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环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环斑病,一种植物病毒病。主要表现:叶片或果实上出现不规则的,环状线条形成的同心环症状。

介绍

甘蔗环斑病(Sugarcane ring spot)又名轮斑病,是甘蔗上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自1890 年印度尼西亚爪哇首次报道该病以来,迄今几乎所有植蔗国家都有发生。此病多危害糖蔗老叶,当条件适宜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蔗茎。严重时,该病使叶片提早枯死,直接影响甘蔗的产量与含糖量。此外,环斑病也能危害果蔗,且该病在果蔗上具有感病快、传染快,连作地易发病等特点。目前该病在中国蔗区普遍发生。

病原

Leptosphaeria sacchari称甘蔗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生在表皮下,球形,榄褐色。子囊圆筒形,假侧丝与子囊等长。子囊孢子纺锤形,具3个隔膜,无色,大小19~23×4.5~6(μm)。无性态为称蔗生叶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初无色,老熟时呈浅褐色,大小10~30×3~3.5(μm)。 经[[]]单孢分离获得菌株。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菌丝体白色后期变灰色、生长旺盛,棉絮状, 中部稍隆起,菌落背面呈淡青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分生孢子初无色,老熟时淡褐色,单胞,大小为2.713~8.395 μm-1 .432~5.010 μm(随机测量100个分生孢子)。[1]

症状

又称[[]]轮斑病。福建、台湾及华南蔗区常见。主要为害老叶,也可为害叶鞘和蔗茎。叶上病斑初墨绿色至褐色,长卵圆形,具狭窄的淡黄色边缘,在不同蔗种上病斑的大小不同,一般10~12×2.4~4(mm)或更大。病斑扩大后形状不规则,病斑合并,成为更大的红褐色斑块。老病斑中央变为黄色,一般具明显的淡红色边缘,有时整个病斑保持红褐色。

培养条件

温度为25°C,低于13°C或高于30°C时,菌丝体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合适pH值范围为4~11,最适宜的pH值为5;全黑暗培养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该病菌在含麦芽糖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状况最好,菌丝致密茂盛,生长速率快,由此表明麦芽糖和葡萄糖是该菌生长的最适合碳源;该病原菌在含L-丝氨酸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体生长浓密,为该菌生长的最适氮源。 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编辑 本病主要由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蔗叶上引起新的侵染,高温多湿季节发病最多。[2]

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 有关该病的化学药剂防治研究方面,李向勇和易代勇对果蔗黔糖3号环斑病作了田间药效防控试验,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为70%甲托+50%代森锰锌混合液和50%氯溴异氰尿酸600倍液。 为了获得更多防治该病害药剂,对6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95%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80%多菌灵,96.4%丙环唑次之,百菌清的抑菌效果最差。需要注意的是,仅在室内做了毒力测定,筛选出了几种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并未得到室外或大田试验的验证,所以上述几种杀菌剂对环斑病菌的抑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以便更科学地指导大田防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