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青华山(郑凡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登顶青华山》是中国当代作家郑凡涛的散文。
作品欣赏
登顶青华山
沐浴着金色的阳光,缓缓拾级而上,穿过了巍峨而古典的过风楼,踏上这条跨越山谷森林的悬空栈道,我就置身于山中、空中了。
脚下是坚实的栈道,也是三四十米深的山谷,更是茫茫的丛林。时值冬日,万树干枯无绿,满眼灰黑。漫步在树梢,我也成了《卧虎藏龙》影片中凌空徐步的武林高手,只是他们的脚下是一望无边的青翠修竹。我想等到春天来了,这树林绿透,我一定比他们还要拉风!
曲折盘旋向上的栈道尽头连着一条蜿蜒的碎石小路。这小路不长,走到尽头,便是砂土大路了。此时的景色完全没了人工的痕迹,一切都散发着原始的韵味,让人有种蓦然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恍然间觉得一下子就到了秦岭的深处,那繁华的都市俨然已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这个季节的秦岭深处是白与蓝的世界。白的是皑皑积雪,蓝的是朗朗天空。连接白与蓝的是山岭上那排干黑坚硬的栎树,偶尔会有一两棵墨绿色的松树点缀其中。
蜿蜒的山路上,稀稀拉拉没有几个游客,安静得只听见脚踩落叶和积雪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这声音,想来就是冬天的声音吧?
四天门前一棵参天的白皮松犹如一位高大俊美的男子昂然耸立在山坡之上,让人不由得驻足仰望。大松树的枝干透着润润的乳白,那常青的树叶像是翡翠,在蓝天下格外的醒目。
这是一棵有着一千三百多年树龄的白皮古松。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前往翠薇宫避暑时路过青华山,在此歇息时亲手所植。千百年来,它深藏此处,饱经风雨雷电屹立不倒,任岁月沧桑变迁,任脚下人来人往,依然笑看世间烟尘。如果说这山中有神仙,那么它就是神仙的化身。
看过古老沧桑的白皮老松,离开四天门,沿着积雪未化的崎岖山路,直奔山顶。到大坪时,便望见了大顶,而此时的路越发难走起来。
积雪还未消融的原始山路,陡峭而湿滑,一不留神就会打个趔趄。只好小心翼翼地迈着脚步,一步一步慢慢地向上前行。拐过几个大弯,终于到了山顶跟前。
向上仰望,只见山顶之上,一座五层转角的寺庙沿着山势修建,庙墙外侧便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峭壁上长出一棵高大的白皮松树,蔽天的树冠犹如几条青龙相互缠绕在空中,护佑着山顶的寺庙。那松是青龙松,那寺是卧佛寺。
卧佛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雄居山顶万仞巨石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磅礴。
本以为卧佛寺的入口肯定是在第一层,哪知道到了近前,才发现要从第三层才能进入这五层寺庙。沿着不足一米宽的楼梯,低头哈腰下到最底层,才看见久负盛名的卧佛。位于底层的石刻卧佛,是秦岭中最大的卧佛,也是全国四大室内石佛之一。这座长十米左右,宽两米有余的卧佛雕工精美。只见佛祖释迦牟尼圣身侧卧,右臂回屈,头枕手掌,双目紧闭,神色慈祥,安然自若,让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情。
本以为出了五层楼便是山顶,哪知道往上还有一座大殿。大殿脚下有一巨石,其形似虎,侧面刻有石虎二字。这虎也真是奇,成卧姿,面向南俯视莽莽秦岭,和不远处盘旋欲飞的青龙松相互呼应,有种虎踞龙盘的恢宏气势。石虎后面有座一丈多高的琉璃塔,玲珑典雅,惹人喜爱。
穿过大殿,手抓铁索奋力爬上山顶。有小石碑显示此处海拔高达1269米。斗胆站在那块仅有三四平方米大小的回心石上,头顶蓝天白日,环顾四周,不由得心旷神怡。
向北远望长安城,但见城中雾气霭霭,模糊不清,与上面蔚蓝的天空界线分明,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是滚滚凡尘,一个是袅袅仙境,这才应了“天地之别”这句成语。向南俯瞰秦岭群山,连绵不断的山峦之间云雾弥漫,山峰时隐时现犹如仙境。此情此景用:“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的诗句来形容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
最为惊奇的是山顶竟然没有一丝凉风,眼前一切景色都静止了,似乎要永久地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
此行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籍籍无名的青华山不仅有着精美的石佛,还有这种虎踞龙盘,俯视群山的气势和这如梦如幻的云山美景。真是应了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人们传说这青华山有十二天门,我想那冥冥中神仙一定很多了。而我今日有幸登顶,也就成了神仙。 [1]
作者简介
郑凡涛,陕西咸阳人,西安某国企从事管理工作。作品发表于《当代兵团》杂志和《文学陕军》《冬歌文苑》《短文学》等文学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