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瓜 |
中文學名:王瓜 拉丁學名:Trichosanthes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葫蘆目 科:葫蘆科 屬:栝樓屬 |
王瓜〔學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Maxim.〕: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紙質葉片,輪廓闊卵形或圓形,葉基深心形,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細脈網狀;葉柄縱條紋,花雌雄異株。花梗短,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花冠白色,花絲短,雌花單生,子房長圓形,花萼及花冠與雄花相同。果實卵圓形、5-8月開花,8-11月結果。[1] 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均有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等處。果實、種子、根均可供藥用,中藥名分別為:王瓜、王瓜子、王瓜根;其中,王瓜具有清熱,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弱,多分枝,具縱棱及槽,被短柔毛。
葉片紙質,輪廓闊卵形或圓形,長5-13(-19)厘米,寬5-12(-18)厘米,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裂,裂片三角形、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鈍或漸尖,邊緣具細齒或波狀齒,葉基深心形,彎缺深2-5厘米,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及疏散短剛毛,背面淡綠色,密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脈網狀;葉柄長3-10厘米,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及稀疏短剛毛狀硬毛。卷鬚2歧,被短柔毛。
花雌雄異株。雄花組成總狀花序,或1單花與之並生,總花梗長5-10厘米,具縱條紋,被短茸毛;
花梗短,長約5毫米,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毫米,全緣,被短柔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厘米,基部徑約2毫米,頂端徑約7毫米,被短茸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長3-6毫米,寬約1.5毫米,漸尖,全緣;花冠白色,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毫米,寬約6-7毫米,具極長的絲狀流蘇;花葯長3毫米,藥隔有毛,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長0.5-1厘米,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及花冠與雄花相同。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厘米,徑4-5.5厘米,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圓鈍,具喙;果柄長5-20毫米,被短柔毛。
種子橫長圓形,長7-12毫米,寬7-14毫米,深褐色,兩側室大,近圓形,徑約4.5毫米,表面具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全緣栝樓(Trichosanthes ovigeraBl.)相似,但後者的小苞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較大,中上部具粗齒;花萼裂片三角狀卵形;種子兩側室較小,中央環帶寬而隆起。
主要變種
狹果師古草(台灣植物志)(變種)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 Maxim. var.stenocarpaHonda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是:果實狹長圓形,長7-9厘米,寬2.5-4厘米。 產中國台灣省宜蘭、台中、南投。分布於日本。
