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卓祺 |
---|
图片来自立场新闻 学历 香港大学及英国雪菲尔大学 性质 教授
|
王卓祺MH
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荣誉勋章,表扬对低收入阶层民生问题意见的贡献。
经历
王卓祺出身于贫穷家庭,早年居住在鸭脷洲海怡半岛前身的石屋位置。他在1960年以插班生身份入读香港仔圣伯多禄学校的二年级。之后在1970年毕业于圣伯多禄中学中五年级。因该校当年未开办预科,王卓祺在1970年至1972年期间于早上任职政府文员,晚上到现时已迁拆、座落湾仔的文理书院夜校修读预科。他的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一般,仅仅可以有资格升读预科。但在预科公开试中由于成绩不错可以入读香港大学。他其后在香港大学及英国雪菲尔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社会工作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劳工教育、青少年工作、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行政管理。1989年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为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巴斯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8月1日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2009年至201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1]
研究专长
王卓祺教授专长为社会政策比较研究,贫穷线及社会保障、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主观福利及管治指标研究,中国福利及医疗改革。学术著作包括编著《东亚国家和地区福利制度 : 全球化、文化与政府角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两岸三地社会政策 : 理论与实务》(王卓祺、邓广良、魏雁滨,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7),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 : 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sation (Walker, Alan, and Wong Chack-kie eds., Bristol : Policy Press, 2005),Poverty monitoring and alleviation in East Asia(Kwong-Leung Tang and Chack-Kie Wong, eds., New York :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3),China's urban health care reform : from state protection to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Chack-kie Wong, Vai Io Lo, & Kwong-leung Tang,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6)等专书及一百多篇学术期刊著作及专业论文。
研究项目
王卓祺教授在2010年4月公布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主持的“香港和谐社会”民意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香港大多数市民赞成以“社会和谐”为社会发展路向,2010年同意/非常同意香港是和谐社会的受访者只有26.5%,比2008年的37.5%及2006年的37.8%显著下降。民意首次确认香港不是一个和谐社会。2010年,七项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两年前全面恶化,尤其是政治纷争及官民矛盾。有25.9%受访者同意/非常同意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应诉求,比2008年21.4%多了4.5百分点。以2009年六百万成年人口估计,即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认同激烈对抗方法。王卓祺认为,该调查结果反映香港贫富悬殊问题严重和小市民与大财团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担心香港民怨即将“爆煲”。此调查结果引起媒体广泛报导和讨论。 [2]
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包括港大学生会《学苑》总编(1973-74)、论政团体《汇点》创会秘书及副主席(1983-87),长春社、绿田园、香港青年奖励计划、玛嘉烈医院及葵涌医院医务委员会委员、新家园协会等义务工作及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
时事评论
2014年12月22日,王卓祺在接受电台访问时指,目前战后第三代港人本身的生活环境、朋友圈子均“去中国化”,缺少了传统,也没有跨代交流。他举例,过去小时候看粤剧、京剧、黄梅调,透过国家苦难造成国家认同,如今节日却无认识中国传统,“中秋节现在不会讲元朝历史”,“不会庆祝七巧节”、“只有情人节”,中文科也没有范文。认为香港社会最大问题是缺乏忧患意识。[3] 2015年1月,他在明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对青年态度及子女教养是大学问、大问题。今天在后占领时代,我们更应严肃处理及面对”。并认为目前香港应“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优势。”而“中国传统的养分不少”,“回归中国传统是香港及中国的出路。”[4]
学术专著及论文
Walker, Alan & Wong, C. K.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burden of welfare in china and the west,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38(1): 1-26.
Walker, Alan & Wong, C. K. (eds.). 2005.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sation. Bristol: Policy Press.
Wong, C. K. 2008. Squaring the welfare circle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Lessons for governance in social policy, Asian Survey, XLVII(2):323-342.
Wong, C. K. 2013. The evolving East Asia welfare regimes: The case of China,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nto the Next Stage (Zhao Litao ed.), pp. 207-229.London: Routledge.
Wong, C. K. & Shik, Angela W. Y. 2011. Renewed Concep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Governance, and Citizenship - Evidence from the Study of Chinese Perceptions in Hong Kong.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5:1-19.
Wong, C. K. & Wong, K. Y. 2005.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 in Social Citizenship: Some Insights from an Attitude Survey in a Chinese City.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9(1): 19-34.
Wong, C. K., Wong, K. Y. & Mok, B. H. 2006.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etal condition and social policy – the case study of a rich Chinese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8:405-428.[5]
影片
参考文献
- ↑ 政府宣布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任命.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布香港和谐社会民意研究项目调查结果.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 ↑ 王卓祺:青年用fb自恋失败 生活去中国化.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 ↑ 王卓祺﹕“生于忧患”的青年世代.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王卓祺 Wong Chack Kie.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