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犏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犏牛
原图链接  


犏牛犏牛是牦牛黄牛杂交的一代种。分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产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质跟牦牛相比较差。在一定条件下,产肉量比牦牛要高,肉质也差于牦牛。


简介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分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产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质跟牦牛相比较差。在一定条件下,产肉量比牦牛要高,肉质差于牦牛。中国和苏联用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其种间杂种一代犏乳牛,不仅体型增大,役力更强,而且产奶性能也大大提高。但犏牛的不育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

形态特征

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

主要经济性状

繁殖力

普通牛与牦牛杂交, 所产生的F1代公牛无生殖能力, 虽有发育的第二性征, 性欲表现, 但睾丸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 回交的二代杂种公牛也不具备生殖能力, 只有到7~8代以后才有正常的精子, 但精子中仍有少数畸形精子;所产生的杂种母牛再与双亲的任一亲本公牛交配, 都具有生殖能力, 以海福特、夏洛莱、利木赞、安格斯和西门塔尔等公牛为父本, 以F1代母犏牛为母本进行杂交, 在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等方面都优于以母牦牛为母本。

产奶性能

母牦牛产奶受气候、生态、饲草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产奶量极低, 但如果牦牛与黄牛、肉牛、奶牛等杂交, 则能极显著地提高产奶量。高景福采用藏黄公牛与牦牛杂交, 其F1代母犏牛一胎次183 d的挤奶量共达到了659.39±41.34 kg, 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1.65倍;二胎次183 d的挤奶量共计达到834.45±27.69 kg, 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2.98倍;魏雅萍等在青海的共和县和玛沁县等地采用含1/2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血缘的杂种黄牛与牦牛杂交, 结果两地F1代犏牛150 d的产乳量分别为620.96 kg和618.80 kg, 极显著高于同条件下的牦牛。犏牛的产乳量虽然提高了, 但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高景福的测定表明, 杂种藏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别为 (4.71±0.66) %和 (5.41±1.18) %, 荷斯坦牛与牦牛杂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别为 (3.99±0.52) %和 (5.31±0.55) %, 均低于牦牛。伍红等研究发现, 四川红原、阿坝及若尔盖等地的母犏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为5.09%, 低于红原和阿坝县的牦牛, 高于黄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脂肪含量为5.31%, 低于红原县、阿坝县及若尔盖县的牦牛, 高于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乳糖含量与牦牛、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黄牛等的差异较小;另外, 母犏牛奶中的氨基酸含量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产肉性能及肉质风味

牦牛与其他牛种杂交后, 虽然杂种公牛表现为不育, 但杂交F1代犏牛的杂种优势在屠宰率、胴体体重、产肉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付永等研究表明, 犏牛的胴体重达到73.25±8.65 kg, 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牦牛;丁凤焕等研究发现, 1.5岁犏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79.30±16.13 kg、43.79%±3.08%和31.90%±2.97%, 分别高于牦牛的64.67±6.43 kg、42.50%±3.62%和31.67%±1.27%;代吉文毛等研究发现, 青海犏牛的胴体重和屠宰率为80.30±15.76 kg和43.01%±2.86%, 均分别高于牦牛的48.57±7.39 kg和42.47%±0.92%, 犏牛的净肉率 (32.20%±3.02%) 与牦牛的净肉率 (32.54%±1.26%) 比较接近。 [1]

犏牛的类型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奶牛等普通牛种通过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犏牛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藏酷特色的畜牧产业。根据牦牛在杂交组合中是扮演的角色不同,分为“真犏牛”和 “假犏牛”。牦牛扮演母本所生的叫“真犏牛”,公牦牛扮演父本所生的叫“假犏牛”。这里所谓真与假,只是个称呼而已。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犏牛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役犏牛等等。藏酷犏牛是肉奶兼用型犏牛,藏酷化改良是牦牛杂交改良的一个方向。 青藏高原地区地域生态类型是多样化的,人们对牦牛产品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些经济社会需求推动着牦牛不断改良进步,于是就形成了这些多种生态型的衍生牦牛种群。犏牛就是牦牛的衍生牛种,是牦牛种群不断创新结出的果实。在青藏地区的发展史上,犏牛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犏牛的作用和贡献甚至超过牦牛。可以说,如果没有犏牛,牦牛的价值,牦牛的贡献,牦牛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的作用都会大打折扣。

