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漳州灣,是福建省漳州市附近的海域,漳州海域北與廈門、金門相連,南至廣東饒平,向海一側至領海線(位於台灣海峽),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千米。漳州擁有自然海岸線715千米,居全省第三位。[1]
中文名: 漳州灣
外文名: The Gulf of Zhangzhou
位 置: 漳州沿線海灣
海域面積: 1.86萬平方公里
長 度: 715 km
水 深: 最淺9米,最深60米
漳州灣大橋
由漳州方面提出的漳州灣跨海大橋新橋位設計方案正式出爐。記者昨日在漳州市發展與計劃委員會看到,新方案在原有推薦的A橋位方案的基礎上,將北岸橋頭的位置往上游即龍海角美方向移動800米至1000米至白礁村境內,這一方案使得漳州灣跨海大橋整體位於漳州境內。漳州灣跨海大橋的北汊主橋主跨780米,在同類型斜拉索橋樑中排名世界第九、中國第六。而227米高的鑽石型索塔,更是成為了大橋的標誌性景觀,還是漳州最高的建築。
海灣構成
漳州市海域屬台灣海峽大陸架淺海區,水深最深不超過60米,最淺處(在台灣淺灘)水深僅9米,一般水深40米左右,海底較平坦,是底拖網作業的良好漁場。海岸線總長631公里,其中大陸岸線519公里,島嶼岸線112公里。
主要海灣、港灣
海灣
主要有隆教灣、白壙灣、湖前灣、後蔡灣、前湖灣、將軍灣、大澳灣、浮頭灣、東山灣、詔安灣、蘇尖灣(烏礁灣)、宮前灣等。
港灣
主要有漳州港灣、佛曇港(包括鴻儒港、前亭港)、舊鎮港(港口外為浮頭灣)、前港(馬鑾灣)、後港、宮口港(宮口灣)等。卓岐灣、港口灣(亦稱梅洲灣)、西埔灣分別於1966年、1957年、1983年因圍墾而先後消失。
島嶼海礁
漳州轄區瀕海5縣,有群島7個,著名的有菜嶼列島,原名禮是列島,位於漳浦古雷鄉東浮頭灣南,離大陸最近點2.5公里。列島包括菜嶼島、小菜嶼島、巴流島、並垵島、沙洲島、小巴流島、紅嶼、鴿沙嶼、青草嶼、內鷹嶼、外鷹嶼、小獅球礁、雨傘礁、龍蝦門礁、馬祖印礁、破船礁、土礁等數十個島礁。總面積4.93平方公里;主島菜嶼島面積0.25平方公里。 島 232個,海域內共有島嶼232個(群島7個),其中,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134個,有居民島嶼9個、無居民島嶼223個。主要的有海門島、目嶼、小貓嶼、石坑嶼仔、破灶嶼、小破灶嶼、青嶼、白嶼、浯垵島、青礁嶼、浯嶼、燕嶼、赤嶼、林進嶼、屈原公嶼(鴻儒同)、小嵩島、岱蒿島、外嶼、內嶼、南碇島、葫蘆嶼、將軍嶼、蠟石嶼、平盤嶼、島嶼、石礬塔嶼、白嶼、雙嶼、小霜島、大霜島、水嶼島、鴨母嶼、西赤嶼、東赤嶼、橫嶼、鼠嶼、外南嶼、內南嶼、聖杯嶼、尾渦嶼、鼎蓋嶼、小彭嶼、烏岩嶼、蒲姜嶼、馬鞍嶼、壁仔嶼、豐嶼、青草嶼、大泳礁、山涵嶼、對面島、小赤嶼、大坪嶼、金龜嶼、鐵釘嶼、有水岩嶼、塔嶼、虎嶼島、大白嶼、南嶼、覆鼎嶼、樹尾嶼、赤嶼、頭嶼、二嶼、不流嶼、牛角礁、雞心嶼、大嶼、墓嶼、鱟尾嶼、內嶼、外嶼、城洲島(又名蛇洲)、赤礁島、西嶼、嶼下島、後嶼頭、獅尾嶼、象嶼、鱟角嶼、虎嶼、獅嶼、龍嶼、弟島(又名小柑山)、兄島(又名大柑山)等。 礁 380個。