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眶上裂位於眶腔上部的開口。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支、外展神經以及眼上靜脈經由此處入眶。[1]
眶上裂及其周圍的骨性結構
眶上裂雖名為裂隙,但非平面結構,實際是不規則的立體空間,其後內側部寬大,前外部狹小,呈尖端指向前外上的錐形。眶上裂內側壁後緣(即視柱後壁下緣)、頂壁(蝶骨小翼)後緣、眶上裂下緣(上頜柱前緣)和眶上裂外緣不在一個平面上,但其連線形成的三角形大致處於與冠狀面和矢狀面各呈45°角的平面上,方向從後內下指向前外上,其尖端呈銳角,大致指向同側眉弓外端。
眶上裂的骨性框架由蝶骨大、小翼和蝶骨體圍成,包括寬大的內側壁和上壁、狹窄的下緣和銳利的外緣。眶上裂內側壁的上部為視柱外下壁,視柱前緣構成其前界,視柱後壁下緣構成其後界;視柱前緣下端、視柱後壁下緣內側端與上頜柱上壁前緣內側端之間的三角形蝶竇外側壁構成眶上裂內側壁的下部,該部蝶骨體向前下移行為眶下裂內側壁前部。眶上裂下緣狹窄,由上頜柱上壁前緣構成,上頜柱上壁經前緣向下移行為上頜柱前壁,後者構成眶下裂內側壁後部。眶上裂外緣尖銳,從後內下至前外上傾斜,內側與上頜柱前緣延續,外側中止於眶上裂外側角,蝶骨大翼的眶面(眶外側壁)和顱內面(顳極前壁)在眶上裂外緣交匯轉折;外緣中部常向眶上裂突出,這是外直肌肌腱外側部的附着處,稱為外直肌棘,但有時該骨棘並不明顯,但即使這樣,也可將外直肌肌腱外側部實際附着的部位稱為外直肌棘。眶上裂上壁平直寬厚,由蝶骨小翼構成,內側至視柱外下表面的上緣,外側與眶上裂外緣交匯於眶上裂外側角。
眶上裂外側角尖銳,屬於蝶骨大翼的眶上裂外緣和屬於蝶骨小翼的眶上裂頂壁在此處逐漸靠近,最後借額骨將眶上裂外側角封閉。眶上裂頂壁與內側壁的轉折呈弧形,視柱外下表面和蝶骨小翼下表面在此相互延續。眶上裂內側壁與下緣的轉折亦較圓鈍。
眶上裂的空間分部和神經血管走行
眶上裂的空間可分為外側部、中間部和下部三部分。視柱外下壁上緣和外直肌棘的平面外上方的空間為眶上裂外側部。視柱外下壁與外直肌棘之間的空間為眶上裂中間部。視柱外下壁下緣與外直肌棘平面以下的空間為眶上裂下部。
上直肌腱附着於視神經管眶內口上緣和後下緣(即視柱前緣),從視柱前緣發出的肌纖維包裹在視神經鞘的外側,這部分上直肌起始部的外緣增厚。外直肌腱附着於視柱前緣的內下端,肌腱的外側部向前外走行並附着於眶下裂外緣的外直肌棘,形成動眼神經孔的下緣。有一部分外直肌纖維從肌腱外側部向前發出,這部分外直肌起始部的上緣與上直肌起始部的外緣之間由較堅韌的膜狀緻密結締組織連接,可稱為直肌間韌帶。直肌間韌帶從視柱前緣斜向前外方延伸至外直肌棘,將外直肌起始部上緣和上直肌起始部外側緣連接起來,構成了動眼神經孔的上緣。總之,動眼神經孔介於視柱前緣與外直肌棘之間,從後內延伸到前外,橫跨在眶上裂的中部,是一個狹長的、卵圓形的軟組織孔道,由上直肌、外直肌的肌腱與連接二肌起始部的直肌間韌帶共同構成。
動眼神經孔橫跨在眶上裂的中部,將眶上裂通向眶內的通道分為眶上裂外側部、中間部和下部,這與前述眶上裂空間的分部相對應。動眼神經孔是眶上裂的中間部與眶尖肌圓錐之間的通道,其中有動眼神經、展神經和鼻睫神經穿過,這些神經的包膜與構成動眼神經孔的肌腱和韌帶融合。動眼神經在眶上裂中間部內分為上下兩支,緊貼在一起,分別從動眼神經孔的內上部和內下部穿過,展神經從動眼神經孔外下部穿過,鼻睫神經從外上部穿過。
動眼神經孔外上方是眶上裂的外側部,有淚腺神經、額神經、滑車神經以及眼上靜脈穿過。淚腺神經位於最外側,向前外走行至淚腺;額神經在淚腺神經的內側,進入眶內以後向前走行;滑車神經走行於額神經的內側,進入眶尖後在上直肌和提上瞼肌表面跨過,支配上斜肌。眼上靜脈進入眶上裂外側部後,在淚腺神經和額神經的下方、直肌間韌帶的外側、眶上裂外側壁的內側繞過外直肌腱在外直肌棘的附着處,向下走行於動眼神經孔的外側,隨後折向內行,在眶上裂下部匯入海綿竇。穿過眶上裂的過程中,眼上靜脈周圍增厚的包膜,與眶周膜、直肌間韌帶、眼神經及其分支的包膜以及眶上裂外側壁相互融合。
動眼神經孔的下方與眶平滑肌之間為眶上裂下部。眶內脂肪可通過此途徑向後延伸進入眶下裂。
視頻
眶上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眶上裂區及其穿經結構的薄層冠狀斷層解剖學 ,豆丁網 ,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