藏酷役犏牛

在青藏高原地区,牦牛是难以替代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牦牛就与黄牛杂交生产役犏牛。役犏牛不仅具有同牦牛同样的对高原气候环境的适应力,还具有较温顺易驾驭的优点,并具有适合成群集队而行的优势。在这些用于交通运输的牦牛中,牦牛与黄牛杂交而来的公犏牛是主力军和排头兵。

藏酷奶犏牛

在青藏高原的大中城市,由于人口集中,牛奶消费需求量大,仅靠产奶量较低的牦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社会消费需求的刺激下,牦牛就与奶牛杂交生产奶犏牛。于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奶犏牛就应运而生了。奶犏牛比牦牛产奶量大,产奶周期长,满足了青藏高原地区大中城市对牛奶不断增加的需求。这是牦牛对经济社会需求做出的积极反应,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和积极满足。

藏酷肉犏牛

在肉犏牛方面,西藏自治区山南等农区利用海拔较低的地理条件,利用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对牦牛进行肉用方向的杂交改良,通过发展肉犏牛,提高了牦牛的肉用生产性能。青藏农区靠犏牛还提供了大量的牛肉。事实表明,牦牛采取犏牛方式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同时也提升了牦牛的价值。

普通奶牛

普通奶牛原产于荷兰, 是由最壮的牛和最会产奶的牛杂交而成,世界各国都有引进饲养,奶牛性情温和、易于管理,但不耐热。工业化的养殖下,奶牛的运动量减少,相对的,体质较弱且较易生病。为保证奶的产量,可能还需要注射激素、催奶剂等。

犏牛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三代以内自然死亡。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产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质跟牦牛相比较差。在一定条件下,产肉量比牦牛要高,但肉质也差于牦牛。

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仅存的冰期动物,与企鹅、北极熊并称为世界三大源种物种,至今仍以原始自然的状态生存。进入红原需要翻越4000-5000米的高山,这种地理条件使黄牛等其他物种难以逾越,从而保证了牦牛的物种纯净,而物种纯净是保证产生优质A2蛋白的必要条件。格桑赫美的原产地在红原,因为红原是联合国认定的“中国湿地保护区”,格桑赫美的原产地是天然有机的,这里的牦牛奶质比其他地方更好。[1]



农繁牧养犏牛

青藏牧区以牦牛为代表的畜牧业谋发展,不能再围绕牧区兜圈子,要跳出牧区求发展。只有把农区与牧区统筹起来互补发展,才能找到出路。把农区与牧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牧区牦牛生产才能摆脱当前困境。由于牦牛繁殖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要把牦牛繁殖生产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农区。然后由农区为牧区提供用于育肥的公牛犊,并提供用于繁育的基础母牛。

在青藏农区建犊牛繁育场为牧区提供育肥犊牛

青藏牧区畜牧业生产有许多不可控因素,经常处于起伏波动的不稳定状态中,长期处在畜草矛盾尖锐的生态环境之中。青藏牧区冬季缺草少料天寒地冻,不具备牦牛繁殖生产的条件。所以,青藏牧区以牦牛为代表的畜牧业谋发展,不能再围绕牧区兜圈子,要跳出牧区求发展。只有把农区与牧区统筹起来互补发展,才能找到出路。把农区与牧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用农区的畜牧资源优势对牧区的困难进行了有力支援。这样牧区牦牛生产才能摆脱当前困境。牦牛繁殖与生长不同,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由于牧区环境条件严酷恶劣,不适合牦牛进行繁殖活动。农区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农区有较好的暖棚条件,能够满足母牛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棚圈条件。可以把牦牛的‘繁育阶段’与‘生长阶段’进行分拆, 把牦牛繁殖生产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农区。在公犊牛离乳后进入生长育肥阶段时,再由农区转移到牧区进行生长育肥。青藏高原地区除了拥有广阔的牧区,还有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农区,需要推行‘减畜’的是草原牧区,并不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为了给草原牧区减负,为了支援牧区顺利进行减畜,可以把牦牛冬季繁育活动从牧区转移到农区进行。将母牦牛冬季繁育活动由牧区转移到农区,将育肥牦牛犊在暖季盛草期转移到牧区进行,对不同生产环节在季节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对农区与牧区实行地域上的时空兑换。农区与牧区相比较,饲草料资源充足丰富,暖棚资源数量多条件好,推广普及的基础好。如果把牧区冬季的繁育生产转移到农区去,可以充分利用农区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条件,利用农区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利用农区暖棚资源充足的优势条件,在农区进行牦牛繁育生产。然后由农区对牧区进行牛源支持,提供用于育肥的公牛犊,提供用于繁育的基础母牛。形成以农区带动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局面。如果将农繁牧养模式推广成功,牧区在暖季里进行育肥的公牛犊,就可以由农区来提供。牧区所需要的基础母牛,也能够通过农区来解决。如果这种想法成为现实的话,牧区就可以把那些失掉种用价值的公牦牛杀掉,把那些生产性能低的母牦牛减掉。由于繁育生产任务大量地安排在农区,牧区就可以把多余的种用公牛减掉。由于可以从农区获得部分基础母牛,牧区即使少养一些母牛,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青藏农区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杂交生产犏牛

