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枝黄金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短枝黄金竹(学名:Schizostachyumbrachycladum),别名:短枝沙勒竹、黄盖沙勒竹(台湾),为禾本目劳竹属下的竹类植物。竿直立,高达13米。直径8厘米,尾梢近直立;节间长20-50厘米,绿色间有几条窄的淡黄色纵条纹或黄色间有几条窄的绿色纵条纹。产于热带亚洲等地。种植供观赏。
秆箨常宿存,坚硬易碎,背面密被红褐色毛,边缘无毛;姿百小,被短刚毛。
- 中文名:短枝黄金竹
- 学 名:Schizostachyum brachycladum (Kurz) Kurz
- 别 称:短枝沙勒竹、黄盖沙勒竹(台湾)
- 学 名:Schizostachyum brachycladum (Kurz) Kurz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梨竹族
- 属:簩竹属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达13米。直径8厘米,尾梢近直立;节间长20-50厘米,绿色间有几条窄的淡黄色纵条纹或黄色间有几条窄的绿色纵条纹,初时被白粉,节下有白粉环,竿壁厚2-5毫米;分枝在竿每节为多数,彼此粗细相近。箨鞘通常存留较久,革质,硬脆,背面密被红棕色刺毛,边缘平滑;箨耳小,高25毫米,质脆,稍外翻,鞘口繸毛显著,长4-5毫米;箨舌高2毫米,光滑;箨片卵状三角形,背面无毛;腹面被柔毛。小枝具叶6-10片或更多;叶鞘无毛;叶耳小,具缝毛;叶舌突出,光滑;叶柄短;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3-7厘米,绿色,有时还可具几条黄白色的纵条纹,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钝圆,下表面密被短柔毛,叶缘具小刺毛。假小穗通常着生于具叶花枝之各节,苞片2,广卵形,长3-5毫米,宽4-6毫米;小穗含小花1或2朵;外稃卵状披针形,长10-12毫米,具多脉;内稃长11-14毫米,亦具多脉,顶端2裂,具纤毛;鳞被3,卵形,透明,紫色,长4毫米,边缘被毛;花药紫色,长6毫米;雌蕊全长13毫米,子房卵形,无毛,花柱细,柱头3,羽毛状。果未见。[1]
分布范围
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台湾有栽培,引自菲律宾。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生长环境
广泛生于原生林中,在台湾岛东部和南部的分布海拔高度为250-1200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引种栽培,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还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主要价值
种植供观赏。
繁殖方法
分株法,春秋两季将丛状植株掘出,抖去宿土,从根基结合薄弱处剪断,每丛带茎干2至3个,需带一部分根系,同时剪去一些较大的羽状复叶,地栽或上盆,培养一两年后即可开花结果。
播种法,每年12月末或翌年一二月采摘充分成熟且即将脱落的饱满果实,将其与粗沙拌和并在水中搓揉,去除果皮果肉,漂去空瘪的种粒,得到纯净种子。将纯净的种子与湿润的细沙以1∶3的比例混合后贮放在大缸或大花盆中,注意始终保持湿润,发现沙粒发白干燥时喷水增加湿度。每隔半个月翻检一次,防止种粒霉变或被老鼠偷食。
9月种子裂口露白,将其播到整好的苗床上。一般实行条播,行距15至20厘米,沟宽10厘米,沟深5至8厘米,种粒间距1至2厘米,轻覆薄土,厚度0.5至1厘米,以不见种粒为度,随后覆草保湿,经过半月即有70%小苗出土,分两三次揭去覆草,搭棚遮阴,加强水肥管理。当年苗高可达五六厘米,冬季适当防寒。也可直接将采收的果实不经处理播于苗床,沟宽10至15厘米,深5至6厘米,行距20至25厘米,覆火烧土3至4厘米,覆草保湿,9月以后才能出苗,在此期间必须保持苗床湿润。
扦插法,多采用春插,时间在二三月。选取一二年生茎干,截成长20至25厘米的穗段,剪去大部分叶片(最好能保留顶芽),经生根粉处理后插于沙壤土苗床中,入土深度约为穗长的1/2至2/3,间距5厘米左右,行距10至15厘米,插后浇透水。入夏后需搭遮阴棚,一般两个月后生根。也可于梅雨季节或秋季扦插,方法同春插,但扦插基质用黄心土,也可用淋去碱性的砻糠灰与细沙以1∶1的比例混合配制,穗条可用当年生枝,采用薄膜覆盖保湿并及时搭棚遮阴,一个月后可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