海南栝樓(海南植物志)(變種)老鴉瓜,白瓜(廣東)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 var.hainanensis(Hayata)S. K. Chen 該變種與王瓜(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種子為三角狀卵形,兩側室狹小,徑約2.5毫米,中央環帶寬而下延。產中國廣東、廣西。
波葉栝樓(變種)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 Maxim. var.dicoelosperma (C.B. Clarke)S. K. Chen 該變種與王瓜(原變種)的主要區別是果實球形或橢圓形,種子稍壓扁,兩側室近長方形。 產中國西藏東南部和廣西。生於海拔600-1180米的密林中。印度也有。
產地生境
產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分布於日本。生於海拔 (250-) 600-1700米的山谷密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
繁殖方式
組織培養
材料類別:組織選用植物的頂芽、帶腋芽的莖段。 培養條件:誘導分化培養基:⑴MS+6-BA0.5mg/L(單位下同);⑵Ms+6-BAl;⑶MS+6-BA2+2,4-D1。 誘導生根與生長培養基:⑷MS;⑸MS+IAA2;⑹MS+6-BA1+2,4-D1。每種培養基均附加3%蔗糖,0.7%瓊脂,pH5.8。 培養溫度:(25士l)℃,光照每天12小時,光照度2000lx左右。
快速繁殖
生長分化:無菌材料的獲得:將王瓜種子用70%乙醇浸泡30秒,取出水洗,然後用0.7%次氯酸鈉滅菌20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3-4次,種植於MS培養基上。待苗長至高5厘米、具6片真葉時,剪其頂芽、帶腋芽的莖段作外植體。 生芽誘導:叢生芽的誘導,將外植體種植於分化培養基上,5天左右,在莖的兩端和頂芽的基部開始愈傷化,顏色有點土黃色。10天左右,在⑴、⑵培養基上的葉腋和莖頂開始生出小芽,但生長緩慢。20天左右,⑴培養基上每個外植體產生12個左右的叢生芽與小苗,小苗葉片非常細小,顯生長不良態勢;在⑵上一般僅1-2個芽,生長較⑴上的差;而在⑶上僅愈傷化,沒有芽形成。同時在更高濃度的6-BA培養,發現外植體愈傷化更嚴重,而且粘稠,無芽形成。由此說明只有低濃度的6-BA才能促進芽的形成。
生根生長
分化培養基上形成的叢生芽切下移至生根與生長培養基。在⑸上5天可看到葉片明顯增大,7天左右開始生根,根較粗也較多;在⑷上要10天左右才看到葉的增大與生根,且根較細數目少,根上的細分枝較多;芽在⑸上的生長速度明顯快於⑷;而⑹上的小芽在靠近培養基的基部開始愈傷,小芽生長緩慢,幾乎停止生長。所以IAA不僅能促進王瓜的生根,而且能進一步促進它的生長,而2,4-D則促進愈傷化,不利於生根。 管苗移栽:將培養有試管苗的三角燒瓶打開,在溫室中煉苗3天然後取出洗去根部的瓊脂,移至盛有蛙石與泥炭(1:l)的花缽中,每天澆含MS大量元素的稀釋培養液,移栽成活率64%。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 為葫蘆科植物王瓜的果實、子。根。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腎經。
⑴《日用本草》:「味苦,平涼,無毒。」
⑵《醫學入門·本草》:「味酸。」
⑶《醫林纂要·藥性》:「苦,寒。」
⑷《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⑸《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⑹《湖南藥物志》:「有毒。」
功效主治
1、治療反胃嘔吐
王瓜入藥以後能止吐和胃,平時人們出現反胃嘔吐時可以直接用王瓜來治療,可以把王瓜燒制存性,取一錢加入棗肉二兩一起研成細末,直接用溫熱的白酒送服,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
2、治療大腸下血
王瓜還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它能滋陰潤燥,緩解大腸濕熱以及大腸下血,平時人們出現大腸下血時可以把王瓜一兩地黃二兩以及黃連半兩一起研成細末,加蜂蜜調勻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直接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三十丸就可以。
3、治療黃疸
王瓜入藥以後清熱利濕,而人類的黃疸就是因人體內濕熱毒氣過重引發的疾病,所以它發生以後可以用王瓜來治療,治療時可以把王瓜搗碎取出汁液,在早起時溫服,午後小便就有黃水排出,如果沒有排出則可以再次用藥,直到小便排出黃水為止。這種方法對兒小發黃以及大便不通和小便不利等症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藥禁忌