青藏农区的西门塔尔改良牛,是已经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具备对青藏高原的高度适应性,还具有较高的乳肉生产性能。是用来生产‘犏牛’的最佳母本,是青藏高原地区不可多得的优势牛种资源。利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与青藏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既具有良好的青藏高原适应性,也具有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产性能。缩短牦牛出栏周期,就是转变牦牛生产方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杂交改良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农牧区域结合来达到。由于牦牛是一个原始牛种,具有生长发育缓慢的遗传特征,缩短牦牛出栏时间需要进行杂交改良。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对低海拔牛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这是杂交改良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如果从低海拔地区引进良种牛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往往因难以适应青藏高原牧区高海拔的严酷环境而失败。因此,只有选择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才能克服杂交后代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障碍。。犏牛是一个新创意出来的牛种,是一个以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为母本,用野牦牛做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的后代牛。它们都是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严酷环境,还能够大大提升牦牛的乳肉生产性能。

以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为母本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最优秀的乳肉兼用牛。多年前,青藏高原的畜牧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将低海拔地区的西门塔尔牛引入青藏高原。经过多年培育驯化积累,已经成长为‘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具备对青藏高原的高度‘适应性’,所以,它是宝贵难得的优势畜牧资源。近年来,青藏农区不断加大黄牛改良力度。青藏农区在黄牛改良过程中,培育出了农区西门塔尔改良牛,并得到快速大量的推广,已经在青藏高原农区扎根落户。成为青藏高原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种,是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优势牛种资源。要对这一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做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让它为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来服务,让它为当地牧民增收服务。

用野血牦牛冻精做父本来源

野牦牛与家牦牛同源同种,野牦牛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严酷的自然选择,把弱势个体淘汰掉,把生长性、适应性、抗逆性等优良性状保留下来。所以,对家牦牛改良具有重要价值。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历时二十余年,育成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大通野血牦牛。野血牦牛生长发育速度快,其杂交后代产肉性能比同龄家牦牛平均提高20%以上。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与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具有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产性能。

犏牛的优点与用途

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农区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就是犏牛,由于犏牛中含有50%野牦牛血液,具有较高的青藏高原环境适应能力。由于犏牛中含有50%的西门塔尔牛血液,提升了肉乳生产性能。将农区繁育的犏牛输送到牧区饲养,既拥有较高的乳肉生产性能,也有较强的青藏高原环境适应能力。