主要有九節礁、小礁、大礁、土埋礁、青礁、鳥屎礁、平礁、長礁、半洋礁、大嶼腳礁、好命礁、麥穗礁、苦橫礁、白水坡礁、東礁、過戶礁、燕前礁、龜礁、沉礁、網尾礁、七洋礁、面線礁、澳口礁、烏礁、半洋礁、大礁、黃牛礁、長礁、白礁、草礁、東礁、米礁、蠟不礁、平盤礁、關岩、內鷹礁、外鷹礁、飛魚岩、蛤石礁、雙擔礁、頭礁、二礁、三礁、崆口礁、七洋礁、過交礁、青岩礁、飛魚礁、哈石礁、將軍礁、赤礁、半洋礁、虎仔礁、和尚礁、大礁、雞心礁、橫頭礁、洋角礁、桶滈石碑礁、橫礁、尖礁、觀音礁、南雲礁、小鳥礁、西虎礁、虎盤礁、東虎礁、鳥屎礁、五礁、牛仔礁、大礁、菜廣礁、山腳礁、雞籠礁、紅礁、謝厝礁、羊角礁、樹尾礁、雞心礁、鸕鶿礁、白礁、石瓮礁、礁尾潭、百前礁、雙礁、狗鯊礁、砂舌尾礁、牛角礁、鳥礁、西錢礁、東錢礁、外缽礁、嶼下礁、獨立礁等。
濱海沙灘
漳州濱海沙灘資源豐富,擁有31個海灘,海灘岸線長108公里。其中,主要海灘24個,大多分布在九龍江口以南的龍海港尾灣和隆教灣、漳浦浮頭灣和將軍澳、東山烏礁灣和馬鑾灣、詔安大埕灣和後湖等地區,具有沙粒細白、坡度平緩、灘面寬闊、水清浪小等特點。
商貿港口
漳州境內入海的河流有九龍江、鹿溪、漳江、東溪等,唐代,沿江已經有不少碼頭。宋元以來,漳州造船業和內河運輸業十分興旺。河港中著名的有月港、浦頭港、石碼港、雲霄港等。
海澄月港玉枕碼頭
月港。月港,亦名月泉港。位於漳州市區東南25公里、龍海市區(石碼鎮)東南5公里處,今屬龍海市海澄鎮。明代屬漳州府龍溪縣八、九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系龍溪縣地置海澄縣。月港地處九龍江下游,江海匯合,江面開闊,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從海澄港口起,沿南港順流往東,經海門至圭嶼(今作雞嶼),再經廈門島出外海,距廈門26公里。因其「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
《海澄縣誌》載:「月港唐宋以來,已成為海濱一大聚落。」這個地區僻處海隅,地少人多,山窮地瘠,農作不興。「田多斥鹵,築堤障潮,尋源導潤,有千門共舉之緒,無百年不壞之程;歲雖再熟,獲少滿篝,霜窪夏畦,箇中良苦」。大批農民無田可耕,為了謀生,便向大海謀發展。月港東南臨海,隔海峽與台、澎相望。西南與廣東潮州毗鄰,介與閩粵之間,負山面海,與內地江洞相通。沿海海域,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與東西洋各國貿易交通的必經航道,海岸線漫長,北從廈門港起,南至連接廣東的詔安灣,港汊眾多,島嶼棋布。 明初,實行海禁,月港因走私貿易而揚名,月港複雜的港汊島嶼,有利于海商走私貿易活動,月港為一內河港口,其出海口在廈門,當廈門出現倭患或海寇掠奪的警報時,停泊在月港的商船可及時採取防範措施,這在當時走私嚴重、倭患猖獗的形勢下,是作為私人海外貿易港必備的重要條件。另外,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丘陵、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90%以上,多山少田,人民生活的基本應用賴於外地供應,一旦嚴格執行「海禁」政策,人民生計蕭條,勢必嘯集進行武裝走私。月港地處邊徼,「封畛遐曠」,「官司隔遠,威令不到」,(陳鍈:《海澄縣誌》卷十五,《風土誌·風俗考》)與內地又有江河交通之便,是經營走私貿易的天然場所。
浦頭港。浦頭自古以來就是九龍江西溪古道上航運的中心,漳州府城出海港口主要是浦頭港,漳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貨物進出口以及人員外出,大多從水路通過浦頭港這條古河道,通向沿海口岸及東南亞地區。路徑大致是在九龍江西溪浦頭港乘船,經石碼、月港,過廈門港,航向海外;浦南一帶則沿北溪乘船,至廈門經金門出海。可以說,浦頭港是聯內通外的要道,是古漳州進與出的咽喉。
