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甘松属(学名:Nardostachys DC.)双子叶植物纲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披针形,顶生聚伞花序,花萼5齿裂,花冠紫红色子房下位,有浓烈气味。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共有3种植物,分别是甘松、匙叶甘松和大花甘松。中国产2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属模式种:匙叶甘松( N. jatamansi(D. Don)DC.)
甘松别名甘松香,为常用中药。是《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甘松气味芬芳,味辛、甘,性温,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能,用于脘腹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外治牙痛、脚肿。 甘松被中国列为二级保护藏药。
甘松属形态特征
甘松属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升,密被纤维状或片状老叶鞘,有浓烈气味。叶丛生,长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顶端钝渐尖或圆,基部渐狭而为柄,全缘,3-5平行主脉;茎生叶1-2(-4) 对,披针形,渐向上渐小。顶生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花后主轴和侧轴伸长或否,花序下有总苞2-3对,每花有苞片1、小苞片2;花萼5齿裂,果时常增大;花冠紫红色、钟状,顶端5裂;雄蕊4;子房下位,3室,其中1室发育为瘦果。[1]
甘松属生长环境
甘松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花期6~7月,果期8~10月,10月间叶子变黄停止生长,冬季叶子脱落在雪层下休眠,翌年夏季雪融时开始生长。生长环境为海拔3000~5000米的灌木丛、山坡、高山革甸,分布予开阔多石草地或覆草冻土以及鲁棒林下半荫腐殖土中,喜光照和湿润腐殖土,可耐-15℃的寒冷。Airi等对喜马拉雅西部Kumaun匙叶甘松生长环境研究发现其最适宜环境为覆盖苔藓的岩石(频度40.7%,密度15.9株/m2)和湿润的大石砾(频度25.9%,密度16.8株/m2),较适于西向山坡,且与海拔密切相关;植株高度、密度、地上植被、土壤含氮量及湿度等因素影响地下部分能否良好生长。
甘松属地理分布
甘松属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及中国西部山地,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因花萼5裂、花后增大的特征从败酱属分出构成新属(Alphons de CandoIle,1830年)。经研究ndhF、trnL-F、ITS等DNA序列,发现败酱科的分化起源于亚洲,喜马拉雅的败酱属和甘松属为进化分支最初端;败酱族(包括败酱属和甘松属)并菲单一类群,且甘松属是从败酱属衍生的。
甘松属植物形态差异较大,并存在很多过渡类型,因此种间区分十分困难,共有3种植物:甘松、匙叶甘松和大花甘桧。甘松分布于中国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理县、南坪及绵阳专区江漳一带,甘肃、青海玉树亦产。匙叶甘松及大花甘松分布于尼泊尔、不丹、锡金及印度北部。其中匙叶甘松在中国云南、西藏也有分布。
甘松属物种特征
匙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D. Don)DC. 根茎密被叶鞘纤维;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
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根茎被片状老叶鞘;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明显伸长;果实光秃。
甘松属主要作用
匙叶甘松为著名的香料植物。
甘松根茎部有烈香,可提取香料及药用。
甘松属植物均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非常悠久,是古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积尤那尼(Unani)医学体系中驱风理气、镇静安神的常用芳香药物。中国常见甘松和匙叶甘松两种,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后列入《海南本草》和《开宝本草》,认为其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安神等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霍乱转籁、牙痛、痰眩、癔病癫痫、心悸怔忡、脚气等多种病症,是败酱科中唯一被《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植物。
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
《本草求真》:甘松,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能入脾开郁也。
《本草正义》:甘松,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药。颐自定霍乱药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浓汁,合姜、附、萸、连诸味,治真寒霍乱、转筋入腹危急重症,极有捷效,知此物温运,活络通经,无出其右。此固向来治药物学者之所未知者也。[2]