把犏牛公犊提供给牧区进行二年育肥出栏

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也由于犏牛中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大大提提升了肉用生产性能。犏牛公牛犊生长快个头大,肉用性能较好,可以把它由农区转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区去,当做快速育肥牛来饲养。二年就可以实现育肥出栏,大大缩短饲养周期,既提高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青藏草原暖季盛草期极短,而冷季时间漫长达八个月左右。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天寒地冻,又缺草少料,黑灾白灾频繁发生,牦牛每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都要大量损失活重。越冬的次数越多,损失浪费的活重数量越大。缩短公牦牛的育肥时间,对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意义重大。公牦牛犊实现快速育肥出栏,商品畜就减少了越冬次数,就可以摆脱了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公牦牛通过快速育肥提早出栏,需要越冬的牲畜数量大大减少,仅有少量繁殖母畜和短期育肥的商品畜需要越冬,相应减少了冬季对棚圈草料的需求。牦牛缩短了饲养周期,既能保护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态,还能促进牧民增收增效,收到的是双赢效果。可以说缩短牦牛出栏时间,就是转变青藏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牦牛是青藏草原的主体畜种之一,解决了牦牛的发展模式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青藏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青藏农区利用本土优势畜牧资源,以农区西门塔尔改良牛为母本,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做父本,通过杂交繁育获得的‘犏牛’,由于含有50%野牦牛血液,提高了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还提升了肉乳生产性能。可以将‘犏牛’转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区,当做快速育肥牛来饲养,实现二年育肥出栏。这对青藏高原牦牛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对青藏草原减畜增效,对保护建设青藏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的农区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也可以大面积地种植产量更高的牧草作物。由于农区饲草饲料资源比较丰富,还有较好的暖棚设施条件,海拔也比较低。在这些优越条件下,母牛营养条件好,能够较早地及时地发情,可以提早采取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配种,牛犊也可以较早地出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青草季节。可以在青草返青之后,及时地将‘犏牛’的公犊转移到牧区去放牧饲养,进行快速育肥实现二年育肥出栏。为保护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态,需要采取措施对牧区牦牛进行减畜,如果青藏农区能够为牧区繁殖育肥用的公犏牛犊。牧区牦牛就用进行繁殖生产,不再需要用公牦牛进行本交,牧区公牦牛就成为多余之物,就可以把种用的公牦牛减掉。政府可以把农区的公牛犊买下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转移到牧区由牧户做架子牛来饲养,通过快速育肥实现二年出栏。这样,农区就成了牧区的繁育基地,实现了 ‘农区繁、牧区养’。优化了畜群结构,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

用犏牛母犊对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实行替代

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母犊,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其乳用性能与牦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还具有优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母牛资源。可以将部分犏牛母犊留在农区补充基础母牛,将部分犏牛母犊提供给牧区做基础母牛,对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区母牦牛实行替代,同时满足牧民的喝奶需求。 青藏高原草原生态问题是什么?是青藏草原的退化沙化鼠害问题,其主要人为因素是牲畜的超载放牧问题。保护脆弱的青藏高原草原生态,关键性措施就是禁牧和减畜。只有下决心把超载的牲畜减下来,才能逐步达到草畜生态平衡。由于牦牛是青藏草原畜牧业的代表畜种,所以,减畜要针对牦牛来实施,重头戏是围绕牦牛采取减畜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草原承载力过重的问题。 当前,在青藏草原上的牦牛群中,饲养着大量的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许多母牦牛已经失掉了饲养价值,白白消耗着宝贵稀缺的饲草资源,它们应该是减畜的重点对象。对牦牛实行农繁牧养生产方式,将牦牛繁育活动安排在农区, 提高了母牛的繁殖效率,。由于农区为牧区提供用来育肥的公犊牛。这样,就可以减少牧区母牦牛的饲养量。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母犊,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其乳用性能与牦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还具有优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母牛资源。可以将部分犏牛母犊留在农区补充基础母牛,将部分犏牛母犊提供给海拔更高的牧区做基础母牛,对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区母牦牛实行替代,同时满足牧民的喝奶需求。但是,即使可以把繁育活动由牧区转移到农区,农区也可以为牧区提供育肥牛源,牧区的母牛饲养量可以大大减少。尽管如此,牧区还需要少量养一些母牛。因为牧民有喝奶的习惯,不养母牛自家没奶喝,牧民接受不了。由于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可以充分满足牧民喝奶的需求,同时还能喂牛犊提供半奶或者全奶,有利于牛犊的生长于发育。

牧繁牧养犏牛

当前,青藏草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沙化问题,其中,牲畜超载过牧是重要原因。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说,需要给草原减负,通过减畜来减轻草原的压力。实现减畜增效目标,必须通过强化育肥缩短饲养周期,让犏牛公犊由7-8年出栏变为2年出栏。犏牛的杂交改良方案,能够改善青藏高原的畜群结构。犏牛杂交改良后代是犏牛。因公牛雄性不育,公牛无种用价值,只能作商品肉牛进行育肥。犏牛杂交改良采取人工授精冻精冷配,公牛就成为多余之物。放弃本交配种,完全可以省略大量饲养的公牛。公牛减少了,载畜量自然就下降了,大大减轻对草场的压力。藏酷公牛犊快速育肥出栏,畜群结构就能够优化,超载过牧就可以逐步缓解,畜牧生产也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犏牛实现二年育成出栏,必须大大提升育肥公牛的生长性能。对增重速度来讲,黄牛种间杂交大大优于牦牛种内杂交,野血牦牛尽管生长性能有很大提升,但与藏酷西门塔尔牛相比仍有差距。利用杂交优势提高家畜产肉性能,已成为全球肉业发展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远缘杂交效果更为显著。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双父本交叉轮交,也采取了种内杂交改良作用,利用野血牦牛提升牦牛血液的比例,提升其抗逆性和适应性。

