淨利落一氣呵成,且又表述清楚生動準確詳略得當毫不拖泥帶水,連一個多餘的符號都沒有,這充分展示了他對小說語言的駕駛能力。

說了這麼多,該結束了。綜上所述,借用譚家堯先生在序言中的一句話來作為我發言的結束語吧!「朱光華的小說集《滿湖魚》整體而言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1]

作者簡介

朱光華,國網宜昌市夷陵區供電公司職工,是中國水利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