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狮子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硬骨鱼。[1] 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背部有毒棘,胸鳍羽状,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上颌中央有一凹刻。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 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会在在桥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性格孤僻,喜独居。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繁殖为卵生。分布海域为印度洋及太平洋、大西洋。

中文学名: 蓑鲉
拉丁学名:Pterois volitans
别  称: 狮子鱼、火鸡鱼、火鱼、魔鬼蓑鲉
: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鲉形目
亚 目:鲉亚目
科:鲉科
亚 科:蓑鲉亚科
属:蓑鲉属
种: 蓑鲉
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

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侧线高位,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有黑色斑点。
背部有13根毒棘。背鳍很高,鳍棘细长,鳍膜深裂;胸鳍羽状,甚长大,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14枚;腹鳍胸位;臀鳍6-7枚,刺有3根;尾鳍圆形。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
有1跨脸颊的骨质脊和部分覆盖眼和吻的襟翼;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颌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颌和犁骨具牙,腭骨无牙。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

栖息环境

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会在在桥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活动深度范围通常为1-50米深,但也有栖居于深海300米左右的蓑鲉。

生活习性

行为:夜行性,海水鱼,夜晚于黑暗的水中缓慢地起伏背部和臀部的鳍条进行游动,太阳升起后则会躲藏于珊瑚及岩石的阴影中。
白天休息时会将头部低下,完全静止不动。同伴之间交流通过触觉、气味及分泌化学物质。
性格孤僻,喜独居。 当遇到危险时,蓑鲉会尽量张开长长的鳍条,使自身显得很大,同时用鲜艳的颜色警告对方。如果遇到同样胆大的鱼,蓑鲉就会不停地伸缩全身的鳍条全身的鳍条,一会展开,一会收回。即使该种掉入掠食者的口腔内,掠食者也会因为蓑鲉全身的鳍条而难以进行吞咽,将它吐出的时候还会被毒棘刺伤,导致中毒。

食性

蓑鲉处于珊瑚礁环境中食物网的最高级别。主要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幼年蓑鲉每天进食5.5-13.5克,成年蓑鲉每天进食14.6克。一条成年蓑鲉每年会吃掉等同于其自身体重8.2倍的食物。
日落时分是蓑鲉的最佳捕食时间。在该时间段,所有的鱼及无脊椎动物都会回到其休息的地点,夜行性鱼类则出来觅食。因为周围的动物都已经准备休息,所有蓑鲉不需要耗费过多精力去寻找猎物。通常该种会静悄悄地在珊瑚礁周围游动,不经意间突然进行攻击并捕捉受害者。当蓑鲉企图猎食小鱼的时候,通常会展开胸部的所有鳍条来遮住自己尾鳍的运动,加上自身鲜艳的颜色与珊瑚礁背景融为一体,猎物就不容易受到惊吓。从而令捕猎变得更容易。
蓑鲉以大口吞噬的方法袭击猎物。由于此过程太过迅速而圆滑,与受害者一同的其他鱼可能都没有反应过来。因此蓑鲉可以继续追捕其他不知情的鱼。
该种有时也会在空旷的海面进行捕猎。其会在离水面20-30厘米深度的区域观察小鱼群,当小鱼群跃出水面企图躲避另一位捕食者时,蓑鲉会游到它们的下方等待它们落回水中,然后进行攻击。
如果两条雄性蓑鲉在捕食时相遇,那么更具有攻击性的雄鱼会变暗自己的体色,并将自己的毒棘指向另一条雄鱼。而弱者则会折起胸鳍,然后游走。

分布范围

该种自然分布的地区有: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库克群岛,沙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吉尔伯特岛,基里巴斯岛岛,凤凰岛),韩国,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贝克岛,莱恩群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
该种自然分布的海域为:东印度洋,东、西太平洋中部,西南、东南太平洋。

种群现状

蓑鲉在其原生地内分布广泛。且被引入西大西洋,在那里该种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没有已知的严重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

保护级别

蓑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參考來源

  1. 狮子鱼概述(附图),观赏鱼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