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结合生产犏牛

用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对家牦牛进行杂交改良,生产犏牛的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年悠久的历史。其后代活重量、产肉量、产乳量均显著提高。用野血牦牛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在我国也已取得成功。用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做双父本杂交生产犏牛,是将二者集成在一起。把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实现集成创新。

用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做双父本

利用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通过种间杂交方式生产西杂牛,肉乳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高。公牛犊能够实现二年育肥出栏,提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效益,也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但是,到第二代之后,西杂牛对青藏高原严酷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生活能力下降。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引入野血牦牛做并列的双父本,进行种内杂交生产犏牛。由于野血牦牛种内杂交的参与,既提升了牦牛种群的生活力,还继续保持了较高的肉奶生产性能。对家牦牛进行犏牛方向的杂交改良,为什么要选择西门塔尔做父本?并且还是做第一父本。其理由和根据是,西门塔尔牛是世界上最最著名的乳肉兼用牛,它的乳用性能好,肉用性能也是强项。西门塔尔牛与家母牦牛杂交效果是好的,其后代(F1代)生长发育快,产肉量提高50%左右,产乳量提高2倍左右。用西门塔尔牛做父本改良藏牦牛,能够做到乳肉双收,乳肉皆优。

用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生产犏牛

用野血牦牛进行种内杂交,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经我国牦牛科学家的多年努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据文献报道,导入野血后牦牛的各期活重,产肉产奶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生活力与抗逆性也明显提高,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由于利用西门塔尔杂交生产的西杂犏牛,到了第二代之后,生产性能与生活力都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犏牛杂交改良方案,吸收继承了野血牦牛种内杂交技术成果。在引入西门塔尔提高肉乳生产性能的同时,也安排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进行交叉轮交。及时提升牦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低到30%以下,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

犏牛二年育肥出栏达到的目的

1、犏牛能满足群众对乳品的需求 藏民同蒙民一样,有饮奶习惯,奶是生活必需品,在生活中不能离开奶。为满足牧民对乳品的生活需要,内蒙草原的牛是乳肉兼用型,青藏高原的牛也必须是乳肉兼用型。所以,犏牛不仅要产奶,还要通过乳肉皆优的西门塔尔牛,来提高奶的性能,增加奶的产量,充分满足藏民对奶制品的需求。 2、犏牛能满足牛犊对母乳的营养需要 为确保公牛犊能够在二年育成出栏,需要让犊牛吃上母奶。需要采取增量的办法来解决。由于西门塔尔是乳肉兼用牛种,有较好产乳性能,其杂交后代产乳量显著提高,除满足牧民食用外,还能剩余大量乳汁供犊牛食用。 3、犏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在牦牛产品中,牦牛肉占整个牦牛的生物链比重大,特色显著商业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牦牛肉加工、储藏、运输能够采取工业化方式,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因此,需要突出牦牛的肉用价值,把肉当作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 通过犏牛产业化,缩短饲养日龄,在二年内出栏,保证了牦牛肉鲜嫩的优秀品质。从而对世界屋脊藏酷牛高端品牌产生有力支撑,进而实现品牌溢价、产品增值的目标。

