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腸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病毒性胃腸炎又稱病毒性腹瀉,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在全球感染性疾病中,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居第3位。據統計,在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中,感染性腹瀉占60%-90% ,且以急性居多、引起感染性腹瀉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原蟲、病毒和真菌等,但以急性病毒性胃腸炎(viralgastroenteritis)最為多見。其臨床特點為起病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種病毒所致胃腸炎的臨床表現基本類似。與急性胃腸炎有關的病毒種類較多,其中較為重要的、研究較多的是輪狀病毒(rotavirus)和諾沃克類病毒(Norwsalk-like virus)。此外,嵌杯樣病毒(caliclvirus)、腸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冠狀病毒(coronavirus)等亦可引起胃腸炎。輪狀病毒胃腸炎是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可引起青壯年胃腸炎的暴發流行。[1]
病因
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1.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脫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鱗形或方形上皮細胞。因此正常腸粘膜上存在的絨毛酶如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減少,導致吸收功能障礙。由於乳糖及其它雙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滯留在腸內,造成腸粘膜與腸腔滲透壓的改變,使液體進入腸腔而造成滲透性腹瀉。
病變部位主要位於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皮細胞可變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數腸粘膜細胞尚正常。腸絨毛上皮細胞內空泡變性,內質網中有多量輪狀病毒顆粒。
2.諾如病毒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這組病毒的原型毒株是1968年在美國諾瓦克市暴發的一次急性胃腸炎的病原體,之後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現形態相似、抗原性略異的病毒顆粒,均以分離到病原的地點命名,如Hawaii virus ,Snow Mountain virus,Mcxico virus,South-ampton virus等,統稱為諾瓦克樣病毒(Norwalk-like viruscs)
全世界60%-80%人類胃腸炎暴發與諾如病毒有關、該病毒感染呈全年流行,無明顯地域差別,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人-人接觸傳播、空氣傳播也是傳播途徑、流行範圍主要分布在飯店、學校、醫院、幼兒園、旅遊區、軍隊等、人群對諾如病毒普遍易感、由於機體針對病毒產生的抗體無明顯保護作用.因此可以多次感染.但症狀比輪狀病毒感染輕。
3.星狀病毒1975年通過電鏡從輕度腹瀉嬰兒的糞便中檢出。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5歲兒童星狀病毒感染率>70%、該病毒可以在醫院、日托中心、幼兒園、中學和軍隊造成暴發流行。
星狀病毒感染可散發,也可引起暴發流行、星狀病毒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各血清型流行情況因地區和流行年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多以血清型1型為主、與輪狀病毒感染相似,星狀病毒感染多發生在2歲以內尤其是1歲以內的小嬰幼兒、此外,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也是星狀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及聯合免疫缺陷患者發生星狀病毒感染均已有報道目、星狀病毒亦是健康成年人發生急性胃腸炎的病因之一。
4.腺病毒含雙股DNA,直徑平均70 nn i,目前已知52個血清型四,此外還有某些未能分型的腺病毒、一般腺病毒能在普通培養細胞上生長,糞便中腺病毒僅選擇性生在小腸細胞內生長.故稱之為腸腺病毒。
腺病毒胃腸炎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特別在小兒,發病率僅次於輪狀病毒性腸炎、發病年齡以s歲以下為多,尤其3歲以下,可占85%,最小發病年齡為1個月、腺病毒胃腸炎一般呈散發,在難民營、托幼機構及住院兒科病房中可引起暴發流行、全年發病,以夏季及冬末略多。70%由Ad40及Ad41型腸腺病毒引起,其他型如1 ,2,4型亦有報道,但不同國家、地區,病毒血清型可能不同。[2]
臨床表現
1.普通輪狀病毒胃腸炎 潛伏期1~3天。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後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個別可長達數月。
2.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胃腸炎
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噁心、嘔吐等症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3]
檢查
1、流行病學:注意發病年齡與季節,病前不潔飲食史、腸炎患者接觸史。
2、病史:注意起病情況,有無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大便次數、性狀和量;有無咳嗽及流涕等表現。
3.體檢: 注意精神狀態、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失水程度,腹部壓痛部位、腸鳴音情況。須注意有無並發腸套疊、胃腸出血、過敏性紫癜、腦炎、肺炎、心肌炎等情況。
4.檢驗:
(1)大便標本:①大便常規;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③核酸電泳圖譜分析(PAGE),鑑別輪狀病毒組別(A、B、C)、型別(長型、短 型)。④電鏡或免疫學方法直接查病毒。
(2)血標本:雙份血測輪狀病毒抗體有否4倍以上升高。大便病毒顆粒陽性者,必須結合臨床及血清結果才能確診,注意排除帶病毒者。[4]
診斷
在秋冬季發生的水樣腹瀉,尤其有較多病例同時發生,應考慮有本病可能。
該病與細胞菌、寄生蟲性腹瀉的鑑別不難,與其它病毒性胃腸炎的鑑別有賴於特異性診斷檢查。
治療
病毒性胃腸炎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能在1周至10d左右或者更短時間內自愈。
對症和支持治療是病毒性胃腸炎的重點治療方法.嚴重脫水以及由此產生的嚴重水電解質紊亂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吐瀉較重時用止吐劑及鎮靜劑。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和電解質紊亂。
腸黏膜保護劑。病毒性胃腸炎是使用腸黏膜保護劑的適應證、常用的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粉(商品名:思密達)具有層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腸道內病毒和毒素有一定固定和抑制作用,並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和黏膜修復能力、微生態製劑亦有一定保護作用。
關於抗分泌治療。理論上,由於病毒性腹瀉大多伴腸分泌功能亢進,抗分泌治療是有益的。最新研製的消旋卡多曲是腦啡肽酶抑制劑,有較強抑制腸分泌的功能,可以明顯減少急性腹瀉的排便量,是可選用的藥物,但對該藥的臨床研究尚有待深入。
關於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嚴格地講,病毒感染性腹瀉無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指征、但如果患兒伴有高熱和其他嚴重全身中毒症狀可以短期使用甚至僅使用1次至數次,不可濫用。
病毒性胃腸炎中醫治療
針灸治療
腹痛甚者,可針或灸足三里,灸神闕,中脘,天樞等;嘔甚者,灸內關、中脘等。
中成藥
藿香正氣水,5~10mi,3次/日,口服;香連片,每次3~4粒,2~3次/日,口服。[5]
預後
大部分患者的預後比較良好。病程一般大約為1周左右,但是可能會出現少數患兒在短期內仍存在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能會持續數周,極少數患兒會長達數月。
預防
及早發現和隔離病人;對病人糞便應消毒處理;重視水源及食物衛生,餐具中進行消毒;嬰兒室應有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
視頻
1.小兒腹瀉與病毒性胃腸炎[6]
2.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得了病毒性腸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