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登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登州,是中国历史上位于山东境内的一个州,地处山东半岛。唐初曾在文登置登州,不久废除。如意元年(692年),于黄县(龙口)复置登州。唐神龙三年(707),登州移治蓬莱,蓬莱升县,省黄县入之。明清为登州府,仍治蓬莱。

登州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曲折过程,这与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登州始于唐初,止于民国,历时1200余年。[1]

历史沿革

登州作为古代山东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登州政区的历史沿革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肇始唐朝

唐朝沿袭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五代因之。这一时期,除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实行郡、县二级制外,其他大部分时间皆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初期,全国设有州360个、县1557个。唐朝鼎盛时期,山东地区至少划分为14个州,80多个县,总体上构成了现代山东行政区域的框架。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治文登,领文登、观阳县(一说治在今海阳县发城镇),属河南道。起初,登州行政区的名称、管辖范围和治所并不固定。

武德6年(623年),割观阳属牟州,置清阳、廓定两县属登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登州和清阳、廓定两县。如意元年(692年),于黄县复置登州,辖黄县、文登、牟平等3县。神龙三年(707年),蓬莱置县,黄县省入,登州移治蓬莱。先天元年(712年),又析蓬莱县置黄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登州为东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登州,治蓬莱,领蓬莱、黄县、文登、牟平等4县。

为加强对众多州、县的统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自然形势划全国地域为10个道。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15个道。道并不是一级行政实体,而是巡视、监察机构。当时,山东地区以黄河为界,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登州、莱州、齐州、曹州、兖州、密州、青州、淄州、济州、郓州、沂州等11州属河南道。

五代十国时期,山东地区先后归属梁、唐、晋、汉、周等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朝。

发展宋金元

宋朝改革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领导下的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制。据史籍记载,政和元年(1111年),山东大部分地区划归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仅有少数州、县属于河北东路,合计26州(府、军),89县。登州、莱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潍州等7州属于京东东路,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文登等4县,治蓬莱。

金基本沿袭唐制,并参照宋制,实行中央政府领导下的路、州(府)、县三级政区制。将宋朝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改名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大定年间,山东地区归属山东东西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和南京路,共设28州(府),94县。其中,登州、莱州、滨州、沂州、潍州、密州、莒州、淄州、棣州、宁海州等10州划归山东东路。登州管辖区域有所变化,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县设宁海州,以登州所属的两水、杨疃2镇置福山、栖霞2县。登州辖4县: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治蓬莱。

元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全国确立行省制度,形成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区制。山东与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处于元大都周围,通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管辖,故没有设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由于中书省区域广大,为便于管理,在路之上设立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检察区。

山东地域分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登州归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据古文献记载,元朝在山东地区共设置6路,23州,97县。登州、莱州2州,元初隶属益都路,后归属淄州路、淄莱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属般阳路,登州领蓬莱、黄县、福山、栖霞等4县,治蓬莱。

稳定:明清

明朝实行的省、府、州、县制,登州归属山东省(后改为山东布政使司)下的莱州府,1376年升登州府,治蓬莱,辖宁海州、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和文登县。明末设登莱巡抚于此,登莱巡抚袁可立曾在此操练水师,登莱成为关防重镇。在《明实录》一书中曾提到登州升州为府的原因,“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清沿明制,登州府辖区基本无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登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1862年登莱青胶道由莱州迁往烟台。

消亡民国

1912年1月15日,蓬莱同盟会会员孙丹林等人组成的敢死队与山东支部负责人徐镜心组织的起义部队一举攻占了蓬莱城,登州府和蓬莱县的文武官员全部投降。当天下午,山东(登州)军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办事机构设在登州考院。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胶东道,治烟台,登州作为行政区划划上了句号。

清末开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条约》,把登州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办开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认为登州"滩薄水浅",看中烟台芝罘湾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烟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烟台正式开埠。

1862年在烟台设立"东海关",这是近代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17个国家先后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洋学堂、洋行、洋医院相继在烟台建立,洋货洋品也相继由烟台上岸。中国的花生、大豆、丝绸、矿产等土特产也由烟台出口海外。上世纪初年,烟台先后铺设至上海、大沽、大连的水下电缆,成为中国最早设水缆电报的商埠。

视频

登州 相关视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大”城市青岛未来有多大?

参考文献

  1. 登州的历史,东坡文化联盟,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