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明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明庥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Wang Mingxiu
出生 1932年03月12日
湖北省宜昌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樹木遺傳育種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概論》

王明庥,1932年3月12日出生於湖北枝江,林木遺傳育種學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1950年王明庥進入武漢大學農學院學習;1953年進入華中農學院林學系學習;1957年前往莫斯科林業學院學習;1961年研究生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之後回到中國,進入南京林學院林學系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93年擔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1996年被評為江蘇省高校重點學科優秀學科帶頭人;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0年獲得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3]

王明庥長期從事森林遺傳學、林木遺傳改良的教學和科學研究 。

人物經歷

1932年3月12日,王明庥出生於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高中時就讀於原沙市三中。

1950年7月,王明庥進入武漢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5月,王明庥進入華中農學院林學系學習。

1954年7月,王明庥大學本科畢業後,畢業後任院團委副書記。

1956年7月,王明庥進入北京俄語學院,學習俄語。

1957年10月,王明庥前往莫斯科林業學院學習。

1961年5月,王明庥從莫斯科森林工程學院研究生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之後回到中國,進入南京林學院林學系工作,先後擔任助教(1955年至1961年)、講師(1961年至1978年)、副教授(1978年至1986年)、教授(1986年晉升)。

1982年1月至1984年1月,王明庥擔任南京林學院副院長。

1984年1月至1993年1月,王明庥擔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 。

1994年5月,王明庥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隸屬於農業學部(林木遺傳育種)。

1996年,王明庥被評為江蘇省高校重點學科優秀學科帶頭人。

1999年,王明庥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5年,王明庥被評為武漢大學第四屆傑出校友。

2011年2月26日,王明庥獲得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王明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明庥主編了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和實用的《林木遺傳育種學》。自七十年代以來,系統開展了南方型楊樹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的研究。針對中國黃淮、江淮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條件,解決了大規模選育和推廣適生優良品種,並相應改變了楊樹栽培的方法,創立了新的栽培模式,使工業原料林資源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成為了當地新興的支柱產業。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現有遺傳資源評價的結果及開展雙列雜交,創造新種質,選育新品種,同時通過楊樹功能基因組及分子育種的研究,對栽培的南方型楊樹在速生性、木材品質、適應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做進一步改良 。

學術論著

王明庥主編教材和出版專著4本,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 。

2014.01 《王明庥文集》,王明庥著,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 《南方型楊樹培育技術》 ,王明庥等編著, 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4 《林木遺傳育種學》, 王明庥主編,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9.01 《林木育種學概論》, 王明庥主編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主要事跡

潛心林木遺傳育種基礎理論研究   

在南方型楊樹推廣利用的基礎上, 對楊樹遺傳改良關鍵技術的基礎理論, 王明庥及其所領導的課題組, 從群體一個體一細胞一分子水平上進行了系統研究, 他從不拘泥於已有的知識, 不斷拓寬新的研究領域, 時刻把握住學科發展的脈搏, 展示出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為縮短育種周期, 加速育種進程, 重點突破生長、干形、材性、抗性的多性狀聯合改良的理論和方法, 以及材性和抗性早期的測定理論和方法做出了貢獻。 為了改良楊樹的木材品質, 在揭示木材品質遺傳變異動態變化的基礎上, 他利用幼-成年相關原理, 在經濟成熟期之前對材性作出預測並進行選擇, 通過對12個性狀的表型變異係數、遺傳變異係數和遺傳力等遺傳參數估算以及剖析各性狀之間遺傳相關分析, 提出了理想的選擇年齡、選擇性狀和選擇效率。 他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測定了楊樹雜種及各無性系的磷脂酰甘油(PG)相變溫度, 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了PG分子種的組成, 探討楊樹的抗寒機理並改良了抗寒性。 王明庥在育種過程中, 強調理論緊密聯繫實際, 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各性狀遺傳變異規律的基礎上, 他利用美洲黑楊遺傳資源, 改良了中國鄉土楊樹, 並選擇了一批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和適應各種自然條件的楊樹新無性系, 同時在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已大面積推廣。 王明庥的研究室是國內最早開展的楊樹原生質體培養、基因轉化及基因組研究的實驗室, 已獲得了美洲黑楊×小葉楊的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及轉基因植株。他還利用分子標記研究了青楊全分布區群體間和群體內的遺傳變異規律和美洲黑楊優良家系分子標記的遺傳變異與數量性狀的相關性, 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已取得重大進展。這些研究領域均屬學科的前沿, 並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論文。


