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林海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中国当代作家林海亮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

中美近几年大斗法,大有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之势。全世界排第一、第二的两大经济体,几乎排第一、第二的两大军事强国,斗什么斗?又有什么好斗的?斗则两相其败,和则两相其利,难道真的双方要摆开架势,真枪实弹开干不行?难道真的是要世界毁灭,毁灭世界不行?相信这道理傻瓜都懂,但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却很难很难。我们中国有言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方一味地野蛮打压,终致另一方十足的反弹制肘,在此背景之下,电影《长津湖》在十一国庆假期热播,讲一下过往历史,长一下国人志气,就显得十分应时,十分必要了。

昨晚我专门带小孩去看了电影,当作对他进行的一场爱国主义教育,三个小时看下来,心头有一丝激动,顺便写下如下几句。

一、先来了解一下历史: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发生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时间: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历时28天。

地点:朝鲜长津湖地区。

参战双方:中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近15万人;美方:美军第10军,约10万。

形势:当时美军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大有消灭、驱逐朝鲜政权,直抵中朝边境,兵临城下之势。

过程:第9兵团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术、战略,10余万官兵冒着零下30-40度的严寒,翻山越岭,隐蔽接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战果:志愿军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双方伤亡:我方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美方阵亡2500人,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战争的惨烈和伤害可见一斑!

纵观参战双方,一方是刚刚打完二战,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超强,武器现代化程度最高,军事技术和实力最强,可谓一切都武装到牙齿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及其联合国军;一方是刚刚打完内战,立国不久,当时国情有点积重难返,刚刚从小米加步枪走出的军事装备落后,武器不能自产自结自足,军事、经济全面落后的第三国家中国。但最终孰胜孰负,胜负的天平最终偏向谁,一目了然,战争的最终结果始终说明了一个真理:我们虽然一时落后,并且付出沉重代价,但一切的帝国主义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正义终将战胜一切。

二、对电影的感受

一是精彩。

听说国庆期间10月1日至3日,《长津湖》已经连续3天单日票房超4亿,屡创中国内陆影史国庆档单片单日票房纪录,不断刷新,令人叹为观止,且有一路凯歌,最终破总票房50亿之巨势。影片评分7.6分,接近优秀云云。这首先说明这是一部好电影。但让我打分可能只会打7分。它除了总体拍得不错以为,最大的精彩来源于在合适的时候做对了合适的事情:在美帝对我方的持久变相,变本加厉长期疯狂打压,特别是频频打台湾牌,撩拨民族伤口、挑动民族分裂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意反噬和民族主义觉醒的总爆发罢了。起码我是带着激励信心,振奋精神,长我民族意志和浩然正气的心态去观看影片的。相信我的这一个体体现,也即是全国十四亿观众的整体体现,这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点与面关系的区别,他们始终是和谐统一的:因为没有哪一个炎黄子孙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仇恨外部敌对势力刻意的欺压和分化、分裂!

电影整体气氛恢宏,内容丰富而丰厚,气势悲壮而浩然、浩荡,有天地正气充盈流淌,有民族正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的号角在凛冽吹荡、传承、飞扬,有中朝友谊的天地正气在丰盈、丰满,有电影里与外,有形与无形的事物在交相互映,互为统一;还有电影故事情节的安排与匠心,战斗场景的精细、深入刻画与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逼真而真实的再生、还原,以及整体述事的宽阔和完整,同时对战争的残忍与残酷的多重表现与刻画、还原,再到无声的控诉、揭发,再到人性光辉的揭示、再造与重构,还有电影画面语言和场景的表现、表达和选取,都是精彩有加,丝丝入扣,振奋心灵,激荡人心,电影的总体营造是充分而成功的。这些热烈而热闹的方面,最终生成一个“精彩”的整体,俘获观众人心,获取票房的巨大成功。我特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倒不是战斗的画面,而是巍巍崇山峻岭上长城画面的精彩截取与定格,它瞬间生成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却永远定格于脑海深处,充分揭示、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万古长青的民族大义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还有就是军队入朝过程中美机疯狂随机肆意射杀时的残忍、残酷、残暴、冷血和由此生成的对英雄的崇敬、崇拜,对敌寇的痛恨、诅咒!它们都是震慑灵魂的,最终统一于电影总体的精彩当中去。

二是不足。

首先,整体叙事略显拖沓,特别是开头的一段,有点“散”“慢”“疏”,跟主题有些许的“陌生感”与“分离感”,未能做到环环紧扣,逻辑严密,悬念徒生,出奇制胜。当然这可能是“门外汉”吹毛求疵的话,但却是观众最直接的观感和直觉,不吐不快。

其次,几个战争场面的表现有雷同、重复、重叠、累赘之感:由刚开始的震撼、生动、激越,再到后来的习惯、熟悉,“炒冷饭”般的漠然与平静,这里面似乎电影的语言运用并不十分成熟与老练,有那么一点“黔驴技穷”,无法尽情舒展的况味,无法进一步营造更大的惊喜、惊奇与新鲜感。这一点连我小孩看后也有点成见和不满,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也是电影没法打到9分优秀的软肋之所在。我在看电影后半段多少已有“昏昏欲睡”之感。除此之外,它还有那么一点点“赶”的味道——为电影而电影,应节上市要紧。同时,电影画面,特别是敌我双方殊死搏斗的场景,有似曾相识之感:在10多年前美国反映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奥斯卡金像奖电影《雷霆救兵》当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相同的记忆和残存。

再者,电影整个叙事架构有点压缩和偏窄,电影画面总是集中于“点”上,似乎欠缺更宏大的背景交待和拓展,有手脚放不开之感:这包括战争背景的整体交待、画面选景的远、中、近的选取和交换、共生,和人物性格的更加细入刻画和表现的缺乏和不足等等。

三、由电影之外想到的。

我们要永远记取历史。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足足70年有多了,历史沉重的烽烟已经渐行渐远,对于在红色背景下成长的我们而言,可以这样说,忘记历史,其实就是另一种对祖国的背叛和疏离。我们在学习、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的同时,更加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要永远记住共和国的奋斗史、斗争史、光荣史,以史为鉴,永记忠烈,永存浩气,继往开来,传承发扬,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我们中华民族5000的光辉历史证明,我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顶天立地,浩气长存,从来不惧怕任何欺压与挑战,我们做好自己一切应该做好的事情,准备好自己一切应该准备的事项,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进取,有充分的信心、实力和能力应对一切强加在我们头上的任何不公和藐视,只要条件和时机一成熟,我们振臂高呼,雷霆万钧,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拳就可以把一切的黑暗势力砸得稀巴烂,还我朗朗乾坤![1]

作者简介

林海亮,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在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道办事处工作,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业余喜爱古典、现代诗歌和散文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