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母親那代人的家當(黃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母親那代人的家當》中國當代作家黃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父母親那代人的家當

父母退休後,領一點安置費,便回到椰樹滴翠的老家安居去了。這讓我想起了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啊,父母說這輩子不圖啥,身體健康就是老來福,還說改革開放後至今咱們家鄉變化大環境好,葉落歸根就是一個心愿。

許多人退休後都歸故里蓋樓房安享晚年,而父母卻還住在爺爺留下的老屋裡。老屋稍為修繕,打了一口自動水泵家用井,家具也是原先用而搬回去的。父母唯一感到驕傲的是我們兒女都爭氣考上了大學,而我們子女讀書畢業後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更讓父母欣慰不已。

說「感恩」也好,道「盡一片孝心」也罷,我把父母接到省城裡住,也順便照看孫子。喜遷新居時,我打算把舊家具處理掉而購置新的。父親卻直言:「沙發、電視櫃、電冰箱、書櫃及睡床都好好的,暫留着用再說吧。」,我開導地說:「都啥年代了?也該換換時尚點的了。」,父親不悅地道:「年代怎麼啦?勤儉持家總該講嘛。」父親就這股「犟脾氣」,我終拗不過他。

父親那代人很樸素,思想紅,也最革命化,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奔。五十年代後期,父親畢業於師範學校,和許多血氣方剛的年青人一樣,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安排,支援黎族地區教育事業。幾件衣服,一些書籍,往行李袋一塞,便安家落戶當窮教書的去了。那時的書信郵遞慢,父親分配到哪裡工作,連爺爺都不知道。

聽父親說,初期住的是茅屋,純粹的無產者。學校師生齊動手,割茅草砍木材,搭屋架壘泥牆,幾排屋子落成,住着多戶人家。睡床、辦公桌及椅子均由公家配備,而飯桌、板凳則是自個用木板製成,簡單能用就行。再買幾件鍋碗瓢盆什麼的,就可開灶做飯了。條件稍改善後,住上了磚瓦房,添了餐櫃、衣櫃、沙發等,才有個象樣的家。

父親一貫做事是「認真」兩字,講原則,敢負責,進步快。「文革期間」,也曾「三起三落」,即從小學調到中學任教,再調到縣教育局工作。後來,從縣教育局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又返回學校去。

七十年代初期,父親調到漢區一間中學擔任校長,便找來解放牌汽車搬家。鄰居說,那個地方沒柴燒,大家自發地把自家用不完的柴火搬出來,往車肚裡裝得滿滿的。你看,同志們純樸得連「心」都能看得見,還依依不捨地目送汽車消失在夜幕中。一到新單位,便有好多老師等着幫卸車。大夥低聲細語着:新校長的家當可不少咧。卸的卸,搬的搬,有的說「好貨」還在後頭。直至車廂空了,老師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是幾件陳舊的家具。

那時,最時髦的東西是「三大件」。誰家有了縫紉機自行車手錶,誰家的人氣就特旺。物質極度匱乏,買什麼都是憑票排隊,加上人們工資低,手頭沒多少閒錢,買件東西可真難的。

家裡終於搬回了華南牌縫紉機。母親的裁縫手藝還算可以。孩子盼的,是過年時能穿上一件新衣裳,作新衣凝聚了濃濃的一份母愛。那時的人講節約,平時衣服穿破了,墊上一層底布用縫紉機細緻地一圈一圈紉箴補綴,很整潔,有美感。此所謂「縫縫補補又三年」,老二拾老大的衣服穿,是常有的事。

父親也買了一塊上海牌機械手錶。那時的人是不是幹部,看看手碗上有沒有戴「手錶」大致可分辨出來。直到我考上大學時,那塊手錶才獎勵給我。從此,我才算有了「時間觀念」,人也瀟灑神氣多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戴手錶不是拿來看漂亮的,做人就要象手錶那樣分秒必爭,積極向上,可不能虛度年華呀。」,言意深刻,一直啟發着我。

家裡沒有一件電器。父親很講衛生,招待客人時,碗筷一定要放在滾燙的開水裡消毒一陣子,誰都不知道消毒櫃是個啥東西。收音機在當時算是奢侈品,一位老師有海外關係,其親戚從香港回鄉探親時帶一部日產收音機送給他,讓大家羨慕不已。家裡沒收音機不要緊,學校每天都播放廣播,我特喜歡聽。現在,我的「普通話」能走南闖北,幾乎是靠當時「聽廣播」打的基礎。八十年代後,人們才真正見到了錄音機、電視機及洗衣機等。九十年代後,家用電器是個啥概念,甭說大家心裡都清楚了。

直到如今,那部縫紉機早已老掉牙。用是不能再用了,可總捨不得丟掉。母親說家存件歲月「寶貝」,憶着過去心更踏實。那塊老手錶還可以走字兒,但我已不戴了,而是擦拭乾淨用盒子裝好端莊地放在舊書架上,讓它珍藏着消逝的時光,留住父母教誨子女的真諦。

從父母親的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是那代人單調生活的一個縮影。父母親質樸豁達的人生雖已在歷史長河中度過,但那種不圖享受而淡泊名利的精神卻漸漸在我的身心中發酵着,讓我懂得生活中「甜酸苦辣」的真正含義,使我形成了凡事不攀比不擺闊而知足常樂的處世觀,朝認定的目標鍥而不捨地奮鬥着。 [1]

作者簡介

黃平主要從事散文創作,偶寫影評及隨筆等,海口市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椰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