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家河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北郊,距天門市區約11千米,遺址區占地面積8餘平方公里,由40處地點組成。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的,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距今6500年即開始有人類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鼎盛時期,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頭。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17年1月被評為「2016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17年4月12日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地理位置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北郊,分屬石家河鎮土城村,蘆嶺、唐李村、東橋村轄地,位於大洪山南麓與江漢平原結合部的丘陵地帶。遺址區東南距天門市區約11千米(240國道里程),占地面積8餘平方公里,由40處地點組成。

在1955年至1993年間,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石家河遺址考古隊已對該遺址的9個地點進行了20次規模不等的發掘,發現的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對於研究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編年和聚落的形成、發展與衰落具有典型意義。

整個遺址除大自然的剝蝕外,沒有遭受大規模、大面積的動土破壞,保存基本完好。從地面上看,石家河遺址古城的西垣和南垣保存較好,土城的城垣高聳地面,城周圍的護城河清晰可見。

石家河遺址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

1954年冬,京山和天門縣修建石龍過江水庫乾渠,考古工作者沿渠道進行調查,在京山屈家嶺和天門石家河發現了許多古遺址

1955年2月--8月,石龍過江水庫指揮部文物工作隊在石家河配合工程,發掘了羅家柏嶺、楊家灣(貫平堰)、石板沖、三房灣四處遺址,其中羅家柏嶺的發掘面積近1400平方米。

這是江漢地區相當重要的一次考古發掘,但由於種種原因,以上考古資料沒有及時發表,因而其學術價值也就長期未能被認識。從這時一直到七十年代後期,石家河遺址群再未進行新的考古發掘。

七十年代後期,石家河遺址群的考古工作重新起步。1978年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試掘了鄧家灣遺址,1982年湖北省博物館試掘了譚家嶺、土城遺址。1987年春季,荊州博物館和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發掘了鄧家灣遺址。這幾次發掘雖然規模都不大,但獲的資料和信息卻十分豐富。

文化特點

為了進一步研究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探討石家河遺址群的內涵及其在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中的地位等問題,北京大學考古系、湖北省考古所、荊州博物館於1987年6月聯合成立石家河考古隊,嚴文明先生任隊長,並從當年秋季開始,對石家河遺址群進行有計劃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發掘的主要地點有鄧家灣、譚家嶺、肖家屋脊和土城等,其中肖家屋脊、鄧家灣遺址的發掘面積最大,收穫也最豐。

在組織發掘工作的同時,地面上的考古調查也在進行,並取得了重要突破。1992年,田野考古工作暫時告一段落,轉入室內整理。經隊長會議研究,決定在五年田野工作的基礎上,編寫三本考古報告。第一本為肖家屋脊遺址報告,由張緒球負責,組織荊州博物館的有關專業人員編寫。第二本為鄧家灣遺址發掘報告,由楊權喜負責,組織湖北省考古所的有關人員編寫。第三本為石家河遺址群調查報告,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教師趙輝和張弛負責,此調查報告已完成,發表於<<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輯。

肖家屋脊遺址的發掘帶有搶救的性質。發掘前石家河鎮磚瓦廠已在此建廠取土,將遺址的南端破壞了相當面積。為了部分解決其生產用土的困難,同時達到考古研究的目的,石家河考古隊從1987-1991年,在此進行了八次發掘,累計開5×5米的探方257個(圖三),發掘總面積6500平方米(包括擴方面積)。

2017年4月12日,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

視頻

石家河遺址 相關視頻

邦國時代 石家河遺址
石家河遺址的由來

參考文獻