重視學科建設 面向經濟建設   

60年代初, 他就與葉培忠老師一道從事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建設。當時, 中國的林木遺傳育種處於起步階段, 既沒有現成教材, 又沒有專業教師, 他一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一面編寫教材、講義。1973年, 他編寫的《樹木育種學》成為當時一本適合於林業高等院校的教材。1980年主編的《樹木遺傳育種學》、1989年主編的《林木遺傳育種學概論》這兩本教材也均被多所高等林業院校採用。 王明庥認為搞好重點學科建設是高等院校辦學水平、辦學特色的重要標誌。作為學科帶頭人要建設好一個學科, 不僅思想要有明確的導向性, 而且要有較大的跨度, 同時還要把握好學科發展的脈搏。學科要選准研究方向; 要有一支勇於創新、充滿活力、團結善戰的隊伍; 只有這樣才能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果。因此, 王明庥始終把學科建設擺在突出地位。在確定研究方向和選擇科研課題時, 積極爭取那些對經濟發展以及學科理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60年代, 他首先致力於油茶的研究, 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寫出了《江西宜春地區油茶良種的選育》等有重要影響的論文。70年代, 他把研究方向轉向了黃淮海地區改良南方型楊樹無性系, 發表了《黑楊派基因資源及良種選育的展望》、《我國楊樹良種選育進展》、《黑楊派六個現代無性系在江蘇引種試驗報告》等多篇有重大影響的學術論文。他積極支持研究室老師從事杉木、馬尾松遺傳改良的研究, 杉木、馬尾松、楊樹是中國東南部的重要造林用材樹種, 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長期不懈地努力, 對上述3個重要樹種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形成了學科的特色。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 與他重視學科建設, 和在他周圍有一個團結互助、相互學習、學術思想活躍的集體分不開的。同時, 他十分重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從不墨守陳規, 善於組織多學科的協作攻關。在王明庥帶動下, 各學科間互相合作, 共同攻關, 推廣成果, 為蘇北地區脫貧致富開闢了廣闊前景。南京林業大學的林木遺傳育種學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已成為國內外林學界有重要影響和較高聲望的學科。


獻身林業教育 不斷開拓進取   

從60年代初開始, 王明庥在幾十年教學工作中, 辛勤耕耘、治學嚴謹、誨人不倦。雖然他教的課, 常常是自己編的講義、教材, 講自己的研究結果; 雖然他已教了幾十年的課, 但每次上課他都要用超出課時十倍或幾十倍的時間認真備課, 不斷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 不斷補充新內容。他認為科學在不斷發展, 知識在不斷更新, 他每次都儘可能地帶着新內容, 站在講台上講課。在教學方法上, 他也一直不斷探索改進。他認為理論本來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學理論就是為了在實踐中應用、在研究中少走彎路。大學生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 更是思維方式、技巧技能的訓練。他在教學中, 除了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外, 更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他常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他親自帶學生做實驗, 讓學生從實驗中理解理論, 在實驗中鍛煉動手能力。也常帶學生到試驗基地去實習、調查, 增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自覺性, 王明庥堅持身教重於言教, 強調教師的表率作用。他上課從不遲到早退, 也不點名, 不會有缺課的學生, 相反有時有慕名前來旁聽的學生。每次上實驗課, 雖然有助手, 而這些試驗他以前做過無數次, 但他必親手再預做一次。對待學生要求嚴格, 從來不准學生遲到早退、不准學生作業馬虎潦草、不准學生對實驗結果胡亂預測。他常對學生講, 對待科學要一絲不苟, 來不得半點虛假。 教書不忘育人, 作為一名專業教師, 他不僅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 而且還教學生如何做人, 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林業, 樹立為林業事業而奮鬥的遠大目標。他常與學生促膝談心, 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 並給予正確引導;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每當學生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論文, 他總是倍加讚許並盡力推薦發表。凡是他教過的學生, 尤其是研究生, 大都從他身上學到嚴謹治學的態度、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對待工作敬業奉獻的精神。經他培養的學生也大都具有獨立工作和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 1984年被任命為校長後, 面對繁重的行政工作擔子, 他決心從頭學起, 向老同志和全校師生員工學習, 學習黨的政策和政府的法令, 學習組織管理方法, 學習領導科學和群眾路線, 並對學校的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 他很快提出了學校的發展規劃和當前改革的計劃, 堅持面向經濟建設的辦學方向,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通過銳意改革, 使學校充滿活力和生機。由於夜以繼日的工作, 使他的腰、膝關節染上了久治不愈的頑疾, 但他仍常常抱病工作到深夜。 在「文化大革命」中, 學校的工作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80年代初正值全國處於「撥亂反正」時期, 學校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很不健全, 工作的隨意性大, 王明庥花了很大精力進行學校各方面規章制度的建設, 逐步做到有章可循, 使從嚴治校有了依據。不管公務如何繁忙, 身為一校之長的王明庥, 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去課堂、教研室、實驗室, 聽取老師們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儘量現場解決問題。同時也常去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走走, 了解學校管理中的問題, 與青年學生談心交朋友。起初很多學生不認識校長, 漸漸地校園裡學生們主動同他打招呼的多了, 學生們把他不僅僅看作是領導, 而且看作是朋友和老師。由於他的努力, 在不太長的時間內, 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學校走上規範管理的軌道。通過校風、學風建設, 為全校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鑑於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為了使學校能適應這一重大轉變, 並求得發展, 王明庥主持進行了一系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 使學校在辦學, 立足林業, 面向市場和地方經濟建設方面有一定進展, 進一步向多科性、綜合性的方向發展。通過引入競爭機制, 促使思想活躍、具有開拓精神的一大批優秀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緩解了當時教師年齡結構中的「斷層」問題, 同時在教學、科研和後勤管理等方面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 使學校各項工作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選育楊樹優良品種 為開發黃淮海平原做貢獻   