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技术要点

1、推广普及人工授精技术 由于杂种公牛雄性不育,牧民放弃饲养本交公牛,必须采取人工授精技术。不论用西门塔尔做父本,还是用野血牦牛做父本,都需要使用商品冻精进行冷配。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在肉牛行业已是成熟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全球的优秀肉牛种子,得到高强度大范围的利用。 内蒙古草原牧区对土种牛的杂交改良,普遍实行冻精冷配,放弃了本交自然交配。这项技术在蒙族牧民中能推广普及,在藏族牧民中也一定能够推广成功开花结果。因此,成功地在牧民中推广普及人工授精技术是关键点,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基层建设人工授精站是突破口。 犏牛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杂交改良方式,利用商品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放弃本交自然交配,各地就不必建设数量众多的种牛场,用来繁育父本公牛。西门塔尔冻精国内外供应充足,青藏高原二万头野牦牛,是家牦牛复壮的遗传资源,野血牦牛冻精有青海大通种牛场来保证,基础母牛利用现有的家牦牛,将来还可以直接利用杂交牛的后代,无论处于哪个代次,双父本的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都能与之对应衔接。 2、提早在七、八月份进行配种 实践证明,犏牛产业化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对配种期的掌握。最佳配种期是7月份,这样,犏牛犊可以在4月前后出生,出生后离乳时即能吃上青草,获得当年完整的青草期。犊牛能够在气候温暖、氧气充足、青草茂盛的暖季,获得充足的营养,利用这个难得的条件实现生长发育。 待寒冷冬季来临时,犏牛犊已经提高了抵御寒冬的能力,为来年更快更好地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藏酷犊牛到第二年冬初屠宰时,获得了两个完整的青草季节,加之第二年的补偿生长作用,还有藏酷犊牛吃上了母乳以及舔砖补饲等措施,即可实现犏牛犊两年育成出栏。母牛产犊后也利用这个较长的青草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为再生产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利用暖季的天然草场,低成本地放牧饲养,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提早在七、八月份进行配种,使母牛能够在翌年四、五月份产犊。这样,商品育肥牛在生长期内,可以获得两个完整的青草采食季节,实现二年育成出栏。 3、对母牛进行催情补饲 由于高寒缺氧的生存环境,也由于缺草少料的营养条件,母牦牛容易出现不发情或假发情,受精率低,保胎率低等情况,影响冻精冷配的效果,制约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 因为母牛不发情或假发情,配种率低,流产率高等现象,都与营养缺乏密切相关。母牛在配种前,要进行催情补饲。母牛除了在催情期进行补饲,还要在怀孕期、哺乳期进行补饲。 针对青藏草原缺少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不足的特点,提高繁殖母牛的营养水平,要补饲非蛋白氮的尿素和糊化玉米。冬季采取“暖棚+青干燕麦草+舔砖”,暖季为“昼夜放牧+舔砖”。在青藏高原补饲精料,以营养舔砖最为合适,其料量小。料形整齐不零散,使用、储藏、运输都方便,易于推广普及。 3、让犏牛犊吃全奶 当地牧民为了食用,对母牛过多地进行挤奶,由于人从牛的口中夺奶,致使犊牛难以吃到全奶,处于半饥饿状态。牛犊在低营养水平状态下,影响了生长发育,限制了生产性能潜力的发挥。处于营养贫乏状态下的牛犊,生长速度慢,活重小,死亡率高。 让牦牛缩短饲养周期,实现二年育肥出栏,需要通过杂交改良,引入高生产性能的遗传基因。但这些遗传基因潜力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来保证。没有营养条件的保障,西门塔尔也好,野血牦牛也罢,它们的乳肉生产性能都无法发挥出来。根据专家研究结果,母乳哺食量的多寡,导致牛犊断奶体重的差异巨大,两者是成倍的悬殊差距。 牦牛犏牛都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犏牛犊吃母乳特别是吃全奶,对缩短饲养周期实现二年出栏意义重大。为解决人畜争奶的矛盾,在存量方式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增量办法来解决。 西门塔尔是乳肉兼用牛种,有较好产乳性能,其杂交后代犏牛产奶量比家牦牛提高两倍之多。除满足牧民食用外,还能剩余大量乳汁供犊牛食用。吃到母乳的犊牛营养得到保证,可以在二年内育肥出栏。 4、对犏牛犊进行补饲育肥 青藏草原缺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这里也不具备种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条件,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饲料。从外地调运又受运费成本制约。从成本的角度,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用大量精饲料来搞牛羊育肥。只能补饲非蛋白氮、糊化玉米等精料,如同给庄稼追施化肥。 青藏草原草种结构不均衡,缺少富含蛋白质的豆科牧草,同时能量也不足。犏牛也要补饲精料,同藏羔羊一样,也要补饲“膨化尿素+糊化玉米”。膨化尿素有针对性地廉价地解决了蛋白营养缺乏问题,糊化玉米提高能量饲料使用效果问题。 5、在暖季对育肥牛实行昼夜放牧 根据青藏高原草场季节性强的特点,犏牛的生长育肥,一定要抓住暖季,充分地利用暖季。暖季气候温暖,适合牛羊迅速生长发育。暖季是高寒草场牧草的生长季节,暖季牧草生长旺盛,产草数量多。牧草质量好,草场承载能力强,能满足牲畜大量采食的需要。草鲜嫩营养丰富,是犏牛生长育肥的黄金季节。在青草生长期,除精料补饲外,还要在青草期实行昼夜放牧。延长放牧时间,增加采食量,保证其在二年内育肥出栏。