浦頭港位於漳州老城區東南隅三里處的浦頭溪,小船可延伸至城區東門街通廣橋,港岸東起城郊土坪村渡船頭,西至西浦渡(詩浦村),長里許。往昔港域開闊,水位尚深,可通航大小木帆船。為明清時期漳州城區溝通沿海各地的主要商貿港口,商旅密集,盛極一時。
石碼港。石碼港在鎮區北至東北隅,港面寬度300~700米,平均寬度400米。航道水深1~3米,碼頭前沿水深3米,屬淺水港,潮汐屬半日潮淺海潮,平均潮差2.66米,多利用漲潮時裝卸貨物。能泊200噸級輪船。
石碼原名石溪,唐以前尚是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石碼地處九龍江下游西北二溪匯流處,地當溪海交叉,有潮汐之利,自三叉河以下,可航泊200噸級輪船,吞吐量大。江口連接廈門島,可通沿海各城市,內河沿江而上,可通西、北、南三溪上游沿江各集鎮,陸路交通方便,利於水陸聯運。石碼港隨着月港的繁榮而發展起來,明景泰年間,月港民間對外走私貿易興起。明代龍溪縣屬除月港、錦江埠外,還有郭坑港、石美港、浮宮港、卓岐港、海滄港(今屬廈門)、浦南港(今屬漳州薌城區)等。
明代中葉,石碼集市開始發展,至萬曆年間,石碼成為漳州對外貿易的重要吐納口,舟車輻輳,八方互市。清乾隆間石碼通判石山為《石碼鎮志》序云:「濱海之鄉,茲為盛矣。」「百餘年來,幾與溪、澄二邑,鼎列而爭盛。」石碼商人及漁民與澎湖、台灣的聯繫,早在宋朝已開始。當時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石碼貨物多由泉州港轉航台灣。明代,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月港的興起,漳台兩地貿易往來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石碼地區的貨物多由月港、石碼、嵩嶼、石美、浯嶼為出發點到台灣雞籠、淡水等地交易。
雲霄港。雲霄港位於漳江出海口兩岸海域,港深塢靜,北通滬、津,南達港粵,東至台灣,人稱「狀元港」。航運歷史悠久,曾經有過海洋貿易繁盛的歷史,是閩南物資集散地和漳南貿易中心。雲霄航運業,歷盡風浪、海盜、戰爭的考驗,興盛不衰,名揚閩粵,在福建航運史上,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
雲霄與台灣的通航可上溯至隋朝。大業六年(610年)二月,隋煬帝命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率萬餘人,從義安郡沿海橫渡抵達流求(即今台灣)。其時境內江之南屬義安郡,一批人應徵往台灣,這是繼孫權開發夷洲之後一次對台海上活動。1300多年前,陳政、陳元光開發閩南,始建漳州的故地。陳元光《龍湖集》有詩云:山畚遙獵虎,海舶近通鹽。
可見唐朝時雲霄就已有船舶運輸了。宋時,雲霄渡頭窯、許厝窯、七里舖九條窯,生產的小瓮稱「宋洞仔」,專裝醃菜品,用船運銷北方港埠。雲霄高塘村古稱河口,雲霄港和荷步柘港、後埔與高溪之間的橫山宿船港等皆為古代雲霄主要港口。自明代開始,雲霄商船多由這些港口起程,其中一部分商船開往台灣進行貿易。
視頻
廈門灣漳州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