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果槲寄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瘤果槲寄生 |
瘤果槲寄生(学名:Viscum ovalifolium)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的植物。分布于老挝、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10米至1,1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海岸红树林中、常绿阔叶林中、疏林中、盆地、芸香科树上、平原及亚热带雨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1]
中文学名 | 瘤果槲寄生 | 目 | 檀香目 |
别称 | 柚寄生、柚树寄生 | 亚目 | 桑寄生亚目 |
界 | 植物界 | 科 | 桑寄生科 |
门 | 被子植物门 | 亚科 | 槲寄生亚科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族 | 槲寄生族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属 | 槲寄生属 |
入药部位
枝、叶入药。民间草药以寄生于柚树上的为佳。
考证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药材基源
为桑寄生科植物瘤果槲寄生 DC.的带叶茎枝。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化痰止咳;解毒。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0.5米;茎、枝圆柱状;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地分枝,节间长1.5-3厘米,粗3-4毫米,干后具细纵纹,节稍膨大。叶对生,革质,卵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8.5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骤狭或渐狭;基出脉3-5条;叶柄长2-4毫米。聚伞花序,一个或多个簇生于叶腋,总花梗[注 1]长1-1.5毫米;总苞舟形,长约2毫米,具花3朵;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2朵为雄花,或雄花不发育,仅具一朵雌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约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椭圆形;雌花:花蕾时椭圆状,长2.5-3毫米,花托卵球形,长1.5-2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1毫米;柱头乳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6毫米,基部骤狭呈柄状,长约1毫米,果皮具小瘤体,成熟时淡黄色,果皮变平滑。花果期几全年。[2]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10-1100米沿海红树林中或平原、盆地、山地亚热带季雨林中,寄生于柚树、黄皮、 柿树、 无患子、 柞木、板栗或 海桑、 海莲等多种植物上。[3]
注释
- ↑ “花梗”:花梗亦称花柄。单生花的柄或花序中每朵花着生的小枝。它支持着花,使花位于一定的空间;同时又是茎和花相连的通道。花柄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也有无花柄的花。花梗不分枝或分枝,分枝的花梗称为小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