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作品名稱: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創作年代: 南唐

文學體裁:詞

作者:李煜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2]南唐李煜的作品。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3]

南唐後主的這種詞,都是短幅的小令,況且明白如話,不待講析,自然易曉。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飾裝做,扭捏以為態,雕琢以為工,這些在他都無意為之;所憑的只是一片強烈直爽的情性。其筆亦天然流麗,如不用力,只是隨手抒寫。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起筆「林花」,但不是重點,重點卻是「謝了春紅,太匆匆」:林花凋謝,遍地落紅。花開花落幾時許?春去太匆匆。無奈啊,嬌艷的花兒怎麼能經得起那朝來的寒雨晚來淒風?春季是最美好的季節,「春紅」是最美好的物品,「紅」最美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突然間竟自「謝了」,而且是「太匆匆」,多麼令人惋惜感嘆!以「春紅」二字代花,乃至極美好可愛之花,既是修飾,更是藝術;隨手拈來,直寫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筆。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這就具有更豐富的內容。「謝了」二字中所表現的惋惜感嘆之情本已十分強烈,然猶嫌言不盡意,復又於其後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嘆之情更加突出。一個「太」字,責怨甚也。在後主看來,好端端的一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敗,頃刻滅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謝嗎?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託着失家亡國的悲傷。短短的六個字中,包容着極深廣的內容。這便是所謂取一於萬而涵蓋萬有。杜甫《曲江》「風飄萬點正愁人」,晏殊《破陣子》「荷花落盡紅英」,表現的都是對有情之生命面臨衰敗之際的哀惋感嘆之情,但都沒有後主這句的感情深厚。此處的「春紅」二字己遠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應。時序推遷,林花凋謝,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春紅」自然衰謝,雖是可惜,尚可開解,如今卻「太匆匆」地遭到「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風刀霜劍」的不斷摧殘,於是寄予了憤慨的責怨。《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葬花詞》中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和後主的這句詞描寫的情景十分相似。「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這個九字長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謝的原因;「朝」與「晚」、「雨」與「風」的對舉,極盡朝風暮雨摧殘施虐的無可抗爭之悲緒;也抒發出了(對「物」、「我」一體的)哀嘆!「無奈」二字進一步表顯出人們無力回天任風雨,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無能為力的怨恨憤慨了。

「淚」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韻諧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義,蓋悲傷淒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長句,也是運用疊字銜聯法:「朝來」「晚來」,「長恨」,「長東」,前後呼應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顧隨先生論後主,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蓋明喻不如暗喻,一語道破「如」「似」,意味便淺。按這種說法,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盡泯「比喻」之跡,而筆致轉高一層矣。學文者於此,宜自尋味,美意不留,芳華難駐,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舍晝夜,「淘盡」之悲,蘇軾亦云,只是表現之風格手法不同,非真有異也。

詩詞正文

譯文

奼紫嫣紅的花兒轉眼已經凋謝,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麼能經得起那淒風寒雨晝夜摧殘呢?

着雨的林花嬌艷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淚。花兒和憐花人相互留戀,什麼時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遺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5]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詣,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陣子》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涼,充滿憂傷氣質,主要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感,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眷戀。故有詞云:後主雖拙於治國,然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他還極力推廣了澄心堂紙,與與大周后一同修補了《霓裳羽衣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公元978年8月13日(農曆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7]

視頻

【百家講壇】南唐後主李煜(十集全)

詞中之帝——南唐後主李煜

詩詞朗誦: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