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情(忽文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父母的爱情》是中国当代作家忽文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母的爱情
母亲曾有个未婚夫,民办老师,还是独生子,家有一处完完整整的四合院,属于高富帅。母亲的嫁妆备齐了,婚期定好了,就在新婚大喜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出现了变故。母亲所在的大队却拒绝开介绍信,那就意味着不能领取结婚证。究其原因,大队书记说,一个富农的女儿凭什么嫁那么好的人家?
父亲30岁那年,母亲25岁,媒人把他拉到了母亲面前,善意地提醒父亲把年龄瞒报两岁。老实忠厚的父亲张嘴就说出了自己的属相,本来就不满意的母亲坚决拒绝。后来,父亲的年龄一度成了母亲心里过不去的坎,大五岁是个很老很老的年龄,再加上外婆家住在县城边上,父亲却在县城西边十四里的陈村,穷乡僻壤,第一次见面以父亲垂头丧气大败而归画上了句号。
古训曰:母命不可违。人生经历丰富的外婆,一眼相中了父亲,母亲即使再委屈,面对39岁就寡居的外婆,只有服从。不过,母亲使了个小把戏,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要一辆红旗牌自行车。红旗自行车就是当时的宝马,价格不菲,本以为能吓退父亲,没想到父亲做到了。农历十一月十六,母亲被父亲用马车娶回了家。
母亲的嫁妆是一个装两把梳子的小匣子、一面梳妆镜,外加一个塑料暖水瓶。父亲的新婚家具是一把方桌,两把圈椅,一对座柜,外加两条褥子三条花被子。屋子太小,这些东西一放,也给人满满当当的感觉。
弟弟三个月的时候,奶奶宣布分家。父亲母亲分得自己住的小东屋和二百多斤口粮,一百多元债务。
母亲抱着我和弟弟哭。父亲说,上天饿不死瞎眼雀,只要我们勤劳能干,一切会好起来。
弟弟小,母亲不能挣工分,就天天带着我们姐弟俩去,割猪草,捡柴禾。为了多挣工分,父亲挑最苦最累的活干,午休间隙到车站做装卸工。
经过父母的辛苦努力,第二年日子就好起来了。母亲又喂了一头大肥猪,父亲高兴地说宰了吃肉。直到今天,母亲年年喂一头大肥猪,年年宰了吃。我们曾建议母亲把猪卖了,然后买新肉吃。母亲说,你父亲不吃鸡不吃鱼,就吃猪肉,若卖了他就舍不得买新肉吃,还是宰了吧。
日子虽然艰苦,但母亲能体会到来自于父亲的挚爱。对于女人来说,有个爱自己的丈夫,不就是最幸福的人生吗?(这就是过渡句,连接上下段,让人觉得转换自然,没有跳跃感。)
家门前有一条沟渠,两三米宽,从家里出门要过沟渠。父亲个子高,一跳就过去了,母亲过不去,每次都要绕行很远。细心的父亲为了母亲出行方便,找了两根柳木条,在沟渠上搭一座拱形小桥,母亲再也不用绕行了。春天,柳树发芽了;夏天,柳树长出了枝条,成为生机盎然的绿色拱桥。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河水静静地流淌,柳枝慢慢地生长,绽放着生命的绿色拱桥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见证着父亲对母亲平凡而特殊的爱。
83年,村中发放宅基地。父亲动了心,想盖一座新房子,对母亲说了想法,母亲也同意。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两人又开始省吃俭用,努力劳作。听说二十里外煤场的煤便宜,两人一商量,就拉着板车去拉煤。去的时候,父亲拉着空车,母亲坐在上面,边走边聊,滔滔不绝,美好的未来默默地在心里描绘着。来一趟不容易,两人傻傻地把钱全买了煤。回家还有二十多里路,装上煤的板车重达八百多斤,父亲个子大,有力气,能坚持。母亲身体弱,承受不住,气喘吁吁,脸色发白。看到路边的包子摊,父亲摸摸口袋,说还有遗漏的钱,就去买了三个包子。母亲吃了一个后,才意识到父亲说不饿是谎言,也骗父亲说,这包子肉太多,腻,吃不下去。出大力的父亲早已饿得不轻,一口吞下去后,才意识到包子是素馅,明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望着母亲笑笑,不愿意再吃了。母亲心疼父亲,让父亲吃,父亲不吃,推来让去,最后一个包子两人分了。后来母亲才知道,三个包子是父亲用他喜爱的玉石烟嘴和一箩筐好话换来的。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为了三个包子,给别人说一箩筐好话,可以想象,多么的尴尬。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我和弟弟先后成了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就劝父亲别干活,在家养老吧。父亲说,既然我干得动,就不想拖累你们,再说了,你们母亲有病,常年吃药,我出去活不管挣多挣少,都能减轻你们的负担。母亲也帮腔说,你父亲勤劳惯了,让他歇着会憋出病来。父亲依旧天天出去干活,母亲就尽心尽力地为父亲做可口饭菜,顺便照料那头大肥猪,让父亲从年头到年尾都能吃上最可口的猪肉。
作者简介
忽文静,固原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