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境界含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境界含義王國維是清末明初群英薈萃的中國文壇中一個代表。他的代表作《人間詞話》可謂是家喻戶曉,特別是書中講述的人生的三大境界,讓很多讀者對其深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了一一解讀《人間詞話》人生三境界的含義。[1]
《人間詞話》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株光華燦爛的奇葩,是王國維接受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折射出的光芒,無人可及。
詞話的第一部分提出「境界」這一批評概念,作為全部《人間詞話》理論的始發點,接着又引出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造境」與「寫境」這兩組批評話語,並區分了它們不同的審美特徵。這9則詞話寥寥數語,卻是這一理論專著的綱,後面的論述全部圍繞這一核心——「境界」,來探求文學的本質規律。第二部分是實際批評。10—52則按照時代順序,評論了李白、歐陽修、蘇軾、陸游、辛棄疾、納蘭容若等人的詞作.。第三部分是結論部分,即總括前述內容,整體給予說明。
「境界說」是王國維美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對於王國維提出的「境界說」理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意境」,以及西方文論中的「形象」、「典型」等理論範疇之間的淵源、影響,學術界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縝密的闡釋,並完成了大量廣博、詳致的研究課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
王的治學第三境界是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啓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能引申這個方面來,王國維的高明自為必說。
「境界」在現世人生中的虛無難覓卻註定了王氏人生信仰的徹底崩潰和生存絕望,由此造成他的「人生末路」。作為歷史人物,王國維是複雜的矛盾的。一方面,他是大學者,堪稱一代國學大師;可在政治上他卻是封建社會的衛道士,以清朝遺老而自居。
或許王先生早已大徹大悟,看透世間的一切,實現了自己的人生三境界,最終以常人難以理解的方式告別世界。於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投水自盡,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其言何等之善。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戰慄和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難解之謎,當時的一些清朝遺老把王國維比作屈原懷忠而自沉汨羅。梁啓超說「若說先生在學問上的貢獻,那不是為中國所有的而是全世界的」 ,《清史稿》還為他立了個「忠義傳」,一向苛以譽人的魯迅先生認為「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