甘松属药理研究
镇静、抗癫痫、抗惊厥
通过蛙、兔以及小鼠的比较试验证明甘松与撷草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在对甘松抗痛灵的拆方研究过程中发现甘松配伍其他药使用可大大增强抗癫痛、抗惊厥作用。匙叶甘松的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能增加大鼠脑中主要单胺浓度、抑制氨基酸并增加脑中γ-氨基丁酸浓度,大剂量有毒,1.5~3.65g/kg可致死。其在升高癫痫发作阈剂量同时显示最低的神经毒性;与苯妥英合用使苯妥英的癫痛防护指数由3.63升至13.18,说明两者协同增效。主要活性成分是甘松新酮和缬草酮。甘松新酮给小鼠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缬草酮对多种动物有镇静作用,在拮抗电休克惊厥方面强于大仑丁及匙叶甘松挥发油,但对戊四氮导致的惊厥无保护作用;可增强利血平降低体温的作用。
促神经生长、改善认知能力
甘松昔可抑制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并促进神经生长,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及抑制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作用与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途径相关,提示有神经营养因子样功能,为天然神经营养剂。甘松新酮不能显示神经营养作用,但能显著提高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PC12D细胞神经样分化,可能由于增强了MAPK激酶在细胞内NGF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上游作用;但不伴有MAPK磷酸化中NGF诱导刺激增强,提示甘松新酮对蛋白激酶C(PKC)及MAPK信号通路的下游作用激活有关;亦可提高PC12D细胞中双丁酰环腺苷酸和十字孢碱促神经生长作用并呈浓度相关。其作为第一个双丁酰环腺苷酸和十字抱碱的增强剂,可作为研究NGF及促神经生长物质的药理学工具。给小鼠连续8天灌胃匙叶甘松乙醇提取物,发现200mg/kg剂量组的幼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且改善了安定和东莨菪碱诱导的健忘症和老龄小鼠的健忘症,可能由于其抗氧化作用促进了脑内胆碱能传递,是老年痴呆者的记忆恢复剂。人工诱导Wistar大鼠脑缺血,然后口服匙叶甘松15天(250mg/kg)后,原有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巯基水平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升高、Na-K-ATP酶活动和神经元活动及运动协调降低等症状明显改善,这与其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的组织病理研究一致,为匙叶甘松对脑缺血病灶有抗氧化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抗抑郁
在行动绝望、悬尾及对抗下垂实验中,匙叶甘松石油醚提取物中丙酮可溶物和氯仿可溶物在急性给药和慢性长期给药都显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而乙醇提取物经7天潜伏期后才出现抗抑郁作用。6-羟多巴胺诱导大鼠帕金森症模型的纹状体中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纤维几乎全部损失,而匙叶甘松作为抗氧化剂和生物胺增强剂,能使纤维密度增加,改善帕金森症。
保护心肌细胞
甘松乙醇提取物有对抗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并能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静脉注射甘松使家兔心律显著减慢,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可使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家兔室性早搏显著减少,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动过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未能防止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律失常。匙叶甘松挥发油减慢传导作用弱于奎尼丁且毒性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齐无保护作用。大鼠用匙叶甘松提取物(500mg/kg)7天后,可防止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损伤,恢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证明其对心肌损伤有细胞保护作用。
降血压
甘松新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有降血压作用,缬草酮也有轻度降压作用。匙叶甘松中的精油与丙二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导致狗血压下降。
抑菌与抗疟