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效果展望

1、通过减少公牛数量优化畜群结构 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都已成为成熟技术,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都有商品冻精,都能满足生产需要。在生产实践中,牧民可以利用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生产繁育。放弃了本交自然交配这一传统繁殖方式。不再饲养多余的公牛。草畜承包到牧户后,牧民的种公牛多在本群中选留,近亲繁殖严重。良种公牛少,公牛利用不合理等,导致了家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增重缓慢等退化现象。由于杂种牛雄性不育,杂种公牛无种用价值,因势利导地将其作为肉用商品牛,在二年内育肥出栏。这样牧民就优化了畜群结构,牧民饲养的都是基础母畜,还有育肥过程中的商品畜,杂种公犊就成为青藏高原肉牛生产的主体。通过二年育成出栏技术措施,使草原载畜量下降,减轻了高寒草原的压力,保护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2、用犏母牛犊做牧区的基础母牛 西门塔尔不仅是良好的父系品种,也具有良好的保姆性和哺乳能力,它的杂交后代也是非常好的母系。杂种犏牛母犊继续留作基础母牛,供繁殖使用(杂种牦牛仅雄性不育,母牛仍有正常的繁殖力),不会造成母牦牛数量的减少,能保持牦牛种群数量的稳定。犏牛模式,由于各代次杂种牛,都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对母系的性能也进行了提升,积累储备了较好的改良效果。犏牛模式,会逐步地把家牦牛种群转型为改良牛群。经过若干代次之后,青藏高原牦牛种群,将成为既适应高寒草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同时商品率也较高的改良牛群。届时,犏牛的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优点,也会显现出来,受胎率、成活率会提高,而难产率会自然下降,逐渐成为一个优良又成熟的种群。 3、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有利于牧民增收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季节性减员,让牦牛犊实现二年出栏。饲养过程中仅经历一个冷季,有效地利用了二个暖季生长,减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损失,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有利于牧民增收,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有利于生态保护 由于推广普及人工受精技术,用人工受精替代公牛本交,把多余的公牛转型为二年育肥的商品畜。缩短了牦牛的饲养周期,优化了青藏高原畜群结构,有效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 5、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提升了产品价值 犏牛取食世界屋脊草原上的天然牧草,青藏高原紫外线照射强。藏酷牛取食的牧草,都经过紫外线严格消毒。所以,藏酷牛肉是绿色有机食品中的金牌冠军。犏牛公犊二年育肥出栏,肉质变得鲜嫩,品质得到提升,价格得到提高。

犏牛生产中的问题

1 犏牛养殖管理亟需加强 的犏牛养殖模式依旧延续过去牦牛放牧模式进行, 养殖效益较低。犏牛产犊后生产负荷较重, 在其本身生长速度较快, 营养需求旺盛的情况下, 得不到充分的饲料和矿物元素保障, 导致冬季死亡率较高。 2设施设备落后 针对犏牛饲养管理的设施设备较为落后, 巷道圈、挤奶机等设施设备普及率较低。犏牛在产奶量较高的情况下, 增加了牧民的劳动强度。此外, 集中饲养的舍饲圈舍、牧草种植基地缺失, 饲草料的收割、粉碎、搅拌、投喂设备等在藏区犏牛饲养中配套不完善, 亟需加强引进。 3 改良品种较为单一 使用的改良品种主要是荷斯坦冻精和西黄牛自然交配, 这两种模式的后代犊牛初生重都在20kg以上, 与牦牛10kg左右的初生重比大了很多, 导致难产率提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小型牛种冻精进行改良, 如:娟姗牛和黑安格斯牛。 4 改良技术还需改进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较为成熟, 牦牛与黄牛在发情期, 发情鉴定, 生理生化指标上均有差异, 在牦牛改良过程中使用的同期发情技术效果不明显, 配怀率较低。此外针对牦牛的早期孕检技术还不准确和完善, 亦或是操作难度大, 危险系数高, 需要加强研发针对牦牛改良配种过程中的轻简化技术。 [2]

相关视频

《农广天地》千米落差话犏牛

标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