孕婦、虛證禁服。 ⑴《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⑵《本草從新》:「稍稍挾虛,切勿妄投。」
各家論述
⑴《本經》: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
⑵《別錄》:療諸邪氣熱結,鼠痿,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治馬骨刺人瘡。
⑶《唐本草》:療黃疸,破血。
⑷《日華子本草》:通血脈,主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排膿,熱勞。治撲損,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⑸《綱目》:利大小便,治面黑面瘡。
⑹《本草備要》:瀉熱,利水,行血。治傷寒發斑。
⑺《本草經疏》:王瓜根,其能除濕熱熱毒,大約與栝樓性同,故其主治內疽消渴,邪氣熱結,鼠痿癰腫等證,皆與栝樓相似,而此則入血分諸病為多耳。
⑻《本草述》:《經》雲,寒泣血,而《本經》於王瓜主治,乃以苦寒而致活血之用,蓋觀《本經》首雲消渴、內痹,乃繼以瘀血、月閉,則知此種所治之瘀血,蓋因於熱者也。即《別錄》首雲療諸邪氣熱結,而《日華子》亦首主天行熱疾,則其義益明矣。雖然,細繹其用,非專以通瘀為功也。如《別錄》更雲止小便數不禁,又雲逐四肢骨節中水。夫小水及四肢骨節中水,與人身之血是二是一,故又以仲景《金匱》方治經水不利,帶下小腹滿,或經一月再見者,俱主以王瓜根散者參之,如其專於通瘀,何為有兩利之功哉?繹《本經》益氣二字,乃其功耳。先哲所云,氣如橐YAO,血如波瀾是也。
⑼《本經疏證》:土瓜根之治,大率皆似通而實不之候,故《別錄》所載,既雲婦人帶下,緊接以不通,四肢骨節間有水,小便仍利;與《金匱》所謂經水不利,月事一月再行者,若合符節。即陽明津液內竭,大便不通之不容下者,以此導之,則亦可知其旨趣之所在矣。
⑽《本草正義》:土瓜根以視萎根,苦寒過之,故能通熱結之血瘀,亦與《別錄》言萎根通月水同義,非泛治諸虛不足以痹着瘀血月閉也。寒熱酸疼,亦以熱勝而血液不足,則為疼酸。所謂益氣者,亦以熱能傷氣,去熱即所以益氣,又即《本經》萎根補虛安中之義。其能愈聾者,聾必耳中隆隆,皆氣火上騰為病,苦降清火,斯內無震動而耳自聰矣。《別錄》治諸邪氣熱結,五字作一句讀,所謂邪氣者,即熱邪也。鼠痿癰腫,無非熱結留血之病。帶下之與不通,雖似病狀絕異,然此之不通,仍以瘀熱而言。帶下則固多有濕盛熱爍,灼成濁垢者,導其熱,清其瘀,則帶下自己,其止小便數,亦與萎根止小便利同一功用。
⑾《日用本草》:「止熱躁大渴,消腫毒,除黃疸,行乳汁,通經水。」
⑿《醫學入門·本草》:「治噎膈。」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本品呈長方體十字形,分3室,兩端每室外邊各有一圓形凹陷或成小孔狀,室內中空。中間1室外圍有1人寬環,長1-1.2厘米,寬6-8mm。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時兩端略呈亮灰色。全體粗糙,有眾我的小突起。體輕,種皮堅硬,破開後,中間室內可見2片長方形的子葉,油性大。氣微,味淡。以粒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鑑別:粉末特徵 紅棕色。①種皮表皮細胞為1列柵狀細胞,斷面觀呈類長方形,長短不一;角質層淡黃棕色或幾無色,厚薄不勻,約至22μm;表面觀呈類多角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可見波狀彎曲的角質細條紋,有的表皮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結晶。②厚壁細胞為靠外側的種皮厚壁細胞,多成片存在,細胞較大,壁較厚,黃棕色。③石細胞數個成群,或單個散在,細胞較小,壁甚厚,紅棕色,呈類方形、類圓形、圓形、圓多角形或類長方形,有的有少數分枝,直徑25-68μm,長約至132μm,壁厚6-23μm,孔溝明顯,胞腔內充滿黃棕色或紅棕色物,其中包埋有草酸鈣方晶,也有1個石細胞含2個結晶。④星狀細胞形狀不規則,具數人分枝或突起,細胞直徑11-27μm,壁稍厚者無色或淡棕色,較厚才棕色,木化,紡孔明顯。⑤草酸鈣方晶呈類主形、雙錐形或類多角形,直徑3-11μm,長至17μm。⑥色素塊紅棕以,大小不一,散在。⑦子葉細胞充滿類圓形和類多角形糊粉粒,直徑2-15μm;並含脂肪油滴和脂類物質。
化學成分
果實含β-胡蘿蔔(β-carotene),番茄烴(ly-copene),7-豆甾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即是7,22-豆甾二烯-3β-醇(stigmasta-7,22-dien-3β-ol)。 瓜皮含有機酸: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 葉含黃酮類成分:山柰甙(kaempferitrin),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