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笛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斑笛鯛 |
中文學名:白斑笛鯛 拉丁學名:Lutjanus bohar (Forssk?l, 1775) 別 稱:海豚哥、紅魚曹、花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亞 目:鱸亞目 Percoidei 科:笛鯛科 Lutjanidae 屬:笛鯛屬 Lutjanus 種:白斑笛鯛 L. bohar 英文名:Two-spot red snapper |
白斑笛鯛,學名:Lutjanus bohar (Forssk?l, 1775),為笛鯛科笛鯛屬的一種海洋魚類。成魚背側為紫褐色,腹側較淡,體側鱗具小白點身上無明顯斑紋。幼魚體呈紅褐色,越往腹側越淡;身上有2個略小於眼徑的白斑,分別在背鰭第八、第九鰭棘下方及鰭條部後下方。背鰭硬棘10枚,軟條13~14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側線鱗片數55~58枚。體長可達90厘米。棲息於珊瑚礁區,包括潟湖區或外礁,水深10-70公尺處。通常獨自巡遊於礁區四周尋找獵物,以魚類為主食,偶而捕食甲殼類、端腳類等。 [1]
白斑笛鯛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鼻孔下方有一溝通至眼前。前鰓蓋缺刻不顯着,淺而缺如。鰓耙數23。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犭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
鋤骨齒帶叄角形,其後方沒有突出部;齶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
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一致為赤褐色,但體背部顏色較深且沿背緣有二個白斑。奇鰭及腹鰭外緣顏色亦較深。
白斑笛鯛生活習性
本魚棲息在向海礁坡或鄰近礁湖的洞穴中,尤喜歡在較低矮礁石居住,常成群在水層中活動,警覺性相當高,以魚類、甲殼類為食。沿岸珊瑚礁向海面陡坡區,水深5-90公尺處。幼魚時,獨自遊動;成魚後,叄兩成群。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白斑笛鯛分布範圍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紅海、波斯灣、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琉球群島、台灣、中國沿海、所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密克羅尼西亞、斐濟群島、萬納杜、圖瓦盧、東加、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基里巴斯、澳大利亞等海域。
白斑笛鯛經濟利用
屬中小型食用魚,魚肉細,適合鹽醃後煎食或做成生魚片。本魚的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國外曾有發生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