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知足不辱
漢語成語,拼音是zhī zú bù rǔ,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欺辱自己的身體。表示不要有貪心。出自《老子》。 [1] 中文名 知足不辱 拼 音 zhī zú bù rǔ 注 音ㄓㄧ ㄗㄨˊ ㄅㄨˋ ㄖㄨˇ 出 處 《老子》
成語出處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 《道德經》 [3]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表示不要有貪心
示例
常言:「~。」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5]
成語辨析=
【近義詞】知止不辱 [6]
作者簡介
老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7]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視頻
;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
- ↑ |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 |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6
- ↑ | 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7-08
- ↑ | 道德經網,引用日期2016-07-08
- ↑ |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6
- ↑ |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6
- ↑ [范文瀾.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