20年前的黃淮海平原, 土地多鹽鹼、人窮、樹也少, 森林覆蓋率只有42%。即使有樹也是鄉土樹種刺槐、柳樹、桑樹、榆樹等, 這些樹大多沒有經過改良, 遺傳品質不好, 不但生長慢而且病蟲多, 經濟利用價值不高。由於毀林開荒等原因, 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下放蘇北農村接受「再教育」的王明庥, 看在眼中, 急在心裡。他深知治理黃淮海平原、發展農業, 離不開林業科技的配合, 從此王明庥把精力集中在為黃淮海平原的開發而選育楊樹優良品種上。他首先對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調查研究。黃淮海平原地區氣候溫和, 土層深厚、通氣性好、地下水位適中, 王明庥認為該地具有適宜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人工林的條件。時值1972年, 中國林業代表團從意大利帶回美洲黑楊幾個無性系, 分給了南京、北京、武漢3處科研部門培育。當時中國對美洲黑楊的研究還是一個空白, 他憑藉着對黑楊派樹種遺傳資源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學術造詣, 並廣泛查閱大量國內外科技文獻, 預測到美洲黑楊南方遺傳資源對中國江淮平原的重大潛在價值。他立即利用學校雄厚的學術研究力量, 組成精幹的隊伍,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培育、繁殖、測定、篩選, 對新品種的生長節律、生長量、發枝情況、抗病性、生長要求的溫度、濕度等進行測定, 選育出適合中國黃淮海平原自然條件的4個南方型楊樹品種。這些楊樹生長快、抗病性強、材質好、經濟價值高, 一般10年左右成材, 主幹超過30米, 胸徑達40~50厘米, 創造了中國楊樹人工林生長的最高記錄。1979年該項目通過了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林業部組織的專家鑑定。為了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王明庥和他的課題組緊接着又開始了艱苦的推廣工作。他通過不倦地宣傳實驗示範點新品種楊樹的生長表現, 用事實和樣板說服群眾, 同時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 編印通俗易懂的科技資料, 對農民進行種植技術的培訓。經過幾個寒暑的努力, 南方型楊樹新品種終於在江淮平原大面積試驗推廣成功。目前黃淮海平原高聳挺拔的黑楊多達50萬公頃, 不僅改變了這一地區樹少、樹種單調的狀況, 而且不使農田受颱風、龍捲風、乾熱風、暴雨的侵害, 同時也逐步地改善了江淮平原的鹽鹼土質。據資料統計, 僅江蘇省推廣楊樹約50萬公頃, 14797萬株, 每年新增效益10多億元。楊樹資源的豐富也帶動了當地加工業發展, 先後建起楊木加工區多處和大小加工廠上百家, 已成為江蘇泗陽、沭陽、漣水、灌南、睢寧等縣的支柱產業。在平原農區建立如此大規模的森林資源及其加工產業, 在國內外也是不多見的。 黑楊南方型無性系的引種和推廣, 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國際著名楊樹專家、加拿大萊克海大學法門教授在美國雜誌上撰文, 高度評價了此項成就。日本林學家小林博士率團來華考察後, 發起成立了旨在推動與中國合作開發楊樹的協議會。王明庥主持的科研成果也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王明庥本人榮獲了國務院授予的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黃淮海農業開發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並受到國務院的表彰獎勵和李鵬總理的親切接見。

人才培養

高校建設

王明庥根據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林業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學校由單科性向多科性發展的思路,倡導多學科協同推進科學研究和跨學科培養人才,並在工作中圍繞林業產業需求建立了跨學科的科研團隊 。

編寫教材

1973年,王明庥編寫了《樹木育種學》,成為當時一本適合於林業高等院校的教材,1980年主編的《樹木遺傳育種學》、1989年主編的《林木遺傳育種學概論》這兩本教材也均被多所高等林業院校採用 。

榮譽表彰

1994年5月,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農業學部)。

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江蘇省首批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王明庥

社會任職

1981年1月至1993年1月,中國林學會 常務理事,副理事長[4]

1985年1月至1992年1月,江蘇省科協常務理事

中國林學會第五、六屆常務理事、第七屆副理事長,兼任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林學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林業專業評委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常委。

人物評價

王明庥率領課題組潛心林木遺傳育種基礎理論研究,在楊樹培育理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後選育出了"楊樹新品種NL-80105、NL-80106、NL-80121",連續獲得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獎,為開發黃淮海平原做出了重大貢獻 。(南京林業大學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