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张学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知行合一》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学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知行合一
张学民。现为莘县王奉镇邢滩小学教师,莘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英语。散文常见于《山石榴》《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等。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抒发情感。
知行合一
——我读“王阳明”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
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
——题记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程上,文人士大夫们既能提刀上马御寇杀敌,又能著书立说自创一派者,可谓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但一代“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却是一位体现儒家最高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指曾国藩。
王阳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将军,与他的先师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阳明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历经磨难、坎坷与挫折,经过“龙场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终创立了阳明心学,使自己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不仅引领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而且被后世诸多普通文人和时代精英,在他的后世崇拜者名单上,有近代诸多学政两界的重要人物,甚至声名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
观看他的成长史,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政交、战争、文化发展的王朝画卷,以及影响全世界后世百年的无限思考。
自古江南多才俊。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八年,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更名守仁,曾因在贵州龙冈山阳明洞悟道讲学而名闻天下,被当世和后人称为阳明先生。出身于官宦门第和书香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年始除了饱读经书典籍之外,还研读兵法和练习骑射,不仅积累了宏富知识和渊博学问,而且修得军事韬略和精湛武艺,为日后成为一位文武兼备之才打下了坚实根基。28岁时,王阳明得中进士,相继担任刑部、兵部主事,后因秉持正义触怒了宦官刘瑾,被杖责后贬谪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正是在“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王阳明于体恤民情、教化百姓的同时,反躬自省、明悟顿彻,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上升至哲学高度,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书中写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红尘即道场,处世即修行。
王阳明这一生,历经大起大落。有金榜题名、统帅万军的高光,也有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时刻。千帆过尽,他最终一朝悟道,在尘世中修炼成了圣人。
在浮躁功利的当今社会,阳明心学更被认为是现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宝,解决问题的灵药,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阳明”风潮。
王阳明云:“世事惊涛骇浪,心修定海神针。”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王阳明,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这颗心。
正如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所说: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我们每天竭尽全力,身体疲惫的同时,内心也越来越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则一语道破天机——那是我们得失之心太重。所谓“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一门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潇洒之道。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良知之学,讲究知行合一,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的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实践,这样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所谓知行合一源是如此。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王阳明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知行合一就是在他经历了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无人问津的落寞后,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先生龙场悟至理,将军沙场提龙泉。蚌历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经风吹雨打,才傲立峰顶。世上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经得住红尘磨炼,方能有所作为。[1]
作者简介
——我读“王阳明”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
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
——题记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程上,文人士大夫们既能提刀上马御寇杀敌,又能著书立说自创一派者,可谓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但一代“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却是一位体现儒家最高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指曾国藩。
王阳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将军,与他的先师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阳明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历经磨难、坎坷与挫折,经过“龙场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终创立了阳明心学,使自己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不仅引领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而且被后世诸多普通文人和时代精英,在他的后世崇拜者名单上,有近代诸多学政两界的重要人物,甚至声名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
观看他的成长史,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政交、战争、文化发展的王朝画卷,以及影响全世界后世百年的无限思考。
自古江南多才俊。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八年,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更名守仁,曾因在贵州龙冈山阳明洞悟道讲学而名闻天下,被当世和后人称为阳明先生。出身于官宦门第和书香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年始除了饱读经书典籍之外,还研读兵法和练习骑射,不仅积累了宏富知识和渊博学问,而且修得军事韬略和精湛武艺,为日后成为一位文武兼备之才打下了坚实根基。28岁时,王阳明得中进士,相继担任刑部、兵部主事,后因秉持正义触怒了宦官刘瑾,被杖责后贬谪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正是在“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王阳明于体恤民情、教化百姓的同时,反躬自省、明悟顿彻,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上升至哲学高度,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书中写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红尘即道场,处世即修行。
王阳明这一生,历经大起大落。有金榜题名、统帅万军的高光,也有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时刻。千帆过尽,他最终一朝悟道,在尘世中修炼成了圣人。
在浮躁功利的当今社会,阳明心学更被认为是现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宝,解决问题的灵药,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阳明”风潮。
王阳明云:“世事惊涛骇浪,心修定海神针。”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王阳明,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这颗心。
正如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所说: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我们每天竭尽全力,身体疲惫的同时,内心也越来越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则一语道破天机——那是我们得失之心太重。所谓“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一门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潇洒之道。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良知之学,讲究知行合一,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的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实践,这样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所谓知行合一源是如此。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王阳明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知行合一就是在他经历了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无人问津的落寞后,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先生龙场悟至理,将军沙场提龙泉。蚌历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经风吹雨打,才傲立峰顶。世上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经得住红尘磨炼,方能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
张学民,现为莘县王奉镇邢滩小学教师,莘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