匙叶甘松精油对伤寒沙门氏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短小芽抱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和刺盘抱属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对芒果植物杆菌无活性。Kumar通过对61种印度植物进行抗菌实验发现匙叶甘松具广谱抗菌作用,可对抗多种感染性疾病。甘松提取物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甘松过氧化物和异甘松过氧化物对恶性疟原虫有抗疟活性,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5×10mol/L和6.0×10mol/L;后者活性与奎宁(EC50为1.1×10mol/L)相当。
其他药理作用
从甘松中分离出几种具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倍半萜:去氧甘松醇、甘松新酮、土青木香酮、nardosinondiol、kanshoneA及eudesm-11-en-2,4a-diol对腹水瘤P-388细胞都显示出细胞毒活性,提示可能有抗肿瘤活性。倍半萜kanshoneB在0.01~1mg/L浓度显示出弱的抗肝毒活性;提取物对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等离体平滑肌器官有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故有直接降低张力、抑制收缩的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甘松提取物显著增强常压耐缺氧能力;甘松甲醇提取物有驱蚊作用;甘松提取物中熊果酸可防止拥挤胁迫导致无毛小鼠皮肤机能障碍。
匙叶甘松能通过抗菌消炎、舒张平滑肌、扩张毛细管、改善微循环以促使溃疡愈合;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用匙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50%的乙醇提取物连续3天给药(800mg/kg),可明显改善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提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大鼠预给药后明显提高了对肝毒素LD90的存活率;己烷提取物对抗小鼠肝匀浆脂过氧化作用优于乙醇提取物;从匙叶甘松根提取精制的BR-606作为骨吸收抑制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症。[3]
资甘松属源现状
甘松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甘松的开发前景更加广阔,截止到2007年出现的含有甘松的专利产品主要有:药品食品类如松补力口服液、芳香抗焦虑的糖块(DE202004013132)、镇咳祛痰的香烟(CN1454535)等,化妆品类如沐浴香粉(CN1376458)等,以及日用品类如天然杀虫剂、驱虫剂(KR200287568)和抗菌空气清新剂(CN1530016)等。截止到2007年甘松在中国年收购量仅占全部资源的20%,主要用作药品、食品和香精原料,尚缺乏高利润产品,有待于深入开发利用。
由于国内外需求量和价格的日趋上涨,甘松属植物资源不断减少,匙叶甘松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也有认为此种即大花甘松)。大花甘松数量稀少,资源破坏十分严重,濒临灭绝,其供应量最大的国家尼泊尔在1997~1998年交易量为350~400t,2005年交易量估计也处于100~500t,占世界总交易量82%左右,其次为印度(约13%)和不丹(约5%),均缺乏完善的保护措施。
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Ghimire等在尼泊尔西北部的Shey-Phoksundo国家公园及其缓冲地带进行了大花甘松采收考察实验,发现追求商业利润的采收而不考虑其生长年限全部挖取,严重破坏了资源;而当地医生用于治疗时只采收根茎成熟者并保留幼嫩根茎,破坏较小。即使这样最低量采收(10%)后恢复原有种群数量仍需4年甚至10年。因此Ghimire等建议在不同地区轮流进行采收养护,且因幼嫩根茎受环境影响不易存活,各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的采收养护措施。在印度,匙叶甘松作为濒危药用植物,其在台拉登、赫尔德瓦尔、萨哈兰普尔3个资源丰富区的销售途径、交易量、交易额、价格走向、供求趋势、储存掺伪等情况均有详细调查;西北部尚有人畜不易进入保存完好的大花甘松生长区。锡金也因大量不合理采收匙叶甘松而资源破坏严重。
在中国,甘松虽被列为二级保护藏药,但价格十分低廉,少量(约10%)作为药用的价格仅每千克10元左右,而大部分用作燃香香精原料和调料的则低至每千克5元。如遇价格升高,药农便不分时节采挖青叶甘松,全株销售并掺杂泥沙。不仅质量难保,还极大地破坏了珍烯资源。截止到2007年中国尚无保护措施,任药农肆意掠夺采挖,仅2004年的产量估计就有200万千克。因此中国应在甘松资源尚未大面积破坏之前,借鉴邻国经验,紧急制定合理的保护采收措施,并进行有效地综合开发与利用。
甘松属栽培采收
干松树植物用根茎或种子繁殖,主要为野生,印度和中国偶有栽培。当种子成熟后播种在防寒大棚里,需要充足的光照萌发;幼苗长达后移栽到温室越冬;翌年春末夏初移栽室外。根茎切断也可用于繁殖,且快于种子繁殖;繁殖材料选用秋季成熟的根茎,夏季采收的则易腐烂。Chauhan等研究匙叶甘松无性繁殖和种苗移栽两种栽种方式和1800、2200、3600m共3个海拔高度,发现产量与栽种处理方法、移栽苗龄及苗圃海拔显著有关,其栽种海拔适于2200~3600m处,最佳为3600m的山脊,而不适合低于1800m处;且施肥可增产。
2~3年生的甘松比翌年生者产量高很多,适宜采收期在10~12月间,采收根茎粗壮成熟者而保留幼根茎繁殖。如果降雪过早,积雪会使采收非常困难,药农会在5~6月间抢收未成熟的甘松,这对资源破坏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