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熙鳳的判詞解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熙鳳判詞

所謂的判詞有兩種意思,其中一種就是「斷語、結論」的意思,在名著紅樓中幾個重要人物都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判詞,而且這些判詞往往是對這個人比較隱諱的概況。那麼王熙鳳判詞是什麼呢?她的判詞和王熙鳳的結局有什麼聯繫之處嗎?

紅樓中王熙鳳判詞是這樣的: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鳳的判詞是什麼及其解讀

王熙鳳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只可惜所生處的年代是在末世,其中的「凡鳥」暗指的就是鳳。第二句可以理解為大家都知道王熙鳳有這樣的才能,都很愛惜她。第三句話說的是她的丈夫從結婚以來對她的態度轉變的過程,從最開始的聽從到之後變得很冷淡甚至是命令她,一直到最後面臨被休的結局。最後一句話就是說更可悲的是她最後只能哭泣着回到娘家。

紅樓夢曲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費盡心機耍弄聰明,反而算掉自已性命。生前弄權術致使心力交瘁,死後留牽掛還顯現出性靈。原指望家庭富貴人口安寧,最終落個家破人亡各逃生。半輩子殫精竭力枉費心。恰似那悠悠晃蕩夢一場。好像是忽喇喇大廈傾塌了,好像是黑蒙蒙油干燈滅盡。呀!一場歡喜忽然悲變痛。唉!世間禍福終歸難斷定!

這首曲子是寫王熙鳳的。曲子主要寫王熙鳳耍盡權謀機變,弄得賈府一敗塗地,也害得自己落了個「悲辛」的悽慘下場。

王熙鳳是賈府的實權人物。她主持榮國府,協理寧國府,而且,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中,更識得她交通官府, 為所欲為的階級本性。

曲子開頭的兩句道出了王熙鳳及其所代表的貴族階級走向沒落的必然命運。宋代黃庭堅《牧童》詩末兩句云:「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裡的「機關用盡」,是諷刺那些不顧一切費心機、弄權術去追名逐利的達官顯貴。王熙鳳正是這一類耍盡陰謀機變,權欲、貪慾極度膨脹的剝削階級人物。曲子這頭兩句,用嘲弄的口氣,概括了賈府「女霸」王熙鳳的為人和結局。

王熙鳳生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陰險毒辣,製造了許多罪惡,確是到了「心已碎」 的地步,但結果還是樹倒猢猻散:「家亡人散各奔騰」。

賈府的衰敗,是封建地主階級必然滅亡的封建社會「末世」所註定的。因此,無論王熙鳳如何的「聰明」,如何的「機關算盡」,都不能支撐賈府這座即將傾塌的「大廈」,更不能挽救四大家族乃至整個封建地主階級「似燈將盡」的歷史命運。曲子唱出「一場歡喜忽悲辛」,即是王熙鳳一生遭遇的總結,也可以說是封建社會「末世」的輓詞。

曲子最後唱道:「嘆人世,終難定!」這是作者的感嘆,作者把王照風的悲劇結局和封建家族的沒落,歸之於人世禍福難定,卻是作者局限性的反映。

這支曲子,用語生動形象,很有特色。開頭兩句,語帶嘲諷,突出王熙鳳「弄權」的顯著特點,以及她自食惡果的必然命運。作者還用迭詞對句的形式,使要表達的思想更加鮮明。用「意懸懸」寫出王熙鳳費盡心力耍弄陰謀權術時的精神狀態;用「盪悠悠」諷刺她到頭來只是好夢一場。曲子更用「忽喇喇似大廈將傾,昏慘慘似燈將盡」這種發聲傳情的比喻,形象地描寫出王熙鳳命如油盡燈滅,她所代表的封建社會制度徹底崩潰的情景。

在原著中王熙鳳的判詞前的那幅畫是這樣的:有一隻雌鳳站立在一座冰山上。這幅畫暗藏的意義大致上是這樣的:這冰山就是暗指賈府的勢力,冰山雖然看上去很巍峨的樣子,但是在太陽的照射下就會化成水,也就是說賈府的勢力沒過多久就會失去。而那隻雌鳳站在冰山上也會很快沒有立足之地,很是危險,就是說王熙鳳待在即將沒落的賈府是沒有出路的。既然王熙鳳判詞是這樣的,那麼這判詞所寫的內容和王熙鳳真實的結局一樣嗎?

王熙鳳結局如何

王熙鳳因為之前為人太過狠毒,對下人太過嚴厲,所以在後來大家都對她很有怨氣,以至於後面她四處樹敵,甚至還有失寵的危險,漸漸地她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了。再後來鳳姐還違反了國法,引來了禍端。鳳姐的行為讓丈夫感到難堪,還被賈政責罵,更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評,心中的鬱結更加嚴重了。沒想到最後還落下了被丈夫休棄的下場,沒有辦法的鳳姐只能傷心地回到娘家去了。而且最後她還是死了,把棺木